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鸿门宴中张良为何不提议备战也不提议退兵(鸿门宴张良为什么找樊哙)

鸿门宴中刘邦为何能安然无恙 此四人功不可没,又让人意想不到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在鸿门宴中张良为何不提议备战也不提议退兵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在鸿门宴中张良为何不提议备战也不提议退兵以及张良为什么不建议刘邦逃走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张良能力如此突出,又是史载反秦第一人,为何不自立为王以谋天下
  2. 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不复兴韩国,而选择追随刘邦
  3. 在鸿门宴中张良为何不提议备战也不提议退兵
  4.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登基以后为何不杀张良

张良能力如此突出,又是史载反秦第一人,为何不自立为王以谋天下

做谋士和做帝王所需要的能力侧重点不一样,做帝王更需要宏大的眼光和心胸气度,刘邦更知人善任,天下英才都为其所有,张良则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而且张良与刘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趁成就的谁也离不开谁,就像刘备与孔明一样里了谁,对方只不过就是一个小军阀而已,刘邦离开张良可以割据一方,但是他不可能成为帝王,张良离开刘邦,也会只是一个破落的贵族而已

张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不复兴韩国,而选择追随刘邦

张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他的祖父张开地连任三朝韩国国相,他的父亲张平辅佐过两代韩王,张良家族有“五世相韩”之说。据《史记》记载,张良的父亲去世时,张良还是个孩子,没有达到做国相的年龄,等到张良长大成人以后,韩国已经灭亡了。张良便失去了子承父业的机会,国破家亡之恨油然而生,仇秦心理严重。

张良出生的年代,韩国已经衰弱,张良的先祖做过五朝韩国宰相,虽然韩国已经灭亡,但是毕竟张家经过几代人多年的积累,还是很富有的。韩国灭亡后,张良家还有奴仆三百多个,张良依靠先祖留下的遗产完全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一条路,他立志复兴韩国。

张良的弟弟去世以后,按照贵族的礼仪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但是张良却将弟弟草草安葬。随后,张良将家里三百多个奴仆放走,变卖家里所有的家产,出高价请了一位大力士趁秦始皇外出巡游之时,刺杀秦始皇。

据《史记》记载,这位大力士可以将120斤重的铁锤抛得很远。由于秦始皇有过多次遇刺的经验,当他再次外出巡游之时,便弄来了几辆一模一样的马车随行,无法辨认哪一辆是秦始皇乘坐的马车,所以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了。

随后,秦始皇便全国通缉张良,张良逃往下邳隐居起来,就是今天江苏省邳县,在下邳开始研究姜子牙的《太公兵法》。

转眼间十年后过去了,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张良也积极响应,他觉得这是复兴韩国的最佳机会,张良召集一百号人投靠楚假王景驹,途中巧遇也去投靠景驹的刘邦,两人交谈甚欢。

张良最初想试试刘邦是不是草包,用《太公兵法》试探刘邦,刘邦虽然才疏学浅,但是悟性极高,没等张良说完,便领悟了其中的真谛。张良尝试着说给其他人听,结果是对牛弹琴,他人一窍不懂,所以张良决定放弃投靠楚假王景驹,追随刘邦。

秦末农民起义大爆发以后,项梁也在吴中(今苏州)起义,项梁吸取陈胜、吴广的教训,并没有自立为王,而是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张良看出了里面的门道,他一心想复兴韩国,觉得是个机会,张良立即向项梁请示,希望他能够立韩王的后裔韩成为韩王。

项梁很爽快地答应了,还给了张良一千多士兵,让他跟随韩王成收复韩地,随后,张良向刘邦辞行,可是韩王成收复韩地失败了。

同年底,刘邦西征之时帮助韩王成打下十几座城池,成功收复韩地,刘邦将十几座城拱手相让给了韩王成。后来韩王成为表感谢,让张良跟随刘邦西进入关,张良又回到了刘邦身边。

刘邦帮助韩王成收复韩地之时,得到韩襄王之孙韩信,刘邦任命其为韩将军,这位韩信与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同名同姓,但不是一个人,这位韩信是韩王的后裔。

项羽巨鹿之战一战成名后,成为诸侯盟主,在他占领咸阳后分封18路诸侯王,也承认了项梁分封的韩王成,张良再次向刘邦辞行,欲随韩王成回韩国。但是项羽想自己控制韩地,以韩王成无军功和张良助汉为由,将韩王成降为侯,不久将其杀害。

