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宝法王为什么不回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2. 秦法很严,嫪毐为何会被封侯
  3.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虏后,为何还能回京
  4. 为什么日本如今还保留唐朝时期的文化习俗大唐究竟有何魅力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李勣就是大名鼎鼎的徐茂功。原是李密的旧部,李密带人投降李渊后,李勣却仍然占着李密曾经拥有的土地,别人问他原因,他解释道:“将旧主的东西献给新主,我羞于这样做。”李渊知道后对他大加赞叹。

后来李密被杀,李勣不顾李渊的心思也要请求为他收葬。由此可见,李勣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心思深沉的李世民

李勣既忠心又有能力,自然非常受李世民的赏识。然而作为一代英主,李世民非但不会过分信任任何臣子,反而喜欢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

比如说与李勣同样有名的“民间门神”尉迟敬德,在一次庆功宴上嫌自己的座次被安排得太靠后了,当场就开始发脾气,还差点把李世民的堂兄弟李道宗的一只眼睛给打瞎了。过几天,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道:

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脩饬,悔可及乎!

就是说将尉迟敬德比作韩信和彭越,以此来恐吓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过了一段时间后,李世民又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世民并不是真的想把女儿嫁给已经上了年纪的尉迟敬德,他只是想借机表达对尉迟敬德的恩宠。好在这次尉迟敬德这次学乖了,他赶紧婉拒了李世民的“好意”。

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笼络群臣,他恩威并施,就连李勣也脱不掉这样的待遇。

贞观十五年的时候,时任兵部尚书的李勣在对战薛延佗的时候突然得了重病,郎中说要想康复,必须要用人的胡须来做药引。李世民知道后二话不说,直接切断了自己的胡子。

要知道,古人一直秉承“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人的胡须弥足珍贵,更何况是皇帝李世民的胡须。又惊又感动的李勣直接把头磕出了血,大哭不止。李世民却宽慰他说:“我这都是为了社稷。”

李世民的胡须到底产没产生药效,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缕胡须一定能使李勣感恩戴德。

之后,李世民可能是觉得他对李勣还不够好,于是又请他吃饭,席间,李世民对李勣说了这样一番话,被记载于《新唐书》中:

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

李世民将托孤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了李勣,李勣当场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咬破手指来发誓。过了一会儿后,李勣喝醉睡着了,李世民就赶紧脱下衣服给他盖上。

李勣如此受重视,然而李世民病重时却把李勣贬为了叠州(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都督。

此时的李勣不知做何感想,但他没有多想就赶紧前去叠州赴任了。

李世民这么做,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他认为太子李治无恩于李勣,为了能使李勣效忠于李治。他便先打压李勣,然后让李治即位后在提拔李勣,这样一来,李勣必然会对李治感恩戴德。

正因为李世民的心机如此深沉,才开创了一个大唐盛世。

李治即位后的李勣

李治即位后,就将李勣召回了京城,并授予他仆射一职。这不仅是尊重李世民的遗愿,更是为了以此来制衡长孙无忌。

此时的长孙无忌风头正盛,连外甥李治都不放在眼里。为了躲避长孙无忌的锋芒,李勣选择了隐退。

可是永徽三年的时候,高阳公主向哥哥李治告状,说自己的哥哥房遗直调戏她。长孙无忌便借此机会查清了高阳公主和丈夫谋反,并诬陷了一批自己的政治对手,如荆王李元景、驸马薛万彻、驸马柴令武、吴王李恪、太子詹事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巴陵公主等。

这些人都是李治的亲戚,李治为此苦苦向舅舅长孙无忌亲情,但是长孙无忌却不答应,并将他们全部判了死刑。

李治对长孙无忌痛恨到了极点,于是永徽四年的时候,他又重新提拔了李勣。

本来李勣在“凌烟阁24功臣”中排行倒数第二,势力较低。李治为了抬高他的政治地位,便命人重新绘制了李勣的画像,并且亲自提笔作序,序里有句话非常耐人寻味:

