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格拉底说:“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

争吵 婚姻生活成长的必然经历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苏格拉底说:“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美国老头不建议结婚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虽然年龄大了,可是内心就是不想结婚,这样心理正常吗
  2. 现在离婚率太高了,大男大女都不敢结婚,大家说该怎么办
  3. 突然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结婚做别人的老婆,我这是什么心理
  4. 为什么苏格拉底说:“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

虽然年龄大了,可是内心就是不想结婚,这样心理正常吗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周周老师!!!

看到这个提问,总感觉这个提问者应该是60,70年代的人。后来仔细一想,如此莽撞的猜测对方的年龄实在不客观,毕竟,我身边很多80,90后也会提出类似的问题。虽然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的困惑来源于父母,也就是60,70后。

很多长辈认为,不结婚,就意味着不正常,不正常的理由是,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听话,那就必须是你学习的榜样;别人家的孩子结婚,你也就必须结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每个年龄该做的事”。我们生活的轨迹总是参考别人的标准,走着自己不确定的路。看似一个完成的个体,却被分裂成不同的灵魂,至于哪一个灵魂只属于自己,这个答案无法回答。

现在,我们将这个题目分解来看:

首先,是年龄大了。不知道你对“年龄大了”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多少岁算是年龄大了。20岁,25岁,还是30岁,当然再往上写的可能性更贴近,但这只是数字,并不代表我们对年龄在生命中的意义的理解。

其次,内心不想结婚。是否想结婚这件事情和年龄大小的关系是什么?是生育影响还是只不过需要一个伴侣共度一生。也许我们需要了解婚姻对自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第三,心理是否正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这两类。而是否结婚这个现实问题,不在这样的范围内。

不知道你看到这样的题目分解后,作何感想。作为回答者的我,始终认为这三个内容不相关联。

我们处于每一个社会角色中时,都有被社会要求的角色扮演。我们内心认同这些角色扮演,并且努力向这个方向靠近。然而,当我们无法承担过多的社会期待时,自身的压力常常压的自己喘不过气。

我承认,我们很难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世界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此刻达到了,但人的欲望会不停的鞭笞我们想要更多。回归本心这件事,实在太难。

于是,渐渐的,我们也就放弃了,似乎这就是人生的轨迹,别人都可以承受的压力,为什么自己就承受不了。所以,我们应该咬紧牙关,继续奋发图强,希望填满内心的空洞。最后,心里的空洞越来越大,我们也越来越累,最终丢了自己,不知何去何从。

咨询室中的来访者,正是因为如此想要附和这个社会的期待与要求,过着表面光鲜亮丽,内心痛苦难安的生活。因为生活的不堪重负,于是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当TA坐在咨询室里,一点一点的敞开心扉,一点一点的找到答案时,我们都知道,其实答案一直在TA心里,只是不敢承认,更不敢去改变。

因为改变,意味着必然经历的痛苦,只是想到要经历这份痛苦,便已经忐忑不安,更别说真正去做。人们常常谈论如何走出“舒适区”,这些“舒适区”看起来是如此惬意,乐逍遥的过一生未尝不可。然而,心底还有另一种声音,对生命更广的渴求,希望自己能实现某种理想,希望自己能拥有价值,而这一切似乎和每天的“舒适区”背道而驰。

其实,每一种活法都有意义,每一种活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而我们内心的冲突常常来源于“这山望着那山高”,抱怨着现在的生活,又不愿意有任何改变。安于现状并非不可行,只是别把这个词语当作自己无法安放灵魂的掩饰。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怨愤难平。

婚姻是什么?在心理学中,婚姻是爱情、经济、繁衍三者结合而成。但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这三者而结合走入婚姻。在咨询中,碰到婚姻的问题,我发现一个奇怪的概率,大多数婚姻出现问题的人,在谈及与另一半如何相识时,更多谈到的是彼此相亲认识,不到一年就结婚了。

