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万物一体(万物一体是谁首先提出的)

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内动力 11期1课

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说万物一体和为什么说众生是一体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孔子为什么说:‘’敬鬼神而远之‘’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 众生万相皆无相啥意思
  3. 爱一个人与爱众生是同一种爱吗
  4. 为什么说万物一体

孔子为什么说:‘’敬鬼神而远之‘’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孔子的这种理解最真切。而且是至理名言。只是我们理解的有些偏颇,或者说肤浅。好多真理都是这样,没有切身的体会无法真的明白。

我们身边有许多朋友有宗教信仰,除了一部分真有缘分的,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有猎奇心理,片面理解宗教信仰的理念。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是光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也可以理解成有失必有得。既然受宗教约束就能有宗教佑护。但那份约束你做好准备了吗?

换一个角度看宗教,有许多的是一种理念。如果我们去遵守那种理念。按照理念做事同样会有收获。如果真的强迫自己放弃自我的去遵守宗教戒条。也是一种迷信,与其迷失自我不如理智的遵守他的理念做好自己随心就好。

鬼怪有很多解释,可以算是迷信。但有些现实会让你目瞪口呆。面对我们不了解的现实,不了解的情况,不要轻易踏入更不要有所不敬。如果做人有所敬畏就错不到哪去。打个比方你去游泳但不了解水里的情况,宁可选择不下水也不要盲目下去是一样的。可以不懂事但不要去惹事。必要的时候吃点亏无所谓。起码能保全自己。

除了敬畏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如果你是孝子,如果你做事光明磊落,如果你心存善意,如果你俯仰无愧。即使有鬼神也不能把你怎样。人做好了神鬼不欺!

众生万相皆无相啥意思

众生万相皆无相,是说众生没有长得一样的,没有想法一样的,但是呢却都是一体的。都是息息相关的生命体,如同生活在我们地球上的人类,看着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类,但是我们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地球失去了臭氧层和大气层,如果地球发生重大的地震,火灾或者是陨石碰撞,那么我们地球上的人类都会受到在呢?所以万相即是无相。