茂德旧臣,惟公而已,用旌厥美,永饰丹青。

顾你旧臣中不仅有李勣,还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但李治却说李勣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说法意味深长。

没过多久,出家当尼姑的武则天重新回宫了。李治要立她为皇后,这不仅是出于宠爱,更是为了向长孙无忌领导的权臣集团发起挑战。

皇后的废立是大事,会牵动许多人的利益,长孙无忌自然不会同意,因为李治的妻子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同属长孙无忌集团。

立武则天为皇后之前,李治让四位宰相来内殿开会,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于志宁、禇遂良和李勣。还有三个宰相不在受邀之列,然而李勣却被褚遂良给打发走了。

李治一见到其他三人后,就开门见山地说自己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于志宁一直不敢说话,幕后大佬长孙无忌也一言不发,便由褚遂良代替他发言。

第一天双方僵持不下,第二天褚遂良越说越激动,竟然将武则天的私密事都说了出来,据《资治通鉴》记载,褚遂良是这么说的:

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岂可蔽也!

此话一出,李治愤怒了,要不是长孙无忌拦着,褚遂良早就去见李世民了。

双方不欢而散后,李治便把希望寄托在了李勣身上。李勣只说了一句话,李治便笑了,他说道: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其实李治就等着这句话,此话一出,不仅武则天能成为皇后,而且长孙无忌彻底输了,也为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此时李治的内心应该非常感谢李世民,为自己送来了李勣这样的能臣。

结语:公元668年,七十五岁高龄的李勣挂帅出征,一举平定了高丽。这个曾经让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三个皇帝倾尽国力,都无法战胜的强悍小国,被李勣拿下了,也拜倒在了大唐帝国的脚下。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李世民当初的远见卓识。

秦法很严,嫪毐为何会被封侯

秦国是一个特别重视爵位的国家。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爵位的授予,必须根据军功,或者是与军功相应的功劳。任何人,包括王室成员,没有军功皆不得授予爵位。

秦国的爵位共计二十级,侯爵是最高一级。被授予侯爵的有功之人,除了享受巨大的特权外,还要授予领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封国。在秦国的历史上,被授予侯爵的人极少,并且都有记录,且要说明封侯的理由。

关于秦国封侯之难,可以举一个例子。秦始皇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当属老将王翦。但作为常年统军出征的秦国大将,王翦在攻灭赵国、燕国,战功累累的情况下,都没能封侯,直到统帅六十万大军灭掉楚国后,秦王嬴政才授予他侯爵。

跟最大功臣王翦比,嫪毐不过是上不了台面的“大阴人”、赵太后的面首,他究竟何德何能,居然就轻松封了长信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来聊聊嫪毐这个人。

千百年来,一提起嫪毐这个人,大家都觉得此人就是隐藏在深宫中的龌龊丑类,凭借器大俘获了赵太后的绝爱,干了许多找死、见不得人的嚣张恶事。

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真实的嫪毐没有这么扭曲,也没有这么脸谱化。

实际上,战国秦汉时期,守寡的太后、公主蓄养面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要不是大肆宣扬,朝堂上下都是理解的,心照不宣的。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与西北的义渠王私通,而且还生了两个儿子,在当时,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没人因此来诋毁宣太后,丑化义渠王。到了汉代,更是如此,汉昭帝的姐姐养面首,公开称面首为丁外人,汉昭帝甚至还专门下诏,为姐姐行乐提供方便。

所以说,赵太后跟嫪毐的那档子事,在当时并非是见不得人的丑事,真实的嫪毐也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时刻藏在深宫中,生怕叫人发现他是个假太监。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

这就是说,嫪毐平常根本不是隐藏在赵太后的深宫中,他是堂堂正正地住在自己的豪宅府邸中,使唤着数千人奴仆。他也绝非自卑见不得人,而是大开府邸,公开招揽各国游士,很有一些战国四公子的风采。