现在的婚姻不是因为变化了,而是从来没有变,只是自己越来越无法忍受。那么当初又为什么结婚呢?谈及结婚的理由:年龄到了,也差不多了,就结婚吧。这么敷衍随便的态度,又怎能让婚姻走的更稳更好。婚姻需要经营,需要用心付出,就像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一副美丽的画作,如何保持经久不息的喜爱,是需要不断的挖掘这份美好。

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抱着随便的态度去看待婚姻,那漫长的人生路,怎么能保证不会疲惫,不会又更多的渴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结婚的理由,这只是个体对婚姻的态度。但是如果真的需要婚姻,却又敷衍了事,像吃饭睡觉一般只是满足一个所谓的“标配”,着实不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行为。

当然,也有人说,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是啊,的确不一样了,当我们把本应对伴侣应有的爱,全部转移到对孩子的爱上,那么对伴侣来讲,彼此的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孩子是否又能承受这过重的爱?

“因为对婚姻的失望,所以我一定要更爱孩子,因为我为了孩子保留着这份并不幸福的婚姻”。这对孩子来说,压力得有多大。长此以往,不仅是婚姻会出现问题,连同我们的亲子关系也会成为这段婚姻的牺牲品。

婚姻,和年龄无关,和心理是否健康无关,它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对自己对他人经由认真思考,最终决定在彼此的爱中滋养并成长的结果。

年龄越大,的确受到的质疑越多,然而,人生并不是只有这一件事受到他人的质疑,事实上,每一个决定都有是非好坏的评价。如果每一个评价都被放在心里琢磨一番,那么我们到底是在为谁活。

清楚自己的选择,并且明白这个选择的意义,如此,做自己就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现在离婚率太高了,大男大女都不敢结婚,大家说该怎么办

西方人为什么带钱来传教?为的是改变我们的民族文化。当文化蜕变以后,人的观念就改变了,现代人需要的是物质、享受,不讲究礼教、道德和奉献。

在古代,文化水平高的人,都想为社会和家庭做点什么,现代人则多数是我能从社会和家庭得到什么?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出了问题,青年人没大志,更没奉献精神。女孩的结婚择偶物质化,一些人把婚姻视为买卖,讲究价值,自私、霸权,这样的婚姻缺的是真情和理解,使自由恋爱的离婚率却越来越高,也使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为了帮助孩子买车、买房一辈子劳累、受苦。

突然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结婚做别人的老婆,我这是什么心理

谁会适合做别人老婆呢?

做了别人老婆不能想玩到几点就玩到几点。不能再喜欢上别人,无论这个人有多优秀帅气。要和一家子陌生人成为亲人,要包容一个人的所有缺点,会有一个人比老妈管你要严,但绝对没有老妈的耐性。想想这些,谁还会想结婚呢?

可结婚后你也会有一个同样包容你一切的人,会有一个人像你一样爱你的父母家人,会有一个人无论风雨都会陪你走完一生。而父母只能陪你走完一半的人生。还会有自己的孩子,会看到生命的延续。

婚姻是几万年人类理性的选择,你确定比他们都要有智慧吗?

