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生前为什么不被认可

生前穷困潦倒,籍籍无名 身后却作品大卖,名声大噪,没有哪一个名人比梵高更悲惨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梵高生前为什么不被认可的问题,以及和梵高为什么不建议学画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梵高的画晦涩难懂,也称不上多美,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捧
  2. 梵高生前为什么不被认可
  3. 为什么梵高的画有的人欣赏不了
  4. 梵高的画普通人为什么欣赏不来

梵高的画晦涩难懂,也称不上多美,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捧

梵高的画色彩非常明丽。用色方面更加明显、鲜明!他的作品的颜色具有很高的饱和度。他突破了一般画师的束缚,用色十分大大胆,配色更大胆。这也使得他的画作给人带来了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另外他敢在画作中添加个人情感。大部分画家都在于画出作品最真实、最纯粹的样子,而梵高却是那个敢于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加入画作之中的人。就拿他画的一副星夜来说,在他之前从来就没有人像他这么抽象的对天空进行过描绘。如果把他画的星夜和其他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作比较,你就会明显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是不受人所接受的,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沉淀,梵高的作品表现出的独特个性是被人所推崇的!他用抽象的笔触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世界。如果说颜料和画笔是死的,那么被梵高点在画布上之后或许就是拥有生命力的精灵了。最喜欢的就是《小麦》,《向日葵》…他的画表现的是和我们一样健康和自由的生活方式,那么普通但不可或缺。所以梵高的作品以极具个性的表现在其逝世后,获得了我们后人的追捧。

梵高生前为什么不被认可

因为他画画??画到了痴迷的地步,追求自己个人的画法风格与世间脱离独自流浪画画无人知晓。

为什么梵高的画有的人欣赏不了

梵高的作品太超前,梵高的世界太孤独。

理性艺术容易懂,它有默认的公众审美标准;感性艺术可以懂,大众有感性共鸣;主观艺术则很晦涩,你未必了解画家最深处的世界。梵高是19世纪最孤独的人,哪有那么容易懂?

那种"小我表现主义"在当时根本不入流!梵高一生就卖出一幅画,还是走朋友后门。梵高100年后才蜚声世界,即便放在今天的荷兰,梵高地位依然压不住伦勃朗。

梵高的画普通人为什么欣赏不来

达芬奇画了个蛋,很逼真,大家都说好;莫奈画了个蛋,有点魔幻,一半人叫好一半人蒙圈;梵高画了个蛋,100年后大家才知道它是土豆,一颗忧郁的土豆……

这就是佛罗伦萨画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简单区别。当然小编只是打个比方娱乐下。

理性艺术容易懂,它有默认的社会审美标准(比如形象);感性艺术可以懂,大众有某些感性共鸣(比如音乐和色彩);主观表现艺术则很晦涩,你很难随时了解画家的精神世界。梵高是19世纪最孤独的人,哪有那么容易懂?

梵高的作品太超前,梵高的世界太孤独。

梵高作品《夜晚露天咖啡座》,于1888年9月,法国小镇。开阔的小景,柔和的鹅卵石,橘黄的暖调,浅蓝的夜空,即便远景黑暗的弄巷,梵高也加上了窗户和灯光,还有悠然的顾客们(不是一两个)……此时的小景,让梵高觉得静好、温馨。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此酒吧依然维持梵高画中原貌,以纪念和致敬大师。

梵高,理性宗教人文下的异类

西方文化本质是宗教,宗教文化控制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西方早期艺术遵循现实宗教人文主义,以理性塑造为主导,以宗教题材为主旋律,作品严肃、理性、写实。比如,达芬奇做过军事工程师,更是如虎添翼。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三位大师代表了写实艺术最高水平。

再好的艺术也要观众欣赏。写实艺术严谨形象,很容易理解;宗教人文则容易引起社会共鸣。因此,以达芬奇为代表的西方早期艺术,雅俗共赏,大众喜闻乐见,自然成为主流。

对比荷兰三大顶级画家,一看便知:

《吃土豆的人》淳朴憨厚的穷人。梵高先生心怀怜悯,土豆作品可成系列

①伦勃朗丨地位不输文艺复兴三杰,当时就是王者的存在。伦勃朗属现实主义画家,宗教题材是主旋律之一,也代表他最高艺术水平。

②梵高丨"小我表现主义"在当时根本不入流!梵高一生就卖出一幅画,还是走朋友的后门。梵高100年后才蜚声世界,即便放在今天的荷兰,梵高地位依然压不住伦勃朗。主流文化统治力有多强大,可见一斑。

③维米尔丨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专注荷兰民俗小情景,尤擅女性肖像题材。维米尔是一位从宁静生活缓缓走来的诗人画家,画风静谧、淳朴、恬淡、温馨,满满的和煦与宁静的气息。维米尔更惨,200年后才蜚声世界。

现实主义画风,宗教题材旋律,所以伦勃朗混的风生水起。梵高画着自己无人能懂的世界;维米尔画着小镇的烟火。时人看来不过民间小手艺,大众无共鸣,所以他俩最后都穷死了。

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明暗对比不再像早期那么尖锐,多了朦胧,大美视野前所未有

既生莫奈,何生梵高

19世纪70年代,莫奈印象派横空出世,人文情感开始作为绘画重要元素,绘画艺术也被引向色彩世界。印象派打破西方原始的直觉感观,强烈色彩冲击让人兴奋,当然也有迷惘。

印象派把世人目光从幽暗肃静的教堂一隅,引向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色彩朦胧和冷暖处理,增强了绘画艺术效果和神秘气息,更刷新了西方人对绘画艺术的认知。绘画艺术走向更开放、更丰富、更包容的多元世界……

