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详解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详解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是如何反目成仇的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详解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是如何反目成仇的以及朱祁钰为什么不得民心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没有受辱,但宋徽、钦二帝被俘后受到侮辱
  2. 明朝的朱祁钰是不是要比朱祁镇强那他为何会被夺走皇位
  3. 朱祁钰为什么不杀朱祁镇
  4. 详解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没有受辱,但宋徽、钦二帝被俘后受到侮辱

古代皇权社会,不论对于国家还是皇帝本人来说,皇帝被俘都是一件极为屈辱的事情,而宋朝的“靖康之耻”和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便是其中的反面教材。不过,同样是皇帝被俘,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在金国饱受侮辱,终其一生也没能南返,而明英宗朱祁镇不仅待遇稍好,且仅仅被俘一年便得以返回明朝,这又是为何呢?

同样是皇帝被俘,待遇却是天壤之别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灭北宋,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被俘,与大量北宋宗室、官民一起被押往金国。三百多年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却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俘往北方。然而,三位皇帝同样是被俘,待遇可是天壤之别。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之后,还不等他们抵达目的地,宋徽宗和宋钦宗的皇后、嫔妃、公主、宫女便被金兵轮番凌辱,以致很多人在北上途中便被凌辱致死或不堪受辱而自尽。而宋徽宗和宋钦宗则是被金兵当成了香饽饽,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两人白天被绑缚于马背之上,晚上则是“絷帝及祁王、太子、内人手足并卧”。

抵达上京之后,金兵举行献俘仪式,在金国的胁迫之下,两帝被迫身穿孝服,先是祭奠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随后又拜见了金太宗完颜晟,随后宋徽宗赵佶被封为了昏德公、宋钦宗赵桓则被封为了昏德侯,这两个封号的意义,自然不必多说了。

此后,两帝先后被囚禁于燕京、中京、上京、韩州等地,直到抵达五国城才算安定了下来。被俘八年后,宋徽宗最终病逝于五国城,死后尸体则被金人烧做灯油。宋钦宗更是被囚禁长达二十九年,最终因金海陵王完颜亮命其出赛马球,结果从马上掉落下来被乱马践踏致死。

相较于徽钦二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的待遇,可就要好上许多。瓦剌太师也先俘虏明英宗之后,在弟弟伯颜帖木儿的建议下,将其带往瓦剌囚禁,意图将其作为筹码,向明廷换取更大的利益,比如钱财,又如以皇帝名义叩开明廷北部关隘,南下入侵中原。

朱祁镇本被囚禁于伯颜帖木儿营中,谁知两人竟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伯颜帖木儿不仅对朱祁镇照顾的无微不至、礼遇有加,而且三天两头的找朱祁镇聊天解闷,而朱祁镇南返之时,伯颜帖木儿更是依依不舍的说道,““我的皇帝今日走了,几时才能得见?”

也先更是一度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明英宗,在被拒绝之后,又挑选了六个才貌双全的瓦剌美女送了过去,可惜还是被拒绝了。如此待遇,朱祁镇哪里像是个俘虏,完全就是个到瓦剌做客的贵客。而且,朱祁镇仅仅被俘一年,便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接回了大明。

敌我态势完全不同,皇帝待遇自然不同

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和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被俘后待遇不同,主要还是源于敌我态势完全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1、宋朝国力衰败,明朝国力强盛。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之时,已是北宋末年,国力可以说已经衰退到了极点,不仅朝政腐败、经济衰败,军队战斗力也下降到了极点,根本无力抵御金国的进攻,金国对此心知肚明,因而可以说是有恃无恐。

明朝则恰恰相反,此时距离大明开国不足百年,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大明国力正是蒸蒸日上。此外,明军虽在土木堡惨遭战败,但要知道此时距离朱棣五征蒙古不过二十五年,军队战斗力仍然比较强悍,“土木堡之变”更多是因王振的胡乱指挥所致。遭遇战败之后,明军很快便在北京保卫战中找回了场子。

2、金国国力强大,瓦剌危机重重。俘虏徽钦二宗时,金国刚刚攻灭了辽国和北宋,不仅国力大增,且军威正盛。金国的衰弱,乃是南迁燕京、全盘汉化之后,此时的金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仍然对宋朝保持着绝对的军事优势,正如前文所说,金国乃是有恃无恐。

瓦剌与金国的形势刚好相反,此时的瓦剌虽然也正好处于鼎盛时期,但统治却并不稳固,内忧外患极为严重,一是可汗脱脱不花与太师也先之间的矛盾,二是瓦剌没有统御蒙古各部的黄金家族血统,其统一蒙古更多是通过武力征服,很难服众。

