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汉字全部改为拼音(这样对学生有什么好处没有)(把汉字改成拼音)

小学语文 汉语拼音口诀大全 网友 总结的很全面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专家建议汉字全部改为拼音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以前学校是先学拼音,现在有些学校改为先学汉字再学拼音,这样对学生有什么好处没有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是谁把汉字的读音改来改去
  2. 以前学校是先学拼音,现在有些学校改为先学汉字再学拼音,这样对学生有什么好处没有
  3. 如果当年汉字真的拼音化了会怎么样
  4. 汉字要不要字母化你怎么看

是谁把汉字的读音改来改去

真的是,汉字的确够复杂。

李白有一首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谁把“姥”读成“姥姥”的音,马上就有人笑话你——哈哈,错啦!这个“姥”音“mǔ”。??

是谁把汉字的读音改来改去呢?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汉字读音的变化,根源在于汉语发音的多样化。

中国太大。就说夏商周吧,是从部落氏族发展起来的王国时代,但国土面积动辄也百多万平方公里(夏朝具体面具暂不可考,商周肯定如此)。所以,那个年代,汉语的发音(应该叫口音),即已经产生了不同。

《论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雅言”,指的是“夏言”——夏朝,即中原一带的“口音”。

一百多年后的荀子,还有“居夏语夏”的说法。

秦汉开始,中国进入了强大的帝国时代,国土面积迅增到400万平方公里左右。

随着地域的扩大,汉语发音的区别就更明显了。秦国还没统一六国的时候,每隔几年,就派出使者,到其他几国了解汉语发音的变化情况。汉代的扬雄,总结了此种情况,写了一本书,叫《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这本著作,与《尔雅》和《说文解字》,构成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辞书系统。

比如,墙上有一个“洞”,南方叫“孔”,北方就说“窟窿”。其实,“窟窿”连读,发音就是“孔”。北方叫“虎”,南方一些地方叫“於菟(wūtú),实际上亦很接近。

早在两千六七百年前,春秋时期以管仲为代表的稷下学派,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件事。《管子》中说:“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高下,各像其山川原壤,浅深广狭而生。”五百年后西汉的《淮南子》也说:“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这都是讲地域特点对语音的影响——海滨湖沼地带,音多清浅。山地平原地区,音多重浊;北方冷凉,寒气袭人,就多了闭口卷舌之音。中国历史上,基本始终存在着南北两大方言音系。

汉语是这样。汉字呢?发音肯定和相应的汉语发音相对应。

夏朝的汉字目前不可考。殷商的甲骨文字,其发音一定是和山东河南当时的汉语发音相一致的,而且应该尤其以河南为主——因为盘庚迁都到了安阳。

之后的西周,基本沿袭了这个“传统”。

东周开始,诸侯争雄,战乱不已,直到秦战胜六国。这个时期的汉字和汉语发音都比较“乱”。

秦始皇令李斯统一了文字,但没来得及统一“口音”或文字的“读音”——如果历史给秦始皇这个时间,说不准他会做这件事。

所以到了汉代,汉文字的读音,包括汉字的含义,都成了问题。由此,才产生了前面说到的《方言》、《尔雅》、《说文解字》这几部字典、词典。

汉字读音后来发生的一个大变化,是在唐朝。

隋代的陆法言,写了一本《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此书共5卷,收1.15万字。他把汉字分了193韵。此韵,对汉及以前的音韵改变很大。

唐初,这本书被作为科考的“法定教材”。所有音韵,必以此为依据。

此时,又有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印本《唐韵》,加强了这种改变。

宋代,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广韵》,彻底将这种改变固定了下来。

《广韵》是我国现存的一部重要的汉字古代韵书。

《唐韵》和《广韵》,确定了206韵。读唐诗宋词,是很好的工具书。

再往后,就到了明清帝国时代,这是继秦汉、唐宋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帝国时期。

此时,北方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方方言和俚语大量进入日常汉语,间接影响到文字的发音。这个时期的汉字读音,影响到现代。

比如,唐杜牧的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前一句的“斜”,在唐韵中发音为“xiá”,因此才押韵。现在读成“xié”,就很奇怪了。

明代著名音韵学家陈第说:“一郡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递转,系乎时者也。”“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势所必至”有哪些“势”呢?“势”是趋势,是时代,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造成语音字音变化。

春秋时期及之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原,因此而形成了及至孔子前后的雅言即夏音,是“标准音”。当时的“采风”,虽广及十三国,但所用之韵,无大出入。秦汉时期,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移至长安,即产生了扬雄所谓的“通语”、“凡语”等秦汉的普通话。至此是古音阶段。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是著名大学者。他在《颜氏家训》中说:“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推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是说以帝王首都为中心,参考了南京和洛阳南北的标准,形成了“今音”阶段的标准音。这个阶段包括唐宋。后来的“国音”阶段亦有自己以北音为主的标准音。