最关键的,赵太后大事小事都交给嫪毐裁决处理,这说明嫪毐在赵太后那里,并非单纯的消遣玩物,而是赵太后颇为倚重的臂膀。

秦国有一点与后世的朝代有所不同,太后主政,外戚擅权,自宣太后以来,这是传统,不是忌讳。嬴政即位尚未亲政前,大秦的朝政就是由太后把持的,而且不是一位,而是三位,一位是华阳太后(嬴政的养祖母,也可看成是政治祖母,嬴政他爹能上位,依靠的就是华阳太后的支持),一位是夏太后(嬴政的亲祖母),一位是赵太后(嬴政的老娘)。

依照秦国的法律,权力的继承顺序,第一位是儿子,第二位是父母,第三位是妻子,第四位是女儿。由此可见,嬴政尚未亲政前,朝堂上的三位太后,真正主事的是华阳太后(华阳太后代表的是自宣太后以来在朝堂上一向举足轻重的楚系外戚),其次是夏太后(代表是的韩系外戚),最后才是赵太后(代表的是赵系外戚)。

三个女人一台戏,朝堂上更是如此,因此三个太后的权力之争在所难免。

华阳太后所代表的楚系外戚,根深蒂固,自不必说;夏太后所代表的韩系外戚弱一些,围绕在她身边的主要是秦始皇他爹的侧室韩夫人(嬴异从赵国回来后,赵姬和嬴政滞留赵国期间,夏太后给嬴异找的新媳妇)以及韩夫人生的儿子,也就是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而赵太后呢,嫪毐没出现前,她主要依靠的是老情人吕不韦,绝爱嫪毐之后,从某种程度上讲,嫪毐就成了赵系外戚的核心人物。

三个太后之间,谁与谁的矛盾最深,或者说谁最忌讳谁呢?

华阳太后高高在上,没有她鼎力相助,就不会有夏太后和赵太后,所以夏太后和赵太后没有能力也不敢过于明显地针对她;但夏太后和赵太后就不同了,设想一下,如果当初嬴政没能顺利从赵国回来,继承秦国王位的必是夏太后一手带大的亲孙子,也就是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这一点决定了在赵太后和秦王嬴政眼中,夏太后所代表的韩系外戚,尤其是成蟜,始终是个巨大的威胁。

夏太后在世时,赵太后和嬴政不好轻举妄动。

可一旦夏太后过世,平衡立即被打破,情况就不同了。

史书上隐晦地记下了随后发生的事情,就在夏太后死去的那一年,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突然就发动了叛乱,诡异的是,史书上没有提及叛乱的理由,只是简单地说成蟜之乱迅速被灭了。

不讲,那就意味着不便讲,不便讲,那就意味着其中必有不可示人的内幕。

稍加推断,不难想象内幕应该是这样的——夏太后一死,意味着韩系外戚势力到了崩溃的边缘,赵太后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定会趁机抢夺权力。而成蟜是她夺取这部分权力的最大障碍,所以必须除掉。此时,能为赵太后充当政治打手的当然还是老情人吕不韦、新面首嫪毐,但赵太后已经倾向于嫪毐,自然会将这个机会给他,从而让他拥有功劳,而不是让吕不韦再拥巩固嬴政王位之功;再者说,此时的吕不韦位高权重,未必会诚心来做这样的事,所以从实际出发,嫪毐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秦始皇,除掉始终威胁王位的成蟜,也是他内心的一个核心诉求,所以他不仅不会阻拦赵太后的赵系外戚去清洗成蟜,相反有可能暗自支持,参与合谋。

分析到这里,嫪毐为什么能封侯基本上水落石出了。

成蟜之乱,要么是由他告发造势,以便嬴政下手;要么干脆就是由他出面平定的。

所以说,嫪毐可不是简单的面首,而是那个时代一个相当有分量的政治人物,封侯之后,他的势力甚至在吕不韦之上,甚至华阳太后都有所忌惮。

也正因为如此,嫪毐封侯,赵系外戚势力做大后,华阳太后以及吕不韦绝难容忍嫪毐。

嫪毐身上有污点,自知华阳太后和吕不韦会拿他与赵太后的那档子事做文章,下死手,加之嫪毐本身在关键时刻又犯了轻狂的低级错误,公开宣扬他和赵太后的丑事,说自己是嬴政的干爹。

嬴政的君王声誉受到了羞辱,加之亲政之后必须收回王权,所以清除嫪毐便成了势在必行事。

此时的嫪毐能怎么办呢?