3、金国意图南下,瓦剌内乱爆发。金国攻灭北宋后,其最终目的其实是一口气南下攻灭南宋,最终一统天下。因此,攻灭北宋之后,金国攻占中原之后并未急于巩固统治,而是扶立了张楚和刘齐等傀儡政权,反而派完颜宗弼等率军南下,不断追击逃往南方的宋高宗,只是由于岳飞、韩世忠等人坚决抵抗,这才没能得逞。不过即使如此,宋金之间的敌我关系,短期内是根本无法化解的。

瓦剌则有所不同,也先在南下进攻京城却惨遭战败后,不仅军队损失惨重,声望也迅速下降,结果导致内部矛盾迅速激化,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但这种篡逆之举却引起了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及其支持部落的不满。再加上明朝已经重立新君(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且短期内根本无力南下,也先反而选择了与明廷议和,目的便是换取明朝的支持,从而稳固内部统治。

△瓦剌内乱后就连也先自己也于不久后被杀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金国对南宋保持着战略优势,因而他们属于较为强势的一方,而明朝虽然遭遇了“土木堡之变”,但却依旧对瓦剌保持着绝对优势。因此,金国在不必顾忌南宋态度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对宋徽宗、宋钦宗客气,而瓦剌也先为了与明朝议和,自然不敢太过难为明英宗。

明朝的朱祁钰是不是要比朱祁镇强那他为何会被夺走皇位

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成就上讲,朱祁钰比朱祁镇强的不止一点点,这是毋庸置疑的。光亲贤臣,远小人这一点就比朱祁镇强上百倍。

朱祁钰皇位之所以被夺走,可能有这些原因。

第一,不够心狠手辣。英宗放回之后,只是将其软禁,并未杀害。作为一个手握权力的皇帝,只要对朱祁镇有杀心,七年内不可能找不到机会干掉他。自己已经在立太子上引起群臣不满,又不斩草除根,留下祸患。

第二,身体不好。明朝皇帝也不知道是遗传,还是纵欲过度,亦或是金丹吃多了中毒,仁宗勉强扛过40,之后的连续好几代皇帝,没一个能活到40的。景泰帝30不到身体就垮了,如果身体好,没人敢发动夺门之变,即使发生了,很可能会被于谦带兵灭掉。

第三,可能受王振影响,东厂,锦衣卫机构在景泰帝期间受到打压,导致情报收集方面不太及时。

第四,没有培植效忠自己,手握大权的亲信。于谦作为兵部尚书,手握军政权,他女婿又是锦衣卫统领。夺门之变做的再隐秘,他不可能不会知道。但于谦是忠于大明朝的,不是忠于景泰帝的。夺门之变时,他会考虑到景泰帝身患重疾,朝不保夕,又没有太子继位,如果死了,只有英宗和朱见深可选,英宗复位才是最好的选择。于谦为了大明也只能默默地看着,不去阻止夺门之变。

朱祁钰为什么不杀朱祁镇

因为朱祁镇是朱祁钰的哥哥,弟弟杀哥哥不悌的行为。

在明朝历史上,明英宗朱祁镇经过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虏,他的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抵抗瓦剌入侵。后来朱祁镇回来,已经当上皇帝的朱祁钰并没有杀死自己的哥哥朱祁镇,主要还是顾念兄弟情义。

详解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的皇帝。因为其在位分为两段,分别为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两次在位。两段之间是他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在位。作为宣宗皇帝,为数不多的两个儿子,何以会反目成仇呢?反目成仇到哥哥拆了弟弟的陵寝,死后孤零零一个,“独居”北京西山脚下。这得从一个太监说起。

明朝皇权隐患

开国之初,朱元璋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在宫中铸有“内臣不得干预证实,预者斩”的铁牌,等于是“封印”,予以时时警示,同时不许宦官识字。因在“靖难之役”中,宦官为明成祖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于是朱棣开始逐渐增加了宦官的“戏份”,允许识字以及委以重任,但肯定达不到专权的地步。为此,朱棣还下诏允许有子嗣的教官,自愿阉割进入宫中教授宦官、宫女识字。

王振便是其中一位,被派往东宫,服侍年幼的太子朱祁镇(9岁登基),因其“音声笑貌,日接于耳目.....皆足以固结君心”,说其很懂如何讨得太子的欢心,很容易产生情感依赖,朱祁镇尊称他“先生”。这点伎俩逃不逃朱祁镇祖母张太后的法眼,曾要杀掉王振,只不过老人舐犊情深,经不住孙儿的苦苦哀求,放过了王振,并一再叮嘱朱祁镇要小心这种人。

