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所向无敌东征。为何会兵败止步印度

历史 我们的下一代应该感谢水逆和锦鲤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亚历山大所向无敌东征。为何会兵败止步印度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大印度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英国一战击溃10万日军,这是为什么
  2. 尼泊尔硬抗印度,背后靠的是什么
  3. 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4. 亚历山大所向无敌东征。为何会兵败止步印度

希特勒点名让日本攻打印度,英国一战击溃10万日军,这是为什么

“野心”是个好东西,它能促使人不断往前,不断进步。但是,野心大到超过自己的控制力时,灾难就来了。

二战期间的日本大和民族,就是一个“野心很大”的民族,说好听一点,就是“军国主义思想”很强烈。

在二战期间,日本非常膨胀,先是在中国开战;后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将美国拉入了战争;之后,40万日军南下,分别进攻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然后又侵入英属印度。

不得不说,小日本实力还是有的,多个战区同时开战,这“疯狂劲”连西欧的战争狂魔德国都要甘拜下风。

但是,在进入英属印度后,一战就把日本打残了,日本就此退出印度战场,再也不敢继续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战争背景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开始了扩张之路。但是,原本准备三个月拿下中国的日本军队失望了,光是“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

之后的中国军团且战且退,持续抗战,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后,中日战争开始进入了持久战,中国军队远比日本预测的顽强。1939年,日本开始进行新的策略,准备“北上”,在诺门罕战役中败给苏联后,放弃了“北上”。

北上不成,日军开始进行“南下”大计,为何要南下?一定要南下吗?是的,日本必须南下,不南下只能退出中国。此时的日本,因为战争,被美英进行了经济封锁,石油等资源无法跟得上,这对战争很有影响。日本和美英谈判,美英只有一个答案:从中国撤军,恢复供给。

对日本来说,这太难了,日本都安置了很多日本人到了东北,而且对中国的战争虽然艰难,但还是在推进。

于是,日本倔强地开始“南下”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先是成功“偷袭珍珠港”,快速获得了西太平洋控制权,然后派40万大军一路南下,先后攻击泰国、菲律宾(美国殖民地)、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地),香港(英国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荷兰殖民地)、缅甸(英国殖民地)。大半年内,日本就把东南亚打得七七八八,控制面积达到了好几百万平方公里,这也和美英等国结下很深的仇恨了。

其后一年,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军队在美国联军绝对的实力面前,节节败退,伤亡惨重。

此时的日本骑虎难下,中国战场无法快速取得胜利,处于胶着状态;太平洋战争,又被美国联军痛揍。但,在泰国、缅甸的影响力还是很大。该何去何从?

同一时间,在欧洲战场的德国,在苏联的反击下,在美英等盟军支持下,逐渐丧失了战果,步步后退。

希特勒一看难兄难弟都不好过,于是建议日本出击英属印度,牵制美英联军,争取扭转战机。

日本此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派中将牟田口廉也率领日本第十五军,再配合以第五飞行师团,号称十万人,向印度开拔。

日本军队,在英帕尔战役中被打残

牟田口廉也是个很激进的人,他是卢沟桥事变中的重要日本人物,是他率先组织开战,就如同所说“大东亚战争始于我在中国开的第一枪。”

接到任务后,牟田口廉也再次口出狂言“要快速拿下印度”。日本人总以为自己每场战争都能快速胜利,可常常被陷入战争泥潭。

由于日军的供给线较长,日军带了大量的粮食等物资,而且赶了一群动物,马牛羊猪都有。牟田口廉也中将“聪明地”将一些物资驼到了动物身上,这是个“高手”啊!粮食吃了,还可以吃肉。

但是肉没吃几天,战争开始后的“炮声隆隆”,让动物们四散奔逃,慌不择路,早已不知去向。

英帕尔战役,日本太过自负,而英印联军在蒙巴顿指挥下,有进有退。此时的英印联军实力较为强劲,汇集了曾经在缅甸的英军和印度的英军,还有印军,还有中缅边境的中国军队前来助阵,这支队伍不好取胜。