为什么苏格拉底说:“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

人们总是为“会遇到什么样的配偶”而费尽心思,但认识到“我是如何去爱人的人”,才是更重要的问题。若一个人的爱情很丑陋,那是因为他本就是一个丑陋的人,若一个人爱得很纠结,那是因为他本就是一个纠结的人。——吴素姬《爱情笨蛋》婚姻,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岔路口之一。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和什么人结婚,不同的选择,便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当你为婚姻大事烦恼时,意味着你已经成为一个大人。因为虽然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会结婚,但如果你结婚了,无论你愿不愿意,都不得不做出一副大人的样子。结婚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关价值观的问题。这取决于个人的主观选择,所以不是旁人能够指手画脚的事情。即便如此,我们每个人在结婚之前,都会想倾诉一下自己不得不为之烦忧的各种问题。虽然我在这儿陈述的,也只是我个人的主观想法。结婚,要不要结婚是件令人进退两难的事情,就连苏格拉底也说:“无论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法院的停车场,周末的时候,因为到礼堂参加婚礼的客人繁多而拥挤不堪,工作日的时候,又因为来办离婚手续的人太多而车满为患。青年男女们喜爱的电视剧永远在讲述男女主角步入婚姻殿堂前的甜美历程,而大妈大叔们则对以婚外情为主题的电视剧钟爱有加。不知是否真如蒙田所说,“婚姻好比金漆的鸟笼,笼外的鸟拼命想冲进去,笼内的鸟拼命想飞出来”。如今,结婚已经从一件“当然要做的事情”,变成了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当下年轻女性们的观念,正在迅速发生转变。以前女学生们问我的问题都是“我应该和什么样的男人结婚”,现在我被问到更多的问题是“我一定要结婚吗”。说实话,这个问题让我很难回答,正如前面所说,结婚是个人的选择,不是旁人可以指手画脚的事情。所以每当这时,我都喜欢借用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名言来回答:“自由,然而,孤独。”勃拉姆斯一生未婚,虽然自由,但却孤独,这句话正是他对独身生活的感触。我也引用他这句话来回答:“不结婚的话,生活会非常自由,同时也会非常孤独。是享受自由,还是拥抱孤独,自己做选择吧!”让我把这里说的自由和孤独的含义解释得更明确一点。婚姻是非常严峻的现实,所以这里提到的自由和孤独,和青年人心中的浪漫概念,是相去甚远的。其实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有它残忍的一面。为什么说它残忍呢?阿兰·德波顿的小说《爱情的基础》中有这样一幕:我发誓。我在这里发下只可能令你一人失望的誓言。我发誓,你将是我后悔的唯一对象。我发誓,如果当初没有你,我会变成一生流连于无数爱人之中追悔莫及的人。一直以来,我都在探寻我自己可以选择的种种不幸,最终我选择的,那个我甘愿为之献出生命的人,正是你。新婚夫妇在婚礼上向对方承诺的誓约,应该是这样宽宏谦逊而毫不浪漫的誓言。只有对充满幻想和期待的对象,才有可能感到“后悔”和“失望”。结婚之后,将不允许你对别的异性怀有与爱情有关的各种期待和幻想。你对其他异性的爱恋已被判处无期徒刑,并打进了内心深处的大牢里。不仅爱恋的感情如此,结婚后,生活、时间和财产,以及其他所有的东西,都必须和配偶共享。如果结婚以后还想享受未婚时的自由,就会被刻上“道德败坏”“不负责任”的红字。婚姻掠走的自由,几乎是一个人全部的东西。孤独也同样残忍。单身者的孤独,不是某天凉风钻进衣领时,忽然感觉到的那种优雅的孤独。而是这个艰难的偌大世界里,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时,感受到的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孤独。害怕节日或生日一个人都不会来看自己,害怕年老患病时没有一个人照顾自己,只能独自躺在床上慢慢死去,伴随着这些恐惧的,是绝对的孤独。结婚与否,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选择,是选择宁肯忍受着凄凉的孤独,也要享受自由,还是选择以自由做代价,寻得一点安抚去面对孤独。由于每个人的不同以及时代的不同,自由和孤独的重量也有所不同。现在独身主义者增多,也许是因为对抗孤独的社会资源和交流途径变多了吧。总而言之,我的观点是,每个人应该在自己的条件下,用心中那杆秤衡量一下自由和孤独的重量,然后再做出自己对婚姻的抉择。有人说过这样一句令人感伤的话:“婚姻生活中会有苦痛,但是单身生活中也并不全是快乐。”婚,什么时候结虽说单身者越来越多,但其实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几乎没有顽固的独身主义者。