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越冷的地方昆虫体型越小(蟑螂),但有些哺乳动物却越大(东北虎、北极熊)和可是鸟为什么那么大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为什么越冷的地方昆虫体型越小(蟑螂),但有些哺乳动物却越大(东北虎、北极熊)以及可是鸟为什么那么大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鸡蛋在鸡肚子里没有任何连接,它是怎么变大的
告诉大家一个有意思的冷知识,可能不太准确,但鸡蛋就是“鸡的大姨妈”,明天早上还吃鸡蛋吗?当然上边只是玩笑,鸡蛋实际上是鸡的“卵子”,或者说是“受精卵”。无论母鸡受不受精,它每天都会产蛋,或者隔一天在产蛋。但是没有受过精的鸡蛋是没有办法孵化出小鸡的。例如专业养殖场,母鸡会被一直关在笼子里,没有碰到公鸡的可能性,因此下的蛋全部都是用来供我们食用的,根本不可能孵化出小鸡。
公鸡和母鸡一次交配后它们可以连续产下受精卵3-12天左右,一般被受精的鸡蛋透过蛋壳可以看到中心位置有红色血丝。母鸡的生殖系统只要有卵巢和输卵管构成,卵巢里有大量的卵子处在不同的阶段,当长到一定程度发生脱落,进入60公分长度输卵管的漏斗部,之后继续向下移动(如果有精子存在那么会发生受精),到达输卵管的膨大部分,这里会分泌浓稠的蛋白会把卵黄包裹着。可以说卵巢刚开始脱落的是卵细胞,之后卵细胞在输卵管的中后半段才开始裹上蛋白以及壳膜,最后在封上坚固的蛋壳。所以说鸡蛋的主要形成过程就像是一个生产线一样,输卵管臂分泌的物质不断的包裹卵细胞。整个过程持续大约24个小时左右,最长的时间应该是待在输卵管后半段子宫内,在这里需要形成蛋壳大约就消耗了18个小时左右。
最终鸡蛋形成经过泄殖腔排出体外,就变成了我们喜欢吃的鸡蛋。有的时候卵巢部分会掉落两颗卵细胞挤在一起,这个时候整个过程不会被打断,就会形成双黄蛋,如果两颗卵细胞都可以被受精,那么理论上就可以孵化出“双胞鸡”,但是这并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人喜欢“双胞鸡”的,还是双黄蛋比较好吃。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达尔文说人类是进化的,那猴子的手和脚长的一样,为什么人的手和脚差距那么大
问题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说:人类是猴子进化来的,那为什么人的手脚与猴子的手脚相差那么大?
首先,进化论并没有说人类是猴子进化来的,“人是猴子进化的”只是一些人对进化论的误读,或者刻意用这样的的观点去否定进化论!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有类人猿进化来的,或者说人类与猴子有共同点,祖先,灵长类物种!事实上不仅仅是人类与猴子,人类与其他任何动物,比如说猪,狗等都拥有共同的祖先!
但这就是进化的力量,直立行促使了人类的了诞生,并让人类与其他物种走向不同的进化道路,同时直立行走也彻底解放了我们的双手,基本上我们都会用手做各种动作,让我们的双手变得更加灵巧,而脚更多的作用只在于支撑我们的身体!
而猴子呢?他们依旧穿梭于丛林中,这就要求它们需要有与人类不一样的手脚,同时猴子基本上不会向人那样劳动和直立行走,它们也就没有像人那样的进化动力!
所以,把人的手脚与猴子的手脚做比较本身就意义不大,没有多少可比性,因为我们拥有完全不同的进化动力和进化环境,事实上任何两个物种都没有多大的可比性!