曾经的日本飞行第五队根本无法配合,因为制空权完全被英印联军掌握,不仅如此,还有美国战机帮助运输士兵和食物,时不时对日本的军队来几发炮弹。

起初,日本是取得了一些胜利,后来越来越难。

在进行了几个月的对战后,日军惨败,伤亡达到了65%,足足有六万多人。这些死去的人有些死在了盟军的枪炮下,有很多死于疟疾、痢疾等疾病,也有一些饿死在战争过程中。

1944年7月2日,日本终于放弃了继续战争,就此退出了战场。快到缅甸基地时,还好好进行了调整,让缅甸军民以为打了胜仗呢。

日本将领牟田口廉也的结局

日本面对如此残酷的结果,再也不敢攻击英属印度了。回到缅甸后,中美联军继续攻击,日本军队的日子越来越难了。

牟田口廉也因为战争失败被撤职,日本投降后,被美国占领当局逮捕送到了监狱里,后来因战争罪被引渡到了新加坡监狱里。

1948年三月被假释,1966年8月死于东京,死前写了“谢罪书”,后悔不已。

其实,仔细看来,对于试探性的进攻英属印度,日本军方抱的希望本来就不是很大,只是碍于德国希特勒的提议,做的试探性侵略罢了,否则不会仅仅让十五军一个军来执行如此大的任务。

侵略者,不会让人同情,只会遭人记恨。像日本这样的疯狂侵略者,对己残忍,对对手更残忍,这样的侵入者人神共愤,它们要胜利,真是天理难容。

1945年8月6日,8月9日的两颗原子弹,彻底将日本人炸醒了,作恶多端,最终会在劫难逃,这是一个教训,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

尼泊尔硬抗印度,背后靠的是什么

面对印度赤裸裸的威胁和挑衅,尼泊尔这次终于爆发,直接将两国争议地区355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尼泊尔的新版地图之中。

这一决定在尼泊尔议会毫无悬念地被通过,没有一名议员投反对票。尼泊尔这次不光是更新了地图,还有争议区的实际行动。

据报道,尼泊尔军方已在与印度接壤的争议区设立了15个边防哨所,大口径火炮等武器也已运抵边境线,大量军队严阵以待。

尼泊尔在建立哨所的过程中,强行驱逐了印度在争议区的修路队,并没收了印度的器材和设施。此举引发了印度的强烈不满。

面对尼泊尔的强硬,印度开始向争议区附近增兵。据外媒报道,在印度北部与尼泊尔的争议区,印军越线突然抢夺尼方武器。

令印军没有想到的是,尼泊尔军队并没有束手就擒惯着印军,而是直接用手中武器来回应。尼泊尔指挥官直接下达开枪命令。

尼军士兵先是朝天鸣枪,但印军抱着侥幸心理并未理睬,依然在奋力抢夺对方武器。随后尼军果断开枪,多名印军当场倒地。

印军瞬间一死五伤,剩余的士兵急忙逃出了尼泊尔的实控区。随后印军谴责尼军的开枪行为,并说尼军总喜欢用枪解决问题。

在此之前,尼泊尔军队还曾用大炮解决过问题。当时也是印军越过实控线,尼泊尔军队直接用空炮弹击退了印军十多名士兵。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奇怪,弱小的尼泊尔为何敢硬抗强大的印度?其实这是尼泊尔人的一贯作风,对于印度从来不惯着。

若非如此,尼泊尔早在几十年前就步了锡金的后尘。在吞并锡金后,印度一直就惦记着尼泊尔的领土,但从来都没有得逞过。

尼泊尔的民风极其彪悍,再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宗教特点,让印度在多次的实际行动中尝到了苦头,最终不得不放弃幻想。

随着国际形势的大变,印度只能通过缓慢蚕食来攫取邻国的土地。但这一招在尼泊尔跟前很难奏效,只要越线尼军就会开枪。

这一次,尼泊尔不但开枪还击,还以法律形式将争议区划入新版地图。尼泊尔除了一贯的强硬因素外,还有以下的两个原因。

第一,尼泊尔站在道义之巅不畏印度威胁。

尼泊尔在争议地区从来不主动挑事,都是在印军主动越线之后才开枪的,是对越界行为的一种还击,这个事放哪里都不理亏。

如今的联合国已非45年前的联合国,对于公然侵略他国的行为不会听之任之。而尼泊尔也不是当年的锡金,敢于对印度说不。

加之尼泊尔近年来多次参加国际性行动,使得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在领土问题上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也就敢于亮剑。