第二,民族及族群的迁徙,造成语音字音变化。

迁徙,是人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包括被动迁徙和主动迁徙。如战乱、灾荒造成民族和族群的大规模迁徙。寻求更适合生存发展地域的愿望,也形成迁徙。这些迁徙,都造成语音字音的变化。陈第说:“说者谓自五胡乱华,驱中原之人入于江左,而河淮南北,间杂夷言;声音之变,或自此始。”山东人闯关东,也为东北带去了大量山东音。

第三,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发展,造成语音字音变化。

语言文字,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产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语言会越来越生动新颖,字词会越来越丰富生动。因此,汉字的发音有所变化是必然的——原来是“那样”,现在就可能是“这样”。在语言学里,这种变动的现象是正常的,被称作“约定俗成”。前些年,港台明星的“国语”引得一些人效仿,但后来又形成了回归,好像现在港台艺人讲普通话的反而多了,尽管不标准。这种模仿、融合、出新,都会形成字音的变化。

还写了一些关于汉字音韵和字义的“问答”。如有兴趣,欢迎关注“老沈”去看看。(图片来自网络)

以前学校是先学拼音,现在有些学校改为先学汉字再学拼音,这样对学生有什么好处没有

谢谢邀请!我认为对学生有一定的好处。我们知道从去年9月份开学,全国小学一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并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部编本教材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因为早先的语文教材就是纯汉字,学生照样都能认读下来。现在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生活中高频率出现的汉字。专家们认为部编本要的就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而是汉字,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可现在有些学生不重视汉字书写,不重视语文学习。新教材这个顺序的改变是把汉字摆回到第一位,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孩子们认字读书的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而学拼音只是为了识字,给普通话正音,拼音是识字的工具,不要把它当做阅读的工具,认识了汉字,就不用这个“拐杖”了。

如果当年汉字真的拼音化了会怎么样

如果汉字被拼音化了,那对中华文化来说,就是一场毁灭性的浩劫。

首先,诗歌将不复存在,从此失传。因为表音的文字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汉字表意的唯美境界。汉字的诗词,或奔腾豪放,或清丽婉约。或含蓄隽永,或意味深长。从古至今,许多优美的诗词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人们利用诗词传情达意,心灵唱合。无论表达爱情,表达友谊。歌颂真善美,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亦或抒胸中感悟。传人生哲思。汉字的诗词绝对是不可或缺的选择。如果一首优美的诗词用拼音来表达,不但美感全无,更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接下来一切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也将慢慢消亡。比如书法。因为再怎么写,那几十个字母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汉字的气质美感。也表达不出汉字含义的意味深长。墙上挂一幅字,上书:宁静致远,一看之下就会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文化气息和辽远空灵的心境。让人不由自主的就被涤荡了内心。而挂一幅字,上书:nlngjlngzhlyuan。是不是显得不伦不类。不但不美,让人看了也会贻笑大方。

再者,如果汉字拼音化,会给国人的交流造成巨大的麻烦,中国历来就有十里不同音之说。比如同样写一封信,用汉字写谁看了都会懂,因为汉字通用,大家认识的汉字都是同一种,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会出现偏差。如果用拼音写,因为各地的方言发音大都不同,表音之下,往往就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小事还好,如果事很重要,岂不耽误了大事。

还有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条款,用拼音很难表达清楚。意思不明会给执法带来很大困难。因为各地发音不同,难道国家还会根据各地发音制作多个版本?若是如此,往小了说会造成各地执行混乱,往大了说会造成国体不安!

五千年传下来的汉字,经过历代人的千锤百炼。已然成为了这个星球上最优美,最精炼。最无可替代的文字。说要以拼音替代汉字的人,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汉字要不要字母化你怎么看

汉字不可以字母化。一是汉字是形、音、意的结合体,既表形又表音又表意,,看到汉字,就知道了读音和意思,一目了然。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符号。特别是字形辨认没有比汉字醒目了,难怪有些国家(如日本等)也使用汉字,就是它表情达意迅捷。如果字母化,表达效率就低了,主要在辨认上,先拼音节,确定读音,再思考意思,不仅慢,而且容易出错。举个例子,如律师、驴屎、吕氏、绿石都是同样音节;反过来如音节Chidao就有迟到、赤道、持刀、吃到等词语,你必须根据语言环境前后分辨才能确定是哪个字词,这样理解意思太慢。二是因为汉语拼音字母的最大优点是表音,帮助人们认识生字。所以一个字一个音节(千瓦,英寸等除外),而外文是以单词的形式出现的,它是单词音节,单词读出来,意思就明白了,汉字是单字音节,若字母化,朗读要经过组词这一环节,才能理解意思。同时,给朗读带来困难。

好了,关于专家建议汉字全部改为拼音和以前学校是先学拼音,现在有些学校改为先学汉字再学拼音,这样对学生有什么好处没有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拼音出现之前,中国人是如何给汉字注音的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1/3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