只有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发动叛乱。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虏后,为何还能回京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是明朝第6任、第8任皇帝,9岁登基,37岁去世。

朱瞻基从小就十分聪明和懂事,深得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的喜爱,朱高炽长的肥胖,脚还有点瘸,朱棣之所以选朱高炽为接班人,大半的原因是看上了朱瞻基,他13岁就被立为皇太孙,这相当于隔代就把皇帝的人选定好了,朱瞻基深受两代皇帝的培养,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他的母亲张氏又是一位贤淑,识大体的皇后,所以朱瞻基的素质绝对可称的上是一流的,他和父亲加在一起,虽然统治了短短十一年,却被史学家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

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历来人们对朱祁镇的评价却很差,说他宠信宦官,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徒,杀过忠臣,不是一个好皇帝,难道真如人们说的那么差劲吗?一点也没遗传父亲的基因?好在古今人性是相通的,基于人性的本质,我们来分析一下。

1646年,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17岁的朱见深,把帝位传给他之后,说出了考虑日久的遗言,朱祁镇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希望从今以后废除这种制度,再也不要这样做了,你能做到吗?”。“我一定会做到的”跪在床前的朱见深哭着,郑重地许下了诺言,从此,大明一朝结束了残忍的殉葬制度。作为皇帝,能去理解他人的痛苦,废除先皇的陋规,难道不是人性的光辉的闪烁吗?难道不值得大赞特赞吗?在我看来,这比所谓的开疆扩土,更值得称颂。

作为皇帝明明可以在宫中养尊处优,可他偏偏要御驾亲征,难道他不知道打仗不是游山玩水吗?其实他比谁都清楚,为此他把后事都留好了,先立二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再命异母兄弟朱祁钰监国,这说明他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按排,如果我们对亲征不进行表扬的话,起码也不该批评,因为打败仗只能说明他的军事才能不够,不能当作衡量好坏的标准,要知道当时各地的援军还未赶到,虽号称有五十万大军,实则二十万都不到,此时瓦刺军已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到了北京,沿途百姓惨遭杀戮,生灵涂炭,朱祁镇在宫中是坐不住了,他的亲征是对百姓的按抚,对士气的鼓舞,错就错在打了败仗。

明军兵败土木堡,全军覆灭,朱祁镇被俘,瓦刺军太师也先开始之所以不杀他,是想用皇帝做人质勒索明朝,没想到勒索不成,也先恼羞成怒,才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领导的明军击败,无奈之下,瓦刺军退走大漠,朱祁镇也被带到了北方,开始时也先拿他当人质,渐渐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经常陪他谈心聊天,生活物品尽量满足,甚至要把亲妹妹嫁给他,也先的弟弟也成了朱祁镇的好朋友,后来放朱祁镇回去,也先是没有谈交换条件的,还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如果朱祁镇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也先能如此重视他吗?他一定是学识、胆量、心胸以及无意中表现出来的某种气质征服了也先,才让他们作出这种不合乎情理的放人举动。

朱祁镇回京,靠的不是乞求,不是交换,靠的是个人魅力,那时他已不是皇帝了,卖不了国,出卖不了利益,也先,也先的弟弟以及瓦刺许多官员都成了朋友,完全靠的是个人能力,作为朋友来说,朋友怎能为难朋友?所以朱祁镇又回到了北京。

谢谢阅读

为什么日本如今还保留唐朝时期的文化习俗大唐究竟有何魅力

谢邀!