而印度屡次三番在争议区制造争端,修筑公路和设施,面对尼泊尔的强硬反击,印度也只能吞下苦水,因为它没有道义可言。

第二,尼泊尔是看准了时机后才果断出手。

近段时间,印度不可谓不嚣张,同时与多个邻国在争议区发生摩擦。对自己的实力深信不疑,甚至觉得能同时打赢几场战争。

尼泊尔早已看穿了印度的伎俩,在印度深陷争端之时,尼泊尔果断出手拿回争议之地,印度肯定会自顾不暇,不会有大动作。

另外,印度疫情也在迅速扩散,目前确诊已超35万,死亡超1万。面对边境争议区的争端已分身乏术,没有精力与他国竞争。

除此之外,尼泊尔人的英勇善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廓尔喀骑兵到如今的尼泊士兵,英勇善战一直在其血液中流动。

从尼泊尔军队参加维和的表现中便可看出,其勇猛度远超印军的想象力,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尼泊尔从骨子里不怕印度。

综上,尼泊尔之所以敢硬抗印度,那是有原因的,绝不是一时冲动而为。

为何吐蕃持续二百多年攻打强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其实,吐蕃当年是打过印度的,也正是因为打完了,才发现没有必要接着打了,所以吐蕃才专门针对大唐打了200多年。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原因:

吐蕃建立于公元618年,看这个时间眼熟不?没错,唐朝也建立于公元618年;吐蕃于公元842年灭亡,唐朝比吐蕃强一点,多撑了65年,于公元907年灭亡。

那通过时间的对比,大家可以发现,吐蕃与唐朝基本上相当于同生共死,而这对难兄难弟就是在打打和和,相爱相杀中走过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唐朝大家自然熟悉,我们今天重点说一下吐蕃,吐蕃是我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也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出现过的最强盛的政权。

现在通说认为,松赞干布是吐蕃的开国君主,实际上按照西藏习俗,松赞干布是吐蕃第33任赞普(藏王),只不过在松赞干布继位之前,西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很多事情只能归咎于传说。

并且,在松赞干布出生之前,西藏基本上属于大小政权各自为政的状态,自然没有强大的合力对外,也就未见于史书之上。

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在他出生不久,他的父亲朗日松赞,就率兵灭掉了周边部落,基本上统一了西藏。

所以说,松赞干布在公元629年继位时,他的父亲已经为他打好了天下,松赞干布之所以出名,源于他继位后彻底统一西藏,并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一系列制度,使吐蕃王朝真正走向富强。

那随着吐蕃王朝的兴盛,松赞干布自然不甘于固守在青藏高原,为了进一步扩张,松赞干布在公元638年,就主动挑起了与大唐的战争,史称“松州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各投入兵力五万余名,本来信心满满的松赞干布,没想到被唐军彻底击败,这也让松赞干布领略到大唐的威武。

也使松赞干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大唐的差距,虽然两个王朝建立时间相同,但大唐却明显强盛于吐蕃,于是松赞干布开始卧薪尝胆。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大唐称臣,并成功迎娶回了文成公主,成了大唐驸马的松赞干布,自然引进了大唐的先进文明,也使得吐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后,继任者在松赞干布的铺垫下,使吐蕃王朝进一步强盛,开始了与大唐的直接对抗,此后的近200年时间里,双方有过和亲、开展过贸易,但也争斗不断。

在吐蕃最强盛时,版图几乎囊括了我国整个西部地区,不但控制过新疆、青海、甘肃、内蒙西部等区域,还控制过印度恒河流域,当时北印度各国一度向吐蕃称臣。

当时的吐蕃,可以同时跟大唐、回鹘、阿拉伯帝国争霸亚洲,其兵力甚至曾远到中亚、印度地区,所到之处尽皆臣服。

那吐蕃王朝到底是怎么兴盛起来的呢?如果说单凭松赞干布的一系列举措,似乎不足以创造如此强盛的政权,为什么吐蕃政权来得快、去得也快?自此以后,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强盛的政权呢?