土木堡之变

随着太后以及“三杨”一死,没有了忌惮,猴子当起了大王。仗着皇帝的宠信,王振变得专横跋扈,摘掉了老朱当年立下的铁牌,公然撕掉“封印”。对于没有邀请其,出席百官宴,很是不满,英宗不惜破坏祖制召请王振,甚至令百官在门庭之外,行候拜礼,以示歉意。官员们也想傍上王振这条“大腿”。王振对时任工部侍郎王佑开玩笑:王侍郎何以无须?王佑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臭不要脸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能一窥当时王振之权欲熏天,令三品大员都厚颜无耻地想巴结的一时风气。之后明朝与蒙古瓦剌,因朝贡一事,发生争端引发了阳和口(今山西阳高)的局部战争,监军太监越俎代庖导致兵败,也给了王振机会。对于王振这个阉人来说,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需要在更高层次找寻自身价值。如再立新功,享受群臣顶礼膜拜的成就感,便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一层,自我实现。为了达到这个崇高目标,王振不惜怂恿英宗,御驾亲征。浩浩荡荡的五十万军队,一路上在王振“给力”挖坑下,最后在土木堡的地方,明军大败,王振被杀,英宗被俘(《明史》:振乃为乱兵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朱祁钰监国

代宗生母吴氏,原为汉王朱高煦府上侍女,后被宣宗皇帝看上,生下朱祁钰(封为郕王),但因吴氏其是“戴罪之身”,宣宗只好将娘俩安置在宫外,一场“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朱祁钰的轨迹。孙太后(英宗生母)为挽回颓势:

念及英宗之子年幼,命郕王朱祁钰监国,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凝聚民心;

重用兵部尚书于谦,总揽北京城防务;

在精锐尽失,图存一帮老弱之兵的情况下,于谦统一指挥调动,军民一心,打赢了这场“京城保卫战”。代宗继位

瓦剌部首领也先,见硬的不行,来软的。带着“资深”皇上转悠,以此相要挟,向明朝要点“好处费”。对此于谦坚决反对议和:

道理上,双方是不同戴天的仇敌,不可言和;形势上,也先贪得无厌,答应了议和条件,双方实力是此消彼长;不答应,又会不断挑起事端。

虽有朱祁钰监国,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众大臣上书孙太后另立新君,于谦也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迫于形势孙太后也只好下诏朱祁钰继位。而朱祁钰本就性格软弱,没经历什么大场面,经此京城保卫一役,着实吓着了,又逢下诏令其继位,即是说要他收拾烂摊子,干脆躲到府上。于谦语重心长劝道: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一切以大局为重)。一句话说到心坎里了。于是,朱祁钰在1449年继位,是为明代宗。

反目成仇

孟子借用“牛山之木”说明人性,比喻一座草木茂盛的山,若每天地都砍伐(旦旦而伐之),也会成为秃山。茂盛、光秃都不是山本来的样子,只是外在环境发展出来的样子。上古有孤竹国伯夷、叔齐禅让的美谈,传为佳话。大胆臆测:要么是颇高的内在修养,要么是外在诱惑等级不太高。相信伯夷、叔齐属于前者。而朱祁钰属于后者,一旦登基便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追逐权力的欲望“只见其进,不见其止”:

朱祁钰于1452年,赐王直等18位大臣领双俸,加以笼络,以便其支持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即便朱见济一年后病逝,其也久久不肯复立原太子朱见深,并对上书复立的大臣,予以严厉打击;

坐稳帝位的朱祁钰,曾态度十分强硬地说:也先要挟,义不可从….不然,朕不惜战也。表明非常担心迎哥哥的回归,会严重地威胁到自己的帝位。对于迎回之事,态度消极;

历经多番辗转,朱祁钰将回归的哥哥软禁在南宫,隔绝朱祁镇与外界的联系,只通过小洞传递糟糠粗面,这还不止,朱祁钰下令将南宫的大树全都砍光,监控不留死角。

如此,朱祁镇焉能不恨弟弟。

后记

石亨、徐有贞等一批不得志官员发动的“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登大位。下令囚禁了大病初愈的弟弟,不久后病逝,令人浮想联翩。此外英宗还不解恨,宣布废除代宗的帝号,赐谥号“戾”(按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毁掉了其生前为自己建造的陵寝,还杀掉了一批拥立代宗的大臣,其中就包括京城保卫战的指挥官,于谦。呜呼~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关于详解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是如何反目成仇的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是如何反目成仇的 你看看朱祁钰都干了啥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2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