爱一个人与爱众生是同一种爱吗

乍一看,这似乎是个伪命题:爱一个人与爱众生怎么可能没有差别呢?对比一下电影里那“爱众生的唐僧”与“爱一个人的河神”,答案似乎再清楚不过。女儿国的周围有条河,河里有个忘川河神,二十年来他只爱一个人——女儿国里的国师。二十年如一日,即使不曾直面表白,即使自己无法进入女儿国,即使国师已经明确告诉他:“自己只能离开去守护女儿国国王”,忘川河神依旧守候女儿国,依旧守候心中的她。这算海枯石烂的“爱”了吧?而东土大唐来了一个和尚唐僧,他有一个大愿——普度众生,他的一生只爱众生。为此,他幼时出家,离开故土,远走西域,漫漫长路,放弃个人爱恨情仇,只为取回真经解脱众生于苦海。这算感天动地的“爱”了吧?但是,显而易见,爱一个人的河神与爱众生的唐僧差别太大了啊:河神涂害生灵,他的河上全是翻船,是死尸。他为了爱国师,不惜杀死其他任何一个妨碍他的人。河神二十年来独来独往,没有人可能成为他的朋友,更没有人接近得了他,他愤怒时可以化为巨兽,他爱时可以化为精灵。而唐僧呢?唐僧从不杀生,即使是妖精、鬼怪,他也让自己的徒弟们手下留情,他爱的不仅是人类,更是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在内的万物生灵。唐僧多年前独自上路西天取经,而观音菩萨保佑他,齐天大怪、天蓬元帅、卷帘大将、西海龙王三太子全都臣服于他,他手无缚鸡之力,却拥有全宇宙最强的弟子。所以,“爱众生的唐僧”难道不比“爱一个人的河神”崇高很多吗?“从不杀生的唐僧”难道不比“涂害生灵的河神”慈悲很多吗?“西天取经为众生的唐僧”难道不比“二十年守河为女人的河神”伟大很多吗?但是,《西游记女儿国》让你看出,这时的河神与唐僧在“爱”上没有任何差别,因为这时的他们都不懂“爱”。河神二十年为一个人苦苦爱,到头来佛祖告诉他:“忘川河神,你二十年来全是执念。”执念怎么可能是“爱”呢?唐僧多年西天取经,可当八戒问他:“师父,如果有一天,你的缘来了怎么办?”他的回答是:“我去翻翻经书”。于是,八戒摇头。师徒两人共问苍天:“情为何物?”都不知道“情为何物”,又怎么可能知道“爱”呢?所以,在没有进入到女儿国之前,在没有遇见女儿国国王之前,唐僧与河神是一样的,即使他口口声声守戒,即使他口口声声说爱众生,但是他与河神是一样的,甚至他都不如河神,因为他没有爱过,他根本不懂得“爱”。但是,进入女儿国后,唐僧遇见了一个女人——女儿国国王。就在相遇第一眼,唐僧爱上了她。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因为唯有它,可以避开你的头脑,直达你的心灵。即使你的头脑拼命在说:“不要啊,不要啊”、“快走开、快走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使你的头脑用尽父母的教训、师父的教诲、经书的教条......你的心依旧呯呯乱跳,你的脚依旧寸步难行。你就这么直直地看着她(他),周围的一切都不复存在,连过去、未来都不复存在,你在她(他)的眼里看见了全部的意义。这时,父母、师父、经书等等,统统化为虚无,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件事物会告诉你:你爱了。但是你自己,单单你自己,已经全然知道:你“爱”上了她(他)。唐僧就是在那个时刻“爱”上了女王。而这时,才可以说,唐僧看见了忘川河神拥有的那种“情爱”境界,因为他也来到了这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唐僧会痴痴地看着女王,而忘了痴痴地念佛经;在这个境界里,唐僧会听着肚子里孩子的心跳,幻想与女王厮守一生,而忘了那“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在这个境界里,唐僧会宁愿为了救心爱的国王重返女儿国,而忘了出了女儿国便可以继续取经路;在“情爱”的境界里,唐僧痛苦、纠结、挣扎、疑惑;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他:爱一个人与爱众生差别太大了啊:爱女王一个人,就必须脱下袈裟,蓄起长发,背叛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誓言,忘却众生;爱女王一个人,就必须破戒破规,生儿育女,在情爱里纠缠,再不问佛祖“如何解脱”;爱女王一个人,就必须驻守女儿国,放弃西天路,背叛那“一生只为求取真经”的誓言,任由众生挣扎于苦海......爱一个人分明就是爱众生的阻碍,爱一个人分明就是爱众生的牵绊;爱一个人,便不可能再爱众生!就像,爱一个人,怎么可能再去爱他人呢?一个倾国倾城,手握王权富贵;一个玉树临风,身负千里之任。两人的头脑都在告诉自己:“不可以、不可以”,但两人的心都在告诉自己:“在一起,在一起”,在无奈中两人一起抄起了经,唱起了那最美的一段词: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反省凡心损梵行,从来如此莫聪明;既生苦难我西行,何生红颜你倾城;如何抹去你身影,如同忘却我姓名。“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上下五千年,这个问题被多少人问过?又有几人得了答案?唐僧问,女王也问,国师不问吗?国师也问,河神不问吗?河神也问。可以说,直到这时,唐僧依旧比忘川河神高明不到哪里去,两人因“情”而起的烦恼、纠结、挂碍,执着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当女王为了唐僧放弃王权富贵和万千子民,在迈出女儿国的刹那让自己和万千子民化为僵石时,唐僧看见了自己“爱”的卑劣;当唐僧为了救女王放弃西天取经和三个爱徒,背叛誓言,回到女王身边只为唤她醒来时,女王看见了自己“爱”的绑架。是在两人都宁愿为对方牺牲自己时,两人看见了对方的灵魂。换句话说,是自己达到“无我”时,才真正看见了对方。就像影片中,当女王愿意为唐僧放弃自我、为唐僧而放弃使命时,唐僧却看见了女王的灵魂,看见了她身负的使命,看见了她生命里最宝贵的东西。哪怕女王用行动证明“爱”可以让自己放弃这些跟他走,但也正因为唐僧也深爱她,所以唐僧更要守护她的灵魂,更要守护她的使命。爱她,便要成就她的灵魂,这才是“爱一个人”的真正方式。就像影片中,当唐僧为女王愿意放弃自我,放弃西天取经时,女王却做了一个梦,梦见唐僧为自己蓄起了长发,脱下了袈裟,两人在一起了,自己很快乐,但是唐僧却不快乐。当女王把这个梦告诉唐僧时,她也懂了他的灵魂、他的使命、他最珍贵的东西。因为真正“爱一个人”,于是守护他(她)的灵魂。到了这里,唐僧和女王都超越了忘川河神那自私、狭隘、占有的“情爱”,而走向了彼此懂得、彼此成就、彼此守护的“真爱”。这样的爱,无我,才看见你;这样的爱,有你,却不要你;这样的爱,放你,故成就你。这样的爱痛苦吗?痛苦!因为要学会放,要仍旧一个人面对孤独;但这样的爱幸福吗?幸福!因为学会了放,才更加拥有了彼此的灵魂;才能够摆脱纠缠,超越轮回,永不分离。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当唐僧问观音:“我该如何是好?”观音的回答是:“但凡能放下的,都是你未曾拾起的。你是选择爱一个人,还是爱众生呢?切记,重披袈裟之日,才是你启程西行之时,切记。”直到唐僧完完全全付出了自己,也完完全全拥有了女王时,才懂得了“放下”。直到唐僧完完全全进行了一次痛苦的、占有式的“情爱”时,才懂得了无我的“真爱”。也直到唐僧完完全全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爱一个人”时,他才懂得了“爱众生”。他终于懂得了“爱一个人”与“爱众生”毫无差别。为什么?如果没有自己经过一场“爱一个人”的折磨、疯狂与痴醉;如果没有自己品味过其中的七情六欲;如果没有自己感受过那病态的贪婪与占有、那失去的恐惧与惊慌、那拥有的执着与迷恋,怎么可能回首看见在情爱苦海里挣扎的众生,怎么可能体贴众生种种情感的来源,又怎么可能感受众生的眼泪如同感受自己的眼泪?没有自己苦过,怎么可能走向慈悲?这世上任何一个人都与众生是一体的,你的七情六欲就是众生的七情六欲,你的问题就是众生的问题,懂了自己,便懂了众生。而且,也只有当你真正走进“爱一个人”的苦海,并实实在在从苦海中走出来时,当你至此懂得了“爱一个人”的真正方式时,你才有可能谈“爱众生”的真正方式,因为真爱的方式是无差别的。没有自己解脱,何谈让众生解脱?所以,电影的最后,是仍旧停留在“情爱”层次的忘川河神因为得不到女儿国的国师,便将众生淹没在愤怒而悲伤的海洋里,那海里全是河神的泪,也全是众生的泪,而这时,唐僧听着周围的哭声,悟出了“真爱”的他对挣扎在“情爱”里的河神说:忘川河神,小僧明白你的痛苦所在。其实,门一直都在那里,走不出去的,始终是我们自己。生为万物,情,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轮回不息的原因,我们从中参悟的爱,最终能成为永恒。这份爱告诉我,爱一个人与爱众生,没有分别。正如观音所说,唐僧重新披上了袈裟,再次踏上了为众生的西天取经路。但再次披上袈裟的唐僧,遇到“情为何物”的问题时不会再问经书,他心里就有了答案,那答案便是“爱”。