根据气候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显示,在那200多年的时间里,青藏高原的气候突然变得温暖起来,当时那里湿润多雨,非常适合人类生存。

再加上出现了松赞干布那样的人才,所以当时青藏高原的人口达到了历史峰值,专家认为,其人口甚至达到了上千万,所以吐蕃可以动用的军队至少有五十万之多。

如果,再算上向吐蕃称臣的那些国家,吐蕃真正发动战争动员令的话,其兵力甚至可以达到百万,这才是吐蕃王朝强盛的原因。

而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冷,吐蕃逐渐走向低迷,加上内部的分崩离析,使得吐蕃仅存在224年,就又重新陷入分裂,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强大的政权,到了元明清时期,更是可以被轻易征服。

据专家推测,到了清朝时期,西藏的人口最多只有200万人,而在1950年的时候,西藏的人口甚至只有120万人。

所以,归根结底,是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吐蕃人口急转直下,再也没有了称霸一方的基础,更不要说其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落后了。

那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正式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吐蕃持续攻打强盛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呢?其实,这是利益的使然,下面我们就具体说一下:

01吐蕃攻打大唐的原因

相较于大唐,吐蕃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文明落后,并且二者直接接壤,所以攻打起来不但非常方便,而且能得到很多好处。

这就好比强盗抢劫时,肯定挑有钱人家抢一样,虽然有钱人家不好抢,但能抢过来的都是真金白银,投入小回报大,就算冒点风险也值得。

而事实上,吐蕃在与

大唐的争斗中,确实获得了很多实惠,吐蕃就跟我国历朝历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样,获得了大量的粮食、钱财,这些足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

而且当时强盛的吐蕃,并不比大唐弱太多,更关键的是吐蕃的骑兵,来得快跑得也快,抢完就跑,农业文明的大唐根本奈何不了它。

02吐蕃不攻打印度的原因

从地理角度来讲,吐蕃与印度之间,隔着一座高高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这道天险的存在,使得吐蕃出兵并不方便,想来去自如更是不可能。

而且吐蕃主要生存在青藏高原,虽然当时气候变暖,但依旧属于高寒地区,可印度是典型的高温国家,吐蕃的军队并不适合在高温中生存与作战。

同时,印度当时并不是统一的国家,由诸多小型的国家组成,可以说印度不但孱弱还特别贫穷,吐蕃就算打赢了也捞不到太多好处。

所以,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吐蕃当然不会去干,在大唐与印度之间,吐蕃自然会倾向于攻打大唐,这也是吐蕃不攻打印度的主要原因。

03吐蕃攻打印度的典型战例

文章开头我们说了,吐蕃是攻打过印度的,而且是全面胜利,下面我们就挑两个比较典型的战例,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王玄策,提到王玄策,相信很多人,一定会想到前几年成龙的电影《功夫瑜伽》,没错,就是那个王玄策。

那是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当时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结果被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兵劫掠,王玄策一气之下,就找吐蕃借兵1200人、尼泊尔借兵7000人,成功大杀四方,将中天竺灭国。

如果说这一次,吐蕃只是借兵给王玄策,并没有亲自参与指挥,那我们说第二个战例,这一次是吐蕃独立作战,而对印度用兵的原因,只是为了抢一颗舍利子。

当时的吐蕃赞普(藏王)赤松德赞建了一座白塔,他不知道听谁说的,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子,于是赤松德赞就派大军攻打印度,准备把舍利迎回吐蕃。

印度的诸多小国听说吐蕃大军来了之后,根本没抵抗,直接就投降了,吐蕃大军在轻松搞定恒河北岸后,快速渡过恒河,攻陷摩揭陀国,顺利迎回了舍利。

并且,吐蕃大军在回撤的时候,特意在恒河岸边立碑,把恒河定为国界,然后派了四名吐蕃士兵驻守,虽然只有四名士兵,但也让印度臣服吐蕃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04小结

所以说,吐蕃不攻打印度,是因为捞不到什么好处,并不是打不过,吐蕃之所以不吞并印度,也主要是印度太过炎热,根本不适合吐蕃人生存。

而攻打大唐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了,因为吐蕃与大唐接壤的地方,气候条件与青藏高原相似,正适合吐蕃人生存,更何况就算无法胜利,也能顺手牵羊捞到很多好处。

其实,吐蕃面对大唐和印度时,实际上就是在做一道选择题,选哪个实惠,吐蕃也不傻,经过几次战争自然就知道了。

亚历山大所向无敌东征。为何会兵败止步印度

亚历山大并没有战败,而是以雇佣兵为主的军队不愿意继续作战

谢邀,首先亚历山大并没有兵败印度,但他仅仅击败了印度旁遮普地区一个小国保拉瓦的部落联军,并且此战亚历山大军队伤亡惨重(相对而言),军队不愿意再战下去。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摧毁波斯帝国,并与巴特克利亚贵族罗克珊娜结婚,通过联姻手段收买巴特克利亚巩固了其对中亚地区统治后。下令原先臣服于波斯帝国的印度河旁遮普地区的印度古印度部落们向他效忠,结果只有塔拉西亚国王前来觐见。在大怒之下,亚历山大发起了对印度河流域的侵攻。

