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最大的起义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哪场最难打 淮海当属第一

大家好,关于解放战争最大的起义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冯治安为什么不起义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解放战争最大的起义
  2. 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解放战争最大的起义

贾汪起义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国民党军队起义。

如果从政治角度来分析的话,影响力最大的或许是1949年1月傅作义率领部队在北平发动起义了。

当时,黄百韬兵团沿着陇海铁路线向徐州撤退,沿线的北部地区是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防区,总部驻地在贾汪一带。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司令官是冯治安,两个副司令官分别是张克侠、何基沣。在淮海战役爆发的第三天,也就是1948年11月8日这一天,在我军的积极争取之下,张克侠与何基沣趁着冯治安在徐州开会的机会,率领第三绥靖区部队发动了起义,史称“贾汪起义”。

张克侠与何基沣发动贾汪起义之后,对战场形势带来了很大变化。当时,张克侠与何基沣为我军迅速让出防区,我军负责堵截的部队毫无阻拦地直插黄百韬兵团撤退的必经之路,成功截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进而与追击部队一起将其包围在了距离徐州六十多公里的碾庄地区。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国民党方面为了对其实施救援,旋即放弃了退守淮河的作战计划,被迫在徐州地区作战,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战略家和战术家有什么区别

南北夹击或者东西对进似乎是蒋介石最喜欢使用的进攻方式,如在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豫东战役、锦州战役经常使用这一进攻方式,没想到的是屡战屡败,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鲁南会战计划之莱芜战役中,蒋介石在美国军事顾问的协助制定了一个南北夹击作战计划,其战略目标就是企图迫使华野在临沂地区与之进行大决战。因此,蒋介石集中了十五个整编师、五十九个整编旅共三十一万大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南北夹击战术。

鲁南会战蒋介石计划力争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解决战斗,而且势在必得。其中,南线的是欧震的重兵集团,往北向临沂推进;北线的是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由副司令李仙洲率领三个军,其作战计划是先取莱芜,再南下策应欧震兵团,最终对华野形成包围之势。

从蒋介石参与制定的鲁南会战计划上看,在战术上似乎没有什么毛病,以稳为主不给对手露出任何破绽,主要是因为在苏中战役和鲁南战役中吃华野了不多亏,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战术过于死板和保守了,不立足于实际;从战略上看,蒋介石认为临沂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华野非决战不可,把战略建立在了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犯了战略上攻其必争之地的教条,此乃兵家大忌也。

鲁南会战计划打响后,面对南线国民党大军的兵临城下,粟裕指挥的华野始终坚持“不计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原则,在适当时刻主动放弃了临沂,来个“声东击西”战术,以少量的兵力牵制住南线欧震的重兵集团,主力隐蔽北上,围灭兵力较为薄弱的李仙洲兵团,从而一举粉碎敌人的南北夹击计划。

当李仙洲兵团经过莱芜时,由于临沂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战,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察觉到了粟裕的作战意图,立即电令李仙洲停止前进而且要往回缩。但在关键时刻,蒋介石事无巨细、一杆插到底的臭毛病又犯了,将“贻误战机”的王耀武痛斥了一顿,并立即命令李仙洲尽快占领莱芜后,再南下配合欧震兵团作战。结果,坐镇大后方的蒋介石的这一“微操”直接断送了李仙洲五万大军。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择人任势。”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要谋求的不仅仅是局部的和战术上的形势,更是要谋求全局性的和战略上的形势,并且能够达到唯才是用。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要有大局观的能力,在制定好战略之后,再选择合适的将领来执行具体的战术措施,这就是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之一。

当然了,一个优秀的战术家,一定要经过长时间一线作战的不断总结,并且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再反过来指导战争实践,最后上升到研究战略大方向问题,例如彭德怀、粟裕、徐向前等经过了战火的不断磨炼后,都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成为一个优秀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必经之路,否则,脱离了战场的实践就是纸上谈兵了。

而从鲁南会战之莱芜战役的结果和整个过程来看,蒋介石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和战术家,也难怪,曾在黄埔共事过的同事,在评价蒋介石军事才能时,这样说过:“不怎么样,作为一个战术家,是拙劣外行的;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者会更好一点。”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危机四伏 解放战争中最凶险的一战,打赢全盘皆活,打输全军覆没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2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