莫奈让西方人第一次见识到色彩可以如此美妙!大气、明快、绚烂……印象派打开了西方艺术眼界,很快被接受。莫奈成为印象派创始人。

人类某些感性有共鸣,比如对音乐和色彩的感受。印象派色彩的感染力能够抓住大众感官。然而,到了梵高"天下唯我"的境界,就没那么容易读懂了,他的色彩和线条人们都读不懂……

梵高作品《收获》?远景开阔则豁然,天空浅绿则轻松,画面内容非常丰富,笔触细致,色彩繁多,一片温馨家园之貌。此时的梵高心中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莫奈代表印象派巅峰,无人超越。梵高早期也学习印象派,但一度迷茫,最终决定开创属于自己的艺术,就是后来的"后印象派"。毫无疑问,当时梵高再次避开新的主流艺术。

人生短暂而坎坷的梵高,步伐太超前,也足够勇敢。梵高和莫奈同处一个时代,却要在如日中天的印象派主流外另辟蹊径。梵高最后走向了疯狂,走向了覆灭,最终走向了巅峰。

梵高名作《麦田上空的乌鸦》?天空的蓝色,比"露天咖啡馆"的夜空色调还沉重;小路没有画出尽头,青草失去了绿色;近景大路只画了几笔;满天乌鸦袭来,吞噬着寓意梵高热情的麦田;天空太低,占据一半布局。整幅画面镜头突兀,直逼视觉,没有空间感,很压抑。

这是梵高人生最后一幅画。

梵高,画布上的孤独人生

莫奈把西方绘画带向色彩和感性,梵高则把色彩和感性推向极致,极致到只有他自己懂。

梵高把莫奈笔下的客观感性变成自己的主观感性,用自己的感性世界去创作外面的客观世界。西方艺术,最终成了梵高的一个人的世界,问题在于,梵高的世界没有人懂。这一步,梵高是迈的太大,还是收的太狠?

梵高是运用色彩的顶级大师,每一根或夸张或扭曲的线条都代表了自己情绪,所以就连梵高的色彩也不是大众能理解的……

当时大众会觉得梵高画的蛋有点奇怪。梵高:我特么画的是土豆!一颗忧郁的土豆!

梵高作品《播种》?光芒万丈的金色阳光,好像从天堂照出,近景播种者步伐夸张,胳膊摆动幅度很大,整个人物张力十足。播种什么呢?大概是希望吧。

远景,梵高没忘画上一个小房子,旁边还有几棵小树。是不是有点小可爱?

梵高据自己情绪选择不同色彩和线条,作品独树一帜。一块块画布都是梵高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色彩和线条可看出他作画时的脉动。

天空丨天空越低、比例越大,代表越压抑;蓝色越重,代表越忧郁;天空高远,蓝中泛绿,代表平和愉悦。梵高麦田系列很多,情绪却不同。

人物丨大凡人物较多,色彩多黄色(热情),说明梵高精神不错;只有一个人物,肢体动作张力十足,说明梵高情绪激烈。

线条丨笔触越粗略、夸张、扭曲、急转,梵高心境越不平静,细致柔和线条则代表安宁。

远近镜头丨空间开阔则情绪平和;画面如特写直逼眼球,说明梵高内心波澜起伏。

《麦田与收割者》?详见后面备注

梵高选择什么色彩,不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色,在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用最能表达主观情感的颜色来完成绘画。比如《麦田与收割者》:

近景热烈浓郁的麦田,却只画了一个收割者;天空泛绿;远处山坡紫色。你见过紫色的山头?你见过绿色的天空?梵高才会这么做。

天空和麦田寓意希望,但梵高多少还是有些孤独,所以远处画了一抹紫色,它代表一点忧郁,但没有蓝色那么沉重压抑。或许梵高此时心境平和,希望中也带着一丝忧虑。

此画作于1989年梵高疗养期间。梵高自觉精神好转,对生活重燃希望。很遗憾,次年梵高崩溃,永远埋在了被他赋予无限热情的麦田。

梵高的画布,就是他的一生。

温暖色调的黄房子,占据画面中心,多栋而不孤立;前面和右侧空间开阔,后面蓝色天空笔触细腻均匀;人物丰富,有大人和孩子,有行人,有嬉戏,有咖啡小坐;近景门窗使用了鲜亮的绿色,远处有炊烟袅袅……

整幅画面以热烈暖色为主,多么温馨静好。梵高画如此耐心,可见梵高情绪很好。

此时梵高正满怀欣喜等待好友高更到来。

小编结语

梵高看似无章的色彩和线条,每一笔都有序、有因。当你了解梵高作画时的内心,你会发现,色彩和线条所有秩序,最完美地演绎了梵高先生的世界。天空绿色、浅蓝、深蓝……一点都不可以改变,换一个色彩,少一笔线条,拉近镜头,推个广角,都会是缺憾。

正因这些原因,梵高是天才,也难懂。

普通人不懂技法,体会不到诸多微妙所隐藏的细腻情感。欣赏梵高的画,最好懂点绘画艺术,还需要点感性和细腻,再加上一点人文恻悯,耐心琢磨,感受他内心世界。如此,梵高作品就没有传说那么难懂。

梵高这张自画像是很多网友的头像

梵高对生活无限热情和忠诚,梵高的世界简单、质朴而美好,就像他画笔下的黄色麦浪。

可是,他无法让第二个人明白自己有多热爱这个世界,希望和痛苦交互流转,反复碾压着他那颗坚强又脆弱、热情又绝望的内心,直到死去……母亲,不过是摧毁梵高的第一人,应该觉得儿子死的还是太晚了。

世界那么大,终究没容下一个简单的梵高……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来梵高这么喜欢画自己并不是因为自恋 自画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2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