根据阿利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描述,此战亚历山大兵分两路,先经过近一年的征战,一一攻克现巴基斯坦西部山区的各印度部落和城邦,最终在公元326年与由保拉瓦国王波罗斯领导的印度部落联军在希达斯皮斯河畔展开决战。此战亚历山大兵力在4.1万人以上,其中骑兵有7000人,约2000人是亚历山大的王牌“伙伴骑兵”。波罗斯军队总兵力约3万人左右,其中2万步兵,4000骑兵,200多头战象以及1000多辆战车。

亚历山大的印度侵攻路线

此战亚历山大再次展现了极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乘大雨急率6000步兵和5000骑兵快速机动到希达斯皮斯河下游渡河。并迅速击溃了波罗斯儿子带领的约3000人,由骑兵和战车组成的阻截军,之后克拉特鲁斯率领的步兵主力渡河,与亚历山大亲率的别动队一起夹击波罗斯军队,并击败了对方。

然而此战波罗斯表现非常英勇,在亚历山大骑兵成功背袭,自己战车部队却深陷雨后泥潭大部被俘,形势可以说明知必败情况下,依然死战不退。波罗斯亲率战象部队表现非常出色,践踏马其顿方阵,恐吓战马,给亚历山大军队造成重大伤亡。最后波罗斯是负伤被俘(又说是亚历山大劝降),且被俘后亚历山大归还其领土,并扶持作为亚历山大在该地区的代理人。

此战亚历山大军队骑兵阵亡230-280人,步兵阵亡1000-4000人,波罗斯军队伤亡加被俘约为2.1万至2.3万。从战损比数字来看,似乎亚历山大军队损失微乎其微,然而此战对于亚历山大来说可以说是真正的伤筋动骨。亚历山大率领的伙伴骑兵成功背袭虽然决定战场形势,但伙伴骑兵扎进去之后撞上波罗斯自己带领的战象和步兵的反击,伤亡惨重,可以说付出了将近十分之一的阵亡率。

亚历山大军队构成不能用我们中国人的思路去衡量,他的军队骑兵线核心是马其顿自己的伙伴骑兵,步兵线核心是希腊地区雇佣来的重步兵,然后围绕核心从各地雇佣来的精锐雇佣兵组成的主力部队跟随亚历山大四处征战。最后是当地招募来的雇佣兵以及周边附庸势力提供的军队,这些部队战斗力较差但成本低。这就导致亚历山大军队隐患实际上很大,其对军队控制力并不强,大部分是忠于钱。并且很看重付出的代价和收益,亚历山大作为当时最出色的指挥官,多次以小博大,以少胜多,让大家赚个钵满钵满盆溢一切都好说,但这次叫什么事?伤亡那么大,最后却还是扶持当地人以委任统治的形式。

现代复原的马其顿长矛兵和伙伴骑兵装备

更何况,经过多年征战,现在的伙伴骑兵已经不是当初马其顿乡下的穷小子们,各个已经成为大贵族、大地主、大财主,心里正盘算着好好享受人生呢。却一仗下来发现自己身边十分之一的伙伴没了,心里想的当然是自己会不会来不及享受就成为下个十分之一?同样希腊重步兵们和精锐雇佣兵们也未尝不是这样的心态。而亚历山大在印度侵攻中一改往日作风,一路上疯狂的屠城,记载就有马萨伽(Massaga)、欧拉(Ora)、阿尔诺斯(Aornos)以及马利亚(Malhi)等地,也间接帮助波罗斯组建起联军并指挥军队死战到底,这种方式未尝是让军队发泄情绪。

所以当士兵们听说恒河宽度达到32弗隆(4.2公里),深100寻(182米),在河的对岸,更加强大的难陀王朝已经动员了20万步兵、8万骑兵和6000多头战象等待他们时。亚历山大军队们集体拒绝了要求渡过恒河继续征战的要求,甚至他最忠诚的将领,也是伙伴骑兵的指挥官科纳斯也站出来劝说,“士兵们已经太久没有回到家乡见到家人了”。无奈之下,亚历山大只好退兵。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为什么说罗马军队打不过秦汉军团 看看双方的装备就明白了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4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