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历史上,为什么后金要打明朝,以及清朝为什么能打败明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如果强盛时期的明朝和鼎盛时期的清朝打仗谁会赢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明朝和清朝最强盛时期分别是什么时候,毫无疑问,明朝最强盛时期是朱棣时期,清朝应该是康熙时各方面国力最强。
我的答案是朱棣时期的明军完爆康熙时的清军。
1.兵力对比悬殊。
明朝永乐时期,明军总兵力保持在200万左右,而且名将辈出,并多是训练有素、具备实战经验的虎狼之师。尤其在明朝控制北方大部、获得比较稳定的战马资源后,明军骑兵部队(主要集中在镇守九边的数十万边防军内)更是有了长足发展,弓马娴熟的程度丝毫不逊于清军入关时战斗力最强的八旗军,而且朱棣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清朝康熙时期平三藩能组建的最大兵力也才20多万人,而且整个清朝兵力一直都不多,不像永乐大帝时期,动不动集结50万大军北伐蒙古,同时派遣几十万大军收复安南,兵力差了5到8倍。
2.领导人对比
朱棣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是一个杰出的军事人物,康熙虽然也是马上天子,但以他上述战斗表现,还是明显不如朱棣的,而且朱棣手下名将辈出,拥有张玉、张辅、朱能等百战百胜的名将,这个也是康熙时期的将领所能比的。
3.战斗表现
朱棣设立神机营等三大营,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配合明朝发明的世界最早的火器阵法——三行火铳战法,战斗力也是爆表。明军火器装配率是远高于清军的,朱棣屡次远征蒙古的战斗中让对手充分领教过明军火器阵的厉害。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明末火器部队在对八旗军作战的时候总是显得“不给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火器质量低劣、将领指挥不力、友军配合不到位、官兵训练差、后勤跟不上等,而这些问题在明初基本不存在,试想要是战斗中明军火铳接连炸膛,朱棣还不得灭了兵部和工部各级官员和工匠的“九族”啊。
再举一例,朱棣时期郑和下西洋,郑和曾以2000随从轻松破敌五万精兵,并生擒他们锡兰山国王,如此显赫战绩,清朝康熙时期闻所未闻。
八旗在清朝初年号称“劲旅”,然而入关之后,随着战事的减少,军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其衰败在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打葛尔丹也是表现明显,康熙倾全国之力打几十年,平定不了兵力只有两三万的葛尔丹。
再说康熙打雅克萨,沙俄也就几百个盗匪兵,就抵抗住康熙的几千八旗兵,有资料说是15000人的进攻,清朝以十倍乃至20倍的人,并且配备了武器比沙俄更精良射程更远的大将军炮,还是久攻不下,最后靠着最原始的围困手段,让对方粮尽弹绝才勉强将城堡攻克,最后割地几十万平方公里草草收场,差距明显。乾隆年间更是出现了检阅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可笑场面。
综上,不难看出,明清朝强盛时期打仗,明朝明显更胜一筹。拥兵两百多万打遍下无敌手的明朝,为何败给开国仅十万人的满清
天要亡曹,崇祯皇帝做了错误的选择。当时的明朝势力还是比较强大,但是不在北方,明朝灭亡时还不算是个腐败无能的朝代,只可惜,崇祯皇帝应该迁都南京,以图东山再起。
一、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在整个崇祯年间,北方地区一直处于非常严重的连年自然灾害当中,饿殍遍野,整片整片地村舍已经空无一人,饥饿、恐慌,万户萧疏鬼唱歌。
二、北方地区已无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时的北方,由于连续17年在世界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干旱、蝗灾、鼠疫),特别是鼠疫在河北、天津、北京横行,已经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存在。李自成三个多月的时间横扫北方,已经没多少北方军队阻挡,围攻北京城时,原有的10万守军,由于瘟疫已经死了5万,北京城的市民也死了近4成。此时的北京城已经是一座死城。
三、此时候的李自成部队也不强大。当李自成部队兵临城下时,李自成并没攻打,城门就被守军打开了,李自成进到北京城,没多长时间也就从北京城撤了出来,在和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军作战中战败,李自成也没坚守北京城,因为无法防守。
四、东北地区似乎没受到旱灾、鼠疫等的影响,牛羊肥美,草原部队相对兵强马壮。但也不是很强大。要不是因为吴三桂投降,引狼入室,形成联军。要不是李自成部队在北京受到瘟疫的影响,李自成和清军作战,清军几乎没有胜算。
五、明朝部队在连续17年的灾害下,守到1644年,已经很不容易了,明朝朝廷也已经没钱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了。
因此可以肯定当时的北方已经守不住了,唯一的办法是迁都南方(当时南方灾害不严重),以图东山再起。
明朝拥有明确的火炮体系,为何清朝还要用大刀对抗侵略帝国
谢谢邀请。
我计划从三部分回答你的问题:明军的火炮体系;清军的火器;你为何认为是大刀。
第一:明军的火炮体系明朝在立国之前,就装备有火炮,与陈友谅鄱阳湖决战,对张士诚平江攻防战,都有很不错的表现。在平江攻防战中,张士德被一炮炸死,当时就有“炮毁千金身”的谚语。
到了靖难之役,南军就装备有大量的火器,东昌大战,张玉就是被南军火器击毙的。