为什么说万物一体

华严宗的真理诠释,最为贴切: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圆教。

情尽体露:

1、情尽之说,是讲修道人、禅行者,在参禅悟道功夫很深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功德圆满,当下彻悟宇宙人生大道实相之时,把烦恼等业障除尽,不择精粗,是非情尽,凡圣等一,圆明觉了大圆满境界呈现了,也就是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了,俗谛大智当下承当矣!

2、体露之说,是讲修道人和禅学者、禅行者们,在内圣之道修炼完成了,自性清净圆明体,各自内观自心,自性自度,自性自证,也就是无相为体,终于佛言具足,正法眼藏,自我承当,福报现前,明白自性佛本在,报身佛宛然,应化身妙用无极,都不离真性矣!一句话,就是自见实相无相之体,就是“体露”,一切修无修修,行无行行,证无所证,功德究竟圆满。

3、“混成一块”,就是万物一体之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孔子主张“吾道一以贯之。”老子也主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汉代董仲舒提倡天人合一。佛家也是说:“万法归一”。大中华禅文化圣贤智慧,就是有这个天下唯一的圣智境界。万物体空,是故为一。空不碍物,千差万别都是一如不二法门,中道谛,第一义谛,不可思议。用意识心搞二元对立,是凡夫之人的不了义思维,也叫“梦想颠倒”,活反了。

4、“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万象纷然,参而不杂。”这是说体大,相大,用大。也是大方广智慧,即体大,相方,用广。故谓:“繁兴大用”。由于不离地火水风四大种,所以是“起必全真。”人们起心动念千差万别,所以有森罗万象之表现,但是把这个无常变化的森罗万象当真,就是傻子,上自己的当,受自己意识的骗了,结果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而已。这就是:“万象纷然”。至于“参而不杂”,就是通通都有宇宙人生大道的真理和规律来自动圆成,相信就得救了。不信或者迷信,那就是可怜悯之人也。

5、“一切即一,皆同无性”,就是空性见。在正知正见中,空性见是最基础的正见。离开空性见,就是业障鬼,烦恼苦海命,自救不暇。故要经教修炼,听经闻法,参禅悟道,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圆满人生,才有个解脱的希望在。

6、“一即一切,因果历然”,这是宇宙人生自带运营总程序,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各修各法,各悟各道,各成各果,不会是因为空性一体,而有任何阻碍和不便。六道轮回自在其中,四圣法界也在其上,历历在目而。

7、“力用相收,卷舒自在”:这个是讲了佛有八大自在,菩萨有十大自在,都是舍命救苦救难全心全意为众生的圆满果报。

8、名一乘圆教。整个修炼过程结束,一多不二,终于相信圣贤智慧和佛的教典,才契入一乘圆教如来禅最究竟的大圆满版本。

9、问题搞不清你我他的关系,是在外相上面卡机状态。心中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被现象和表现所缠缚,所蒙蔽,所欺骗,不见本质,不明自性,不解法义也。自他不二,才能行愿文化奋斗禅落实当下,助人为乐。否则,有我的执着,都是自私自利为多。故要原谅一切,大爱无边,普同救度,无我利他,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共证菩提,同登彼岸,才是本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必达。不忘初心成佛有余。加油吧!????????????????????

关于为什么说万物一体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内动力 11期1课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