尽管他们单身至今,但很多人都表示“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当然会结婚了”或“只是现在还没有勇气结婚”。所以,关于结婚这件事,相比“结还是不结”这个选择而言,更重要的是下定决心“什么时候结”。实际上,较之“出现了合适的人便决定结婚”,更多的情况是“决定结婚的时候,就和遇到的合适人选结婚”。我们并不是和自己最爱的人结婚,而是和自己在可以结婚的时候最爱的人结婚。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倾向于尽可能地把婚姻大事延后。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几年来,青年人失业的现象严重,经济状况恶劣,很多人不得不把婚姻大事推后,这是国家层面的问题。让深爱着对方的年轻情侣们不得不推迟婚事的社会,是绝对没有希望的。但是在这里,我只想就自愿把婚姻大事延后的情形,谈谈自己的看法。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大都很晚。通常情况下,如果自己的想法还不够坚决,他们便会把婚事推后。非要解释原因的话,只能说,随着时代精神朝着更看重个人价值的方向转变,“宁肯孤独,也要自由”的年轻人变多了,他们想尽可能久地享受单身时的自由。倒不一定是不打算结婚,只是不想让自己天天处于结婚的束缚之中焦躁不安而已。这样的打算虽然不算有错,但是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想要现在享受单身的自由,则必然要以将来壮年时的自由为代价。在我的朋友中,有一位结婚特别早。当时大家都还普遍认为男人应该在30岁左右,女人应在25岁左右结婚。但是这位朋友和与他同岁的女友,两人25岁大学一毕业时就立马结婚了,而且很快就连着生了两个儿子。当时我们之中大部分人都还是单身汉,大家不仅不羡慕那朋友,反而还有些同情他。当我们吃吃喝喝玩到很晚的时候,他却得早早回家看孩子,他连周末去棒球场都很难得,更别说假期跟朋友们一起去旅行了。我们就跟他开玩笑说:“谁叫你这么早就放弃了人生?”如今,年将半百的我们,最羡慕的就是那位朋友了。当所有的人都为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愁眉苦脸的时候,他们却已经把两个儿子都送进了大学,夫妇二人则悠然自得地到处去旅行。现在,轮到那位朋友戏弄我们了,问我们是不是还在哄孩子。朋友说,自从去世界各地到处旅行,他们的人生好像进入了新的境界。再看看我自己,因为整天操心孩子们的学习问题,都已经好几年没去过海水浴场了,而且想要舒心地去,起码还要再过4年。说起朋友的故事,倒不是为了鼓励大家尽早结婚,然后老了安享黄昏人生。只是想提醒大家,在规划人生的时候不要只考虑眼前的事情,应该用长远的眼光考虑全局。回望过去,才能知道自己年轻时目光是多么短浅。人们往往都会过高地评价自己所处的年龄段的价值,最后会发现,当时的自己,没有把浪漫的单身时期和优雅的暮年均衡掌控的长远目光。有很多的单身青年,男性总以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准备尚不充分为理由,女性则以没有自信把繁重的工作和养孩子等家庭生活均衡处理为理由,拖延结婚的时间。但是作为过来人,我想给这些朋友一个忠告,那就是,你永远不会有确信自己准备足够充分的那天。公司里堆了一堆工作要干,偏偏这时候朋友们约了一起去旅行,让我感到很为难。本来不想去,而且直到出发前还一再推脱,最后在朋友“不跟我们一块去的话你就死定了”的要挟下,还是去了。当车子开动,透过车窗看着外面流动的风景时,我才觉得“还真是出来对了”。结婚好像也是这样,虽然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自信,但是等到一起出发之后,你就会庆幸“这样做就对了”。我想起了我奶奶看到别人犹豫着要不要结婚时就会说起的一句话:“没有哪个女人是先学会生孩子才嫁人的。”只要你下定了决心,那就行动吧。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其实,抛开自由、孤独之类的了不起的话题不谈,很多人之所以迟迟不结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认定“就是他”的那个人至今还未出现,或者即使有交往的对象,但自己也还不确定“真的要和这个人结婚吗”。所以,选择要不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都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可以看成是“和谁结婚”这个问题衍生的结果。所以,在和婚姻有关的问题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和什么样的人结婚”这一点。面对诸多选择,最重要的是确定选择的标准。无论多么慎重和费心,如果依据不正确的标准来选择,结果也必然不会好。