为什么越冷的地方昆虫体型越小(蟑螂),但有些哺乳动物却越大(东北虎、北极熊)
昆虫的体型没有表现出越冷的地方越小的规律。题主说蟑螂在越冷的地方越小是不准确的,只能说最大的几种蟑螂都在热带。
世界上最重的蟑螂是澳大利亚的巨型穴居蟑螂Macropanesthiarhinoceros,体长可达90毫米,体重超过30克。身体长度与之相当的是中美洲的巨型蟑螂Blaberusgiganteus。最长的蟑螂是南美北部的Megaloblattalongipennis,体长可达97毫米,体宽有45毫米。拉丁美洲的Megaloblattablaberoides的翼展可达185毫米。这几种巨型蟑螂确实都是生活在热带的。
最大的蟑螂Macropanesthiarhinoceros
然而,我们要注意热带的小型蟑螂同样非常多,而且占绝大多数。蟑螂本就是一种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动物,据统计,蟑螂在温带的北美洲有50种,而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澳洲有多达450种。热带地区蟑螂的多样性高得多,出现大型种类的概率自然也就大的多。
蟑螂是个目一级的单位,叫蜚蠊目Blattodea,包括真蟑螂和白蚁。我们通常比较动物体型变化规律都是同种内进行的,至少也是同属内,目这个单位太大了点。早在3.2年前的石炭纪中期,就已经有现代意义的蟑螂的若虫和成虫化石了,而更古老的蟑螂种类更是在泥盆纪就出现了,当时人类的老祖宗才刚刚离开大海,还是两栖动物呢。这个古老的目在地质史上有过太多种类,绝大多数种类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
类似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最大的种类都生活在热带地区,例如大鲵、象龟、蟒蛇和鳄鱼。然而,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大多数种类也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温带种类少,寒带极为罕见,例如,蛇类没有一种在寒带有分布,鳄类无一例外地全部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种类多,出现大型物种的可能性也就大。实际上,热带地区也有的是小蜥蜴、小青蛙,不但在当地占绝对的大多数,也远比高纬度地区种类繁多。
最大的爬行动物咸水鳄
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都是变温动物。有人说,在炎热的环境下,变温动物体型越大越有利,体型大意味着它们不会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身体过热。这种说法未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也无法解释热带地区种类繁多的小虫子、小青蛙和小蜥蜴。
总的来说,变温动物的体型变化与纬度并无很直接的关系,就拿昆虫来说,欧洲有种蚂蚁叫尖细胸蚁Leptothoraxacervorum,就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越往北体型越小。变温动物对极端温度的耐受能力有限,这也限制了它们的分布,通常不会跨越太广的纬度范围,也就无法进行属种内的比较。全世界的老虎只有一种,熊只有一科8种,而蟑螂有一目500多属4400多种。
不过,现在地球的气候确实难以在温带出现大型变温动物了,变温动物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越大的动物越难找到合适的蛰伏场所,过冬会是个大难题。
鸟类和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与前面说的完全不同。生物学上有个贝格曼规律,即恒温动物倾向于在较高纬度的地区体型较大,因为体型越大意味着表面积/体积比越小,散热面积就越小,这样恒温动物要维持体温,单位体重消耗的能量就越小。例如,北极熊比熊科任何其他熊都要大,东北虎比华南虎要大,而华南虎又比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虎、爪哇虎要大。
然而,贝格曼规律也是饱受批评和非议。这个规律本身不能预测体重,动物界有很多符合贝格曼规律的情况,也有很多不符合的。例如棕熊虽然总体是北方大、南方小,但分布在俄罗斯和北美最北端的棕熊体型却不大,远不如科迪亚克棕熊和堪察加棕熊。靠南的孟加拉虎体型比靠北的华南虎大得多,而且较之最北的东北虎也不遑多让。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贝格曼规律的局限性。
生物学家ValeriusGeist根据1986年的一项研究提出,体型与温度的关系是虚假的,体型与动物在生长期获取的营养成正比。真正影响体型的是资源的可利用性,比如说,寒冷的温度往往意味着食物稀缺,较大的生物可以依靠其更多的脂肪储备来供给生存、繁衍所需,从而更好地度过食物拮据期。因此,资源可利用性是对贝格曼规律的一个不错的修正和补充。
生物的特征归根结底是对环境的适应,影响体型大小的因素众多,不是单单的纬度、温度所能说清楚的。大自然的更多奥妙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呢。
了解动物知识,关注动物博览。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