日本保留唐朝时期的文化以及文物,有这样一句话:日本天皇留给后世,中国皇帝带进坟墓。在唐朝,中国皇帝赐予给日本天皇很多东西,基本上大多保留到了现在。不仅是物品,在古代传入到日本的文化,如今有很多成为了日本的“代表”。从隋朝建立,一直到唐朝覆灭,其经历跨度很大,公元589年~公元907年。此时的日本有三个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经过三个时代的影响,一直到镰仓时代,日本依然保留着很多唐朝文化。

日本保留文物之地--正仓院

文化传承最好的证据就是历史文物,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正仓院。所谓的正仓院是日本在奈良、平安时代设立,特意储存中央、地方以及寺庙中重要物品的地方,这种仓库有很多处,其统称为正仓院。虽说日本保留文物很多,但是随着年月的流失,很多文物也只能葬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保留最好的是在东大寺的一处正仓院之中,依然有着当年的风韵。

8世纪中期,有许多宝物传到日本,多是当时日本无法制作的精美工艺品或者文书。据现在统计,该处藏的文物大约有九千多个,内容十分丰富。按照用途简单划分,有书卷文书、笔墨纸砚、乐器、游戏用具、佛教用品、武器、工艺品、服饰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五弦琵琶”一物,目前已经在国内失传,只有日本才有真品。如果想要了解唐朝的建筑和文化,那么就应该去一趟奈良。从这些文物当中,依然可以看到当时中华唐文华的风采,这些是全人类历史上的“骄傲”。

至今保留的文化习惯

和服

提到和服,很多人会很诧异。如今作为日本服装的代表,为何是唐朝文化的保留呢?先不要着急,我们先看一张日本的壁画。

上图壁画的具体年代无法追溯,但是经过研究,此壁画呈现的是日本7世纪末的服装样式,当时唐朝正是如日中天之际。

上图中间的是唐朝的服装样式,从构造上来讲,多少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不仅如此,在当时日本朝廷的官服,同样和唐朝服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上图是《唐本御影》中,画的日本圣德太子装束。如果不特殊的说明,很多人会以为是唐代官服。日本整个奈良时代,服装文化上受到很多唐文华的影响,其构造也大多相同,主要原因是日本引进了唐朝的礼法制度,所以从服装上也是按照礼法进行定制。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的和服也随着生活而变,最终成为现在的样式。

茶道

日本茶道同样世界有名,但是其起源依然是中国。(只是现在日本有着自己的流派)最初将系统的种植茶叶、饮用茶叶等方法总结出来的是唐朝的陆羽,其所著的《茶经》通过空海和最澄两位僧人传到日本。但是随后日本并未有太大的发展,最初日本人认为茶叶属于奢侈品,只会在必要的时候“煎茶”,而不会大量的饮用。饮茶的习惯逐渐在日本贵族和大名之间流行之后,茶叶才大规模的种植。在镰仓时代,日本人将从中国带回来的茶叶拿到九州岛进行种植,就有了现在全球知名的“宇治茶”!

京都城

说起唐朝文化,就不得不说一下日本的京都城。在古代日本诗文中,许多人将京都叫做“长安”或者“洛阳”。现在在京都,依然有古代文化的遗留。在如今的京都,有以所高中名为“洛阳综合高等学校”,说起渊源,确实与中国的洛阳有关。古代京都分为西侧和东侧,西侧称为“长安”,东侧则称为“洛阳”。在京都依然也有洛西、洛东、洛北、洛南的说法。

上图是古代京都城的全貌,由于西侧的“长安”多是潮湿地带,所以很多没有保留。如今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当时京都的东侧,也就是“洛阳”地带。所以,喜欢唐朝文化的人,可以到京都真正的体验一番!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笔者头条号:日本二三事

部分文章介绍:

《日本要收取二维码使用费?真相究竟如何!》

《日本的不可思议:你的常识在日本行不通!》

《谈日本人国民性:“忍”并非本意,“嫉妒”与生俱来?!》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宝法王为什么不回国、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