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打针都不打屁股了

为什么不建议给孩子打屁股针 3 大危害不能不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为什么现在打针都不打屁股了,以及医院为什么不建议打屁股针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女孩为什么特别害怕穿裙子打屁股针
  2. 曾经流行的“屁股针”,见效快又便宜,为何现在却几乎不见了
  3. 以前生病常打的“屁股针”,为何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了
  4. 为什么现在打针都不打屁股了

女孩为什么特别害怕穿裙子打屁股针

好像没有这种说法的,我家宝宝是在北京打的,当时医生没有告诉不能穿纸尿裤,就告诉24小时内不能沾水。让宝宝回家以后注意休息,多给宝宝喝开水。

曾经流行的“屁股针”,见效快又便宜,为何现在却几乎不见了

屁股针几块钱,挂个吊瓶大几十,医院和诊所又不是福利机构,现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都想多挣钱啊。小孩子不好挂吊瓶,不是可以灌肠嘛,感冒肚子疼的,几块钱的药就好,就是给你贴膏药,收你一百多,你敢咋滴?不要?呵呵!习惯就好,让你咋治就咋治!跟随时代进步嘛!

以前生病常打的“屁股针”,为何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了

你所提到的屁股针,就是指臀部的肌肉注射,而现在几乎销声医迹了。我觉得根本原因是;人得病后,多数患者医学知识少,觉得治愈效果越快越好,医生也觉得治疗时间越短越好,所以,用点滴(输液)。这样就可以把大剂量多品种药物输入患者体内,病人在短时间内即痊愈。对于医生来讲收效更好,既能赚大量钱,又得到患者赞誉。然而这种“两好"造成的过度医疗,既对病原微生物产生了耐药性,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影响了医生的形象,少数医生因此而失去了医德。因为耐药性原因和过度医疗,现在

“屁股针”越来越少了,几乎销声匿迹了。

为什么现在打针都不打屁股了

(特邀回答: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平原医院临床药学室高丽丽)

“屁股针”是一种肌内注射方式,注射于臀部后面适当部位的肌肉组织中,属于注射给药形式之一。另外临床常用的另外一种注射给药形式为静脉输液即打“吊针”,是把药物连续输入到静脉内。那么,为什么现在生病都很少打“屁股针”了,而是打“吊针”了呢?

首先,从注射给药的药物特性来说:

①肌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射于肌肉组织中,一次剂量为1-5ml。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都可肌内注射。水或油的混悬液是水难溶性或注射后要求药效延长的药物。乳剂型注射液是水不溶性药物。

②静脉输液需将药物输入静脉内,一次剂量约为几百或几千毫升,多为水溶液。溶液型注射剂是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稳定的药物。粉针剂是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

其次,从疾病进展程度来说:

如普通感冒,使用药物治疗时首选口服药物,避免无根据的盲目静脉补液。静脉补液仅适于:因感冒导致患者原有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由于患者严重腹泻或高热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由于胃肠不适、呕吐而无法进食。又如流行性感冒,主要的抗病毒药物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如口服磷酸奥司他韦、吸入扎那米韦、静脉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3种药临床疗效相似,给药途径有所不同。一般无基础疾病的流感患者,轻症可选口服给药,如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或颗粒,但若为流感重症患者、无法接受吸入或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患者和对其他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疗效不佳或产生耐药的患者可选用静脉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且该药还适于各年龄段人群。

再者,从吸收方面来说:

①药物注入肌肉组织后,吸收速率取决于注射部位的血流速度。若是皮下脂肪较厚,吸收较慢。再者有些药物因溶解度低,在注射部位形成沉淀,造成难以吸收或吸收缓慢。

②静脉输液是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循环系统,不存在吸收过程,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为100%。给药后起效速率略高于肌内注射。

由上可知,生病时是要打“屁股针”,还是打“吊针”,是根据药物的注射剂型、疾病进展程度及治疗目的等多方面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68

2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16

3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4):331

4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2):85-88

5合理应用抗流行性感冒病毒药物治疗流行性感冒专家共识(2016年)[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3):247

为什么现在打针都不打屁股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医院为什么不建议打屁股针、为什么现在打针都不打屁股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为什么小孩打针要扎屁股,大人打针扎手臂,结局让人想不到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1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