那么,在婚姻中,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在挑选对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年龄、健康、身高、外貌、财产、地位、职业、前景、性格等等,而且不仅是挑对象,连这人的家庭和家族都会一一考虑在内,对方父母是否在世、性情如何、和兄弟姐妹的关系,甚至是家庭地位和老家地址……在如此多种多样的标准中,人们提到最多的,大概是下面这三样:外貌,金钱,品性。外貌是男士们尤为重视的一条标准,虽然最近女性们也非常重视男士的外貌,但是却只有男性被指责!就像那句“光看长相挑媳妇,就像光看墙壁颜色买房子一样”的话,无论已婚的前辈们再怎么谆谆告诫单身汉们“容貌不重要”,他们也绝不会听进去。尽管我自己也是男人,但我不得不承认,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女人。最近令我很感兴趣的《进化心理学》中讲道,我们之所以容易被异性的外貌所魅惑,是为了寻找具有优秀基因的配偶,这是进化的产物。但我们不是热带草原上的猴子,有了?子以后,我们还要和配偶共同生活数十年。就算进化心理学的“本能”是对的,配偶的外貌也绝不会为幸福的婚姻生活带来哪怕一丁点的帮助。本来想离婚,但是因为“毕竟长得挺好看,就忍着吧”而放弃离婚的人,你见过吗?我认为,在选择对象的时候,无论你对外貌的要求标准是潜在的还是明确的,受这点的影响越小,做出的决定也就越明智。挑选对象时,也不能不在意对方的收入和财产。金钱是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自古就有“贫穷开门闯进来,幸福跳窗逃出去”的俗语。最近,关于幸福的实证研究也一下子多了起来,很多学者都把经济能力列为幸福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当财力超过了一定限度的话,就无法再提升幸福感了。我们结婚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而是为了收获幸福,所以只看中财产的婚姻注定是危险的。以“富”为重要动机的婚姻,最后没能有好结局,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再多的财产,往往都是新娘或者新郎父母积累的财富,而不是靠新娘或者新郎自己的能力取得的。而所谓的“富二代”往往被娇生惯养,很多连婚姻生活的基本要求都很难做到。据相关婚姻信息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优先考虑金钱地位、家庭背景、年龄属相、容貌外表等条件的夫妻的离婚率很高。因为如果只考虑条件的话,谁都不愿做亏本的买卖,结果最后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亏了。这就是以财力为先决条件出发的婚姻之所以会冷冰冰的理由。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品性。我认为这一点比其他所有的条件都重要。就算爱情冷却,美貌不再,财产散尽,最基本的品性却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我儿子找对象,我只给他一个忠告,那就是一定要看清对方的品性。为了幸福的婚姻生活,在人的品性之中,什么品性是最必要的?当然,朴实、真诚、专一、正直、亲切、幽默感、温和、前瞻性、执行力……数不胜数。人类所应具有的美德都是重要的。但是,这样的人,估计很难找到,现实生活中,择偶的时候,往往我们只能侧重其中的某一点,这时,什么是我们应优先考虑的呢?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重视的东西也不同,所以这个问题很难用一个统一答案来回答。但是我想可以这样来界定:选择你父母拥有的品性中,你认为最好的“那一点”。我们刚开始步入婚姻生活的时候,总是会拿对方和自己的父母做比较,这也是对配偶最先感到失望的时候。女性开始唠叨“我爸就从来不这样……”,男性则开始嘟哝“你就不能像我妈那样吗”。这是因为我们观察了二三十年父母亲所扮演的角色,自己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学习和模仿。因此我想,具有父母亲所有的好品性的人,最能降低你失望的可能性。父母长辈所说的丈夫必须要诚实、有强烈的责任感,妻子必须宽容慈爱之类的话,没有必要将它奉为圣经。对待这个问题,应当和其他所有的问题一样,首先自己去把握。每个人都会有可以宽容的地方,也会有无法容忍的原则,应当自己慢慢去了解,然后寻找一个彼此可以和谐适应的对象。只要两人能够相互保持“心理上的马其诺防线”,共享生活的价值观,你的家庭生活,就会更柔和温暖。

关于为什么苏格拉底说:“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和美国老头不建议结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亚里士多德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从他这段语录可以看出来,真知灼见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1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