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科渗透德育(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体实施)

学科渗透德育 打好学生人生底色 25中学科渗透德育课程展示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什么是学科渗透德育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学科德育渗透专家建议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2.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3. 什么是学科渗透德育
  4. 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怎么做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 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 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渗透。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四、 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和着眼点。但对于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要求要适当降低,着手点要小。也就是说,要从小事抓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没有面临生死考验的机会,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却常常面临着是与非、善于恶、美与丑的选择,常常面临着进与退、上与下、做与不做的取舍。这些选择、这些取舍,虽然往往是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常常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在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

五、 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由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和自制力,做起事来随意性很大。因而,在其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心、教育、批评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很高尚的品质,在那件事上可能就表现不出来;在今天很有自制力,在明天可能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会犯错误,有倒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肯给时间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要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决不能一味的指责、挖苦,甚至一棍子打死。因此,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六、注重激励,适当表扬。

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设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这种进步发扬光大。决不能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不能夸大学生身上的缺点,否则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是对那些努力想做好却又没能做好的学生,更要适时鼓励,时时激励。对于那些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适当的加以表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他的进步,并使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只有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种种选择,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书本上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指导自身成长。因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鉴别能力。比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切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改革开放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生活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艰苦创业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会,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总之,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一、目标定位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随着知识面和社会认识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出不同年龄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作为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时,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有总的目标,但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环节和内容,以及每一个班级的总体特点,必须有一个具体目标,这样才能使总体目标落实到实处。

还要根据课堂的瞬间特殊情况,提出瞬间目标,进行应急,这样使一切思想教育工作都在一定计划之中。

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

因此各科教师在明确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思想教育目标后,相应地给自己提出目标,使行为规范,言谈有素,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得到全面教育。

二、实践体验(一)神态暗示。

用神态暗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

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

(二)激励竞争.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激励、神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的各种比赛、测验、评比等,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德育因素。

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时,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竞争都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任何成绩的取得,个人努力是一方面,同时也离不开教师与同学的帮助,离开集体则一事无成,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捕捉时机。

班内一些“调皮生”教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他们自己也常背着自卑的包袱,这样会促使他们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教学时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

对某一学生关心同学,拾金不昧、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等表现,教师都要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及时在班内表扬这个学生,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从一点一滴做起。

这样会对“调皮生”触动很大,使他以后能严格要求自己,逐步转变成优秀生。

(四)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批准教材中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结合点,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既要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紧密联系,还要与教材本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相一致。

因此,教师要努力钻研《大纲》教材,使教材搭配合理外,还应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法手段上精心设计,体现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使每项教材的德育渗透落实在教学之中,而不是只顾知识、技术的传授,不考虑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三、效果反馈效果如何直接验证着目标的落实程度、目标定位偏差幅度呢?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德育实践、反应程度,反应趋向反馈回来,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方法,进行补充或补救,使教学效果更容易达到教师的目的.课后学生对教师课堂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否落实到行动上,这些都能从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上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在课堂不断变换方式进行巩固,直至反馈的效果达到目标。

学生毕业离校长大成人,许多学生还要不时与教师接触,教师要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要听社会的评价,分析原来定位的目标,找出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从而完善目标,为思想品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学科渗透德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寓德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重在渗透。德育的渗透在于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牵强附会。

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怎么做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二、耐心教育,表扬为主

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四、用心去爱,尊重差异

教师要用一颗平等之心去爱每一位学生。

什么是学科渗透德育和学科德育渗透专家建议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生物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1/7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