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乌克兰饥荒的原因

欧洲大粮仓乌克兰,为何会发生大饥荒 背后是苏联工业化的血泪史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1932年乌克兰饥荒的原因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冷知识系列1932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1932年乌克兰饥荒的原因
  2. 918事变小知识。
  3. 1932年,茅盾为华汉的哪部小说作序

1932年乌克兰饥荒的原因

事情的起因是在1930年,当时的乌克兰第一书记斯塔尼斯拉夫·维肯季耶维奇·科西奥尔认为乌克兰农民不支持农业集体化运动,企图扼杀苏联政权,为了教训不合作的乌克兰人,乌克兰第一书记斯塔尼斯拉夫·维肯季耶维奇·科西奥尔采取了一列政策,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的发生。

第一项政策就是打击“富农”,导致乌克兰的农业生产停滞。当时,为了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派了很多“急先锋”到乌克兰的农村,动员农户加入集体农庄。一旦遇到不合作的农夫,就会被这些“急先锋”扣上“富户”的帽子,全家被发配。此举导致大量善于耕种的农户被划为“富农”遭到流放,并且使乌克兰农户不敢耕种,以免被流放。这样的结果是1932年乌克兰的粮食产量暴跌。乌克兰粮食产量的暴跌,为接下来的乌克兰大饥荒埋下了隐患。

接下来第二项政策是收缴农户的粮食。苏联规定“盗窃集体农庄财物”可以判处死刑,这个规定将乌克兰农户收获的粮食全部收归公有,并且还将乌克兰农户手中的农具、牲畜、种子等生产资料都全部收归公有。总之,就是禁止乌克兰农户手中有任何农产品。除此之外,苏联还禁止任何农产品在乌克兰进行买卖,禁止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这样一些列的举措导致乌克兰农户手中没有粮食,是接下来乌克兰大饥荒爆发的根本原因。

1933年春,乌克兰就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大饥荒。随后,乌克兰又发生了大干旱,可谓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大饥荒。虽然当时苏联当局向乌克兰运进了32万吨救灾粮,但是乌克兰收缴的公粮一直向外运出,并没有停止。这32万吨救灾粮对于数量庞大的乌克兰灾民来说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除此之外,当时苏联禁止乌克兰饥民离开乌克兰逃荒,否则就以“阶级敌人”逮捕。

由于这天灾和人祸凑在了一起,造成这次大饥荒到了人吃人的极其严重的地步。据乌克兰的研究者估计,1932年至1933年发生了乌克兰大饥荒中大约有315万至718万乌克兰人死亡。对于乌克兰大饥荒,乌克兰人认为这是针对乌克兰人的一次“种族清洗”,被称为“饥荒种族清洗”。除此之外,苏联还对不听话的乌克兰知识分子、作家等精英人士进行了清洗。一个疯狂的年代,人命如草芥,可悲可叹呀!

918事变小知识。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1]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时代背景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事件经过

日军挑衅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战火蔓延

而与此同时,1931年12月15日,关东军已经开始进攻锦州。12月7日,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12月28日,第2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进攻打虎山(今大虎山)。[23]

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形势

日军进攻锦州时,国民政府多次电令张学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积极筹划自卫,以固疆圉”,张不遵令;张学良部队开始从锦州撤退后,12月30日国民政府还急电令其“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29],但已经无济于事。1932年1月3日,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而此时驻锦州的东北军第12、第20旅和骑兵第3旅早已奉张学良命撤退至河北滦东地区和热河。在张学良的一再不抵抗下日军兵不血刃占领锦州。

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军,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当时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满洲的关注,日本在国际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发了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撤往宾县。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战争结果

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

1932年,茅盾为华汉的哪部小说作序

1932年,华汉的长篇小说《地泉》(《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重版,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以及作者本人分别作序,对普罗小说的“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提出了批评

【地泉】长篇小说,阳翰笙先生的代表作,1930年由上海平凡书局出版。它又名华汉三部曲,由《深入》、《转换》、《复兴》三个并不连贯的中篇组成。其中,《深入》写成于1928年8月,同年12月由创造社以《暗夜》为名单独出书。转换完稿于1929年7月,曾题名《寒梅》出过单行本。《复兴》写成于1930年7月。《深入》写一个村庄在大革命高潮时成立过农会,后被反动军队打散,但火种并未熄灭。《转换》写知识分子林怀秋在大革命高潮中奋起,失败后消沉颓废,新的高潮来后又转变、恢复。《复兴》则着墨于城市工人运动的复兴。小说忠实记录了那个特定的时代。

1932年乌克兰饥荒的原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冷知识系列1932、1932年乌克兰饥荒的原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1932年的乌克兰大饥荒,是灭绝还是灾害 教科文组织是这样表示的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7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