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入狱的时间

作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 山海经 可信吗 司马迁用4字评价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司马迁入狱的时间,以及司马迁为什么入狱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司马迁坐了多少年牢
  2. 历史上司马迁为何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3. 司马迁入狱的时间
  4. 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写出史记

司马迁坐了多少年牢

从天汉二年(前99)到征和元年(前93)终于出狱,一共6年。

历史上司马迁为何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司马迁,号称“史界太祖”,所著《史记》为二十五史之首,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书开山之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却因替李陵败降辩解,惨遭汉武帝宫刑,给他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和无尽的屈辱。

汉武帝为何对一介史官下如此惨重的毒手呢?李陵败降之事为何会激发汉武帝的雷霆之怒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陵败降一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统三万骑兵,攻击天山一带的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安排李陵为远征大军的粮草官。李陵心有不甘,请命单独成军直捣单于王庭。汉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打动,由于当时缺少马匹,只派了5000步兵供他调遣。

李陵率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了三十天,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主力,匈奴三万多骑兵将李陵所部层层包围。第一轮交战中,李陵所部击杀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大惊失色,又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一边抵抗一边突围,每次交战,都要斩杀匈奴几千人,但匈奴的人马实在太多,李陵始终无法突围,被困在一个山谷中。

就这样相持10多天后,李陵弹尽粮绝,士兵的长戟折断了,盾牌也被砍破了,剩下的士兵人数也不足1000人了。李陵最后一次突围失败后,被匈奴俘获。

李陵原本只是诈降,汉武帝却听说李陵在匈奴帮助单于练兵对付汉军,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诛灭了李陵三族。李陵从此滞留匈奴,终身未归。

李陵败降跟司马迁没有半点关系,为何司马迁被卷入还惨遭宫刑呢?

在李陵兵败时,汉武帝最初以为李陵已经战死,还抚恤厚赏了李陵家人。后来又听说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十分震怒。朝堂上,文武百官都责骂李陵,认为李陵丢尽了大汉的脸面,也辱没了李家的名声。汉武帝想重重处罚李陵家人,以泄心头之恨。

针对这件事,汉武帝问司马迁怎么看。这件事情本与司马迁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司马迁身为史官,确实是一个实话实说的“直男”,他的一番大实话为自己招来了祸端。

司马迁是这样说的:李陵侍母至孝,对士卒讲信义,且主动请缨作战。他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深入敌人腹地,面对几万敌军,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还杀了那么多敌人,足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按理说,这番话合情合理没毛病。但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便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交给廷尉处理。负责处理司马迁案子的人是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杜周严刑拷打司马迁,但司马迁始终不肯屈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申辩:“我作为臣子,作为史官,就不能发表意见,就不能说实话吗?这难道就是我的罪过?

司马迁就这样关了一年。厄运终于来临,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为匈奴练兵要攻打汉朝。汉武帝不仅诛灭了李陵三族,还把司马迁判了死刑。司马迁没钱赎命,为了保命被迫接受宫刑。

司马迁罪不至死,汉武帝如此对待司马迁其实另有隐情。

在天汉二年出征匈奴时,卫青霍去病两位战神早已去世。但汉武帝滥用刀兵、杀伐成性似乎还是停不下来,朝廷上下也多有微词,老百姓生计日苦,反战之声也是声浪渐起。汉武帝拿李陵投降这件事情大肆操弄,就是要平息反战之声,拿司马迁当靶子,就是要警示反战之人。

汉武帝无什么会选中司马迁当靶子呢?这跟司马迁一贯反对战争有关系,还跟司马迁鄙视外戚有关系。我们通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实事求是地记载了卫青霍去病的功绩,也用一定的笔墨叙述了年年征战给天下百姓带来的疾苦。令人奇怪的是,司马迁还把功高盖世的卫青、霍去病列入了《佞幸列传》中,与籍孺、闳孺、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等人奸佞小人为伍。值得注意的是,把卫青霍去病和皇帝“男宠”们并列在《佞幸列传》中,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可以看出,司马迁极度地鄙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外戚。

这次讨伐匈奴,汉武帝也是在一片反对声中执意为之,挂帅出征的恰恰又是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当时,李夫人深得圣眷,汉武帝对她宠爱有加。同时,汉武帝也把李广利当成第二个卫青在培养。所以,汉武帝根本不允许任何人对李广利有微词或毁谤。然而,这次劳师远征却战果不佳,还出了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汉武帝心里是十分窝火的。他需要找到发泄的渠道来平息心中的愤怒,他也需要找到替罪的羔羊来威慑反战的大臣。

于是,汉武帝把目光锁定了司马迁。司马迁符合汉武帝杀鸡骇猴的标准:司马迁官不大,不至于引起朝廷动荡;司马迁人老实,容易钻入自己的圈套;司马迁是反战派,早就是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也就是汉武帝单单拿司马迁开刀的原因。

总结:司马迁被判死刑后,作为宦官人家,他本可以交罚金50万钱赎罪免死,可是他拿不出那么多钱。为了未竟的事业和心中的宏愿,他只有被迫接受宫刑而苟活下来。宫刑虽然摧残了他的身体,却也点燃了他的精神和思想的火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他领悟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道理,他摆脱了寻死殉节的狭隘,立下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他把毕生所学所历所感,整理和书写成了文字。于是一部鸿篇巨作《史记》,横空出世,光耀万古。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司马迁入狱的时间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为李邻辩护(李邻在与匈奴交战时被伏,无计可施,假装投降匈奴,并被召为驸马,汉武帝龙颜大努)时汉武帝一努之下将司马迁打入天牢又施以宫刑司马迁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奋力写出世界巨著《史记》

司马迁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写出史记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夏阳人,今陕西韩城南,家学渊源深厚,曾师从著明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青年时期曾游历四方,这些都为他日后修史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史记》前后写作经历了14年才完成,共52万余字。《史记》,又名《太史公书》,位列‘’正史‘’之首,24史一,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含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共计3000多年。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

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10岁开始诵读,用籀文写就文献,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师从儒学大师孔国安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子承父业,司马迁担任太史令,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父亲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在与父亲生死诀别之际,接受了修史的嘱托,修史的决心从此下定。三年后,继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在参与制定太初历以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史记》的写作。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都对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史记》。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前后是有分别的,开始的时候和父亲一样的,司马谈有感于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战国至秦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未能写入史书,因此,他要修订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要弘扬一下汉代的辉煌。

经历李陵之祸以后,他的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修史的动机也发生了变化。他在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机时称:‘’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太史公自序》)他认为自己也属于发愤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来抒发心中的抑郁和不平。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做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份,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更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 时间跨度三千载,司马迁手中的写作素材都从哪里来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