后来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成立了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一种说法说是用越南引入的火枪。
(装备鸟枪的明军)
到了十六世纪以后,明朝方面因为接触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日本人、英国人、荷兰人,佛郎机、鸟枪、红衣大炮,陆续在明朝军队中列装。但明军并不是纯粹火器部队。
我们以17世纪明军精锐部队的装备情况来看一下:
每营共为将领材官127员;骑兵2500人;步兵3488人,辎夫五百十二人,偏廂车128辆,辎车256辆,官马296匹、兵马3030匹、火器?骡120头、火器?驼30头、架辎牛256只、大砲16位、灭虏砲18位、佛朗机256架、架各子砲9门、鸟枪356门、三眼鎗2728杆、弓箭撒袋1273件、大弩256张,长鎗、长刀、长斧1280件,大棒256条,火箭7680枝,战牌256面,腰刀5988口,盔甲2628副;管队臂手97副,车正臂手128副,拒马鎗256架,火兵尖担256条。从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孙承宗建立的车营部队,依然处在冷热兵器混用阶段。鸟枪、火炮、长矛、腰刀并存。这是符合当时历史的。
至于这时候明军有没有外国火器厉害,明确告诉你,没有。我这里提供两个证据:
1、明朝人已经感觉到西方人船坚炮利了。不要以为到了鸦片战争才感觉到。
2、郑成功收复台湾,根本没法解决荷兰人火炮、火枪、菱堡形成的防御系统,只能改为长期围困。可以看欧阳泰《热兰遮城》
第二、清军的火器清军很重视火器的发展,在16世纪,女真人已经有了火器狩猎的记载。
(清军大量列装红衣大炮)
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女真人已经组建专门的炮兵部队,即乌真超哈。在入关前,已经装备有大量的红衣大炮。据黄一农教授估计有百门之多。攻坚能力非常强大。
如1643年10月:
往征宁远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自军中奏报,九月二十三日,大军抵中后所,二十四日薄暮移军城北,塡平壕堑,以云梯,挨牌,及红衣炮急攻之,至二十五日城颓,敌不能支遂奔溃,我军随拔其城,擒斩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余员,及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四千余人,获驼,马,牛,羊,金银等物无算。明军重兵守备的坚城两天就可以攻下。比起明军的步炮协同不知道强那去了。
在入关后,太原、潼关、扬州都是在炮兵轰完步兵冲的战术下完成的。
之后清军有专门的火器营。到鸦片战争时,清军火器略有进步,只是没有明显进步而已。但比起明军依然有很大进步。
(清军装备的抬枪)
第三:为何认为是大刀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大量装备火器。茅海建教授在《天朝的崩溃》里面明确写道“清军是用两百年前的洋枪洋炮对抗今天的洋枪洋炮”。并不是清军用大刀长矛而已。
为何一般人不会有这个认识呢?
第一:三元里等地民众抗英,装备是长矛大刀。在教材中篇幅比较大。所以会有如此映像。
第二:影视剧里清军拿的都是大刀长矛,这是个败笔。今天的明代题材影视已经有改观,诸如《绣春刀》、《大明劫》。但清代题材的没有起色。你的映像一半也来自这里。
第三:冷兵器的宣传。中国历来比较强调人的精神,大清立国红衣大炮很重要,非要强调弓马骑射;甲午战争清朝方面的宣传画也是大刀长矛各种斩杀日军,然后千里转进;到了长城抗战也是提大刀,今天关于“大刀精神”有好多文章。
大致就是如此了。
总之:明军的火器在西方人来了后,获得较大发展;在明清战争时期,清军的火炮战术、装备水平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比明朝强很多。而关于清军的大刀长矛映像基本来自宣传,也可以说成时髦词“历史建构下历史记忆塑造到历史形象生成”。(现在比较流行这么说)。
历史上,为什么后金要打明朝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后金之所以敢对明朝开战与历史上明朝在辽东的政策息息相关,努尔哈赤所属建州女真,从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开始,明朝开始对建州女真实施严厉的打压政策,尤其是万历年间李成梁为辽东总兵官时,利用建州女真同海西女真、叶赫以及蒙古等各部落民族的矛盾,使他们相互攻伐,自己坐收渔翁之利。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觉昌安和塔克世二人因帮明军攻击王杲,混乱中被明军误杀,这件事情激起了努尔哈赤心中的怒火,先祖世代为明守边,祖父和父亲反被明军所杀,年仅二十岁的努尔哈赤回到建州之后,派人质问明朝为什么杀害其祖父、父亲。明朝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此后,努尔哈赤一直在心中压着为祖、父二人复仇的怒火,依靠祖父和父亲遗留的十三副铠甲开始起兵,开始了他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期间,聪明的努尔哈赤时刻注视着大明的一举一动,在实力没有充足前,尽量不去触动大明的神经。通过对明朝的援朝抗日之战的观察,努尔哈赤看到了明军的虚弱,大明不足惧。后来他逐渐击败敌对的女真各部,开始准备对明战争,长期的战斗生活,努尔哈赤的胆识、魄力及眼光都在增长,加上后期女真各部的统一,军事实力的增强,努尔哈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1616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对明朝开战,所以后金对明之战初期可以认为是努尔哈赤的复仇之战。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