从此以后,张良对项羽彻底失望,张良怕将来有一日项羽跟他算鸿门宴的旧账,他可难逃一死。于是张良偷偷离开彭城再次投靠了刘邦,刘邦见到张良非常高兴,封他为成信侯。从此以后张良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

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后,刘邦立了韩襄王之孙韩信为韩王,从此以后,韩王信常常带领韩国的军队跟随刘邦南征北战。

张良并没有跟随韩王信,因为韩王信并没有长期驻守自己的封地,而是跟随刘邦四处征战。加之,此时情况有所改变,张良很欣赏刘邦。

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层层包围之时,是刘邦一生中被动挨打最艰难的时期,后来刘邦的粮道被断,几乎走上了绝路,俗话说病急乱投医,此时刘邦采取郦食其的建议复兴六国,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张良知道后反对复兴六国,他认为,复兴六国是亡国之策,别的不说,如果把领土封给六国的后人,那么就没有多余的领土封给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他们背井离乡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立下战功,被裂土封王,土地都封完了,还有谁跟着刘邦打天下呢?复兴六国只会让刘邦手下的贤才良将回到自己的国家,辅佐自己的君主,那么刘邦不就成了光杆司令?刘邦听后大骂郦食其破坏他的好事,立即将六国国君印玺销毁。

楚汉争霸最为激烈的时候,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得大败,韩信、彭越不听从调令,迟迟不参战。张良认为如果没有彭越和韩信的支持,刘邦的20万大军不是项羽的对手,张良建议刘邦与韩信、彭越共分天下。

刘邦采纳张良之计向韩信、彭越许诺,只要他们愿意出兵,那么陈郡以东一直到大海的领土封给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的领土赐给彭越。结果两位得了好处以后,非常果断地出兵。彭越、韩信一到,项羽就完了,最后项羽兵败自刎。

刘邦击败项羽后,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却辞封,他放弃权柄,不参与朝中大事。连刘邦残酷的铲除异姓诸侯王,张良都没有参与谋划。张良是一等一的谋士,他知道开国皇帝和功臣之间的关系要如何相处,只有置身于功名利禄之外,才能明哲保身。

先前张良为了韩王成曾两次向刘邦辞行,刘邦已经对他情系故国有所忌惮,如果此时张良提出辅佐韩王信,那么更加让刘邦猜忌,张良怎么可能傻到去辅佐韩王信。

刘邦坐稳江山以后,便开始打击异姓诸侯王,把韩王信发配边疆抵御匈奴,最终把韩王信逼反了,韩王信的结局也是非常悲惨的。张良看得很清楚,伴君如伴虎,权力越大,威胁也越大,索性置身于功名利禄之外,保持疏不间亲的原则,才可明哲保身。

在鸿门宴中张良为何不提议备战也不提议退兵

情况不明,备战就是宣战,宣战又打不过,就无退路。

退兵也不行,万一退了,里面打起来,一个接应刘邦的人都没有了。

总之,张良最好的选择就是:敌我不明,随机应变。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登基以后为何不杀张良

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事遂,伴随而来的,是富贵加身。而历史上能够达到“身退”这个境界的人,寥寥无几。范蠡算一个,姚广孝算一个,而张良,也是其中之一。

对于张良与姚广孝这类人来说,辅佐刘邦也好、朱棣也罢,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功名富贵,而是自身的才能得以发挥。所以在达到最初的目的之后,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无与伦比的低调。

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前230年秦灭韩之后,张良曾散尽家财求得一大力士,“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在博浪沙伏击行刺秦始皇,却因只是击中副车而未成功。

在辗转辅佐刘邦后,出谋划策,数出奇计,为汉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没有张良的刘邦是不可能成功的。

汉高祖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就是这样一个有大功于大汉的人,在汉高祖刘邦大封群臣,要求张良自己选一块封地时,只选择了小小的留县。张良挑选留县的原因是,当初他与刘邦在此相遇,特此纪念。

以张良的聪明,自然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

《通鉴》记载:自汉高祖定都长安后,张良开始不吃五谷,足不出户,并执意求去“追随赤松子并探求长生不老药。”

诛杀功臣,是因为汉高祖感觉到威胁。而张良这样一个人,刘邦是没有杀他的理由的。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探微阁主!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鸿门宴上没这几个人,刘邦可能一命呜呼唉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2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