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兰亭序》是必须要学习的书法作品(为什么学写兰亭序难)


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说《兰亭序》是必须要学习的书法作品和兰亭序为什么那么出名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说《兰亭序》是必须要学习的书法作品
  2.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
  3. 有错别字的《兰亭序》为什么经久不衰
  4. 如何评价《兰亭序》

为什么说《兰亭序》是必须要学习的书法作品

首先我们搞明白几个问题,就会懂为什么要学习兰亭序了。

第一,兰亭序又叫兰亭集序,是一篇集文字和书法二美于一身的序言。

序的内容: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二,兰亭序讲的什么要弄明白。有的人只注重了练习王羲之兰亭的书法,而匆略了搞懂文章内容,这个很重要。因为兰亭是古文,所以要理解明白才能深入学习。

用现文理解兰亭集序,大概是这样。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这篇文章是不是和书法一样,很美吧!

第三,兰亭序书法水平很高,不管是定武还是神龙,哪怕是摹本也一样精彩,到目前为止大家都奉其为尊,无出其右者。当然,有的狂生要除外的。

第四,兰亭的故事很多,可以说是一串书法的文脉,建议大家去学习了解一下,增加提升学习书法的兴趣和水平。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兰亭序》,书法天下第一,你觉得其文章如何

自古以来,书画是文人的书画,尤其是古代,文人以自己的书法书写自己的文章。《兰亭序》是晋代(公元353年)王義之对诗赋作的序,距今已有1661年,因为唐太宗特别推崇,称其为“尽善尽美”,所以后人把它排在了第一。关于《兰亭序》文章内容,该篇散文脍炙人口,文笔清新幽雅,文风淡泊自然,深受历代人们的热爱。文章内容与笔法精湛的书法相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美轮美奂。我认为在当时晋朝二者是不分伯仲、并驾齐驱的。????????????

有错别字的《兰亭序》为什么经久不衰

感谢悟空同学的邀请,很多人都会很奇怪,一幅古人的草稿,有错别字,涂涂改改的《兰亭序》咋就能成为天下第一帖呢?凭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实搞明白了这个问题,你也就懂得如何欣赏书法了。

古人对书法的最高评价标准是什么呢?南朝的王僧虔曾经说过(此人还是王羲之的后人):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

所以,我们看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不仅仅是你的字写的什么体,写的好不好看,工整不工整,这些具体的表现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一幅作品的“神采”。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神采”呢?

神采,我个人认为是一幅书法作品的灵魂,是书法家个人学识、修养以及性情的体现,也是创作书法作品时候心里情绪的一种自然流露。

古人的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的书法是有字要写

古人写书法一方面是笔墨线条的表现艺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表达心中所想。因此,古人写字是在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下的书写,所以作品往往比较随意、率真、自然。

而当今的书法家们写字往往是刻意而为,为了参展、为了比赛、为了拍卖,这种书法作品虽然看似精巧、整齐,但却往往给人一种刻意布置,精于安排的感觉,缺少了古人那种最自然的东西。所以说: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为了写字而写的书法,是缺少感情的,缺少生命力的。

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兰亭序》。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不是真迹,临摹的最好的是我们常见的唐冯承素钩摹的《神龙本兰亭序》。冯承素是奉旨钩摹,唐人的硬黄纸钩摹是对真迹最好的一种复制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二王的各种法帖,最好的一般都是唐人的硬黄纸钩摹,可谓是下真迹一等。所以现在的《神龙兰亭》虽然不是真迹,但还是基本能体现出真迹的“神采”的。

《兰亭序》是王羲之跟几十个好哥们一起春游,喝得有点多了之后,兴致很高,朋友们饮酒作诗,让羲之同学为当天的诗集创作一篇序文,于是羲之同学就挥毫泼墨,写就了《兰亭集序》,也就是《兰亭序》,因为是边写边思考创作,因此免不了有些涂抹纠错,很正常,也正是这样,所以才真情流露。

王羲之本来就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再加上在兴致最高的时候即兴创作书写,文章的内容本身也是非常精美的古体散文,因此,书法的精妙、文章的精美、书家情绪的激情融汇一体,就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的书、文、事、秘这四样被后来人津津乐道,“书”是说的它的书法艺术;“文”是说的文章;“事”是指这次“兰亭雅集”被后世文人所争相效仿;“秘”是说《兰亭序》有关的各种秘闻、秘密,可谓是经久不衰。

因此,《兰亭序》虽然是一幅经过涂抹的书法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它背后的意义并不简单。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书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哦。

如何评价《兰亭序》

兰亭序基于强大的书法修为,在恰当的时机,内心变化和情感舒悦到极致,即兴发挥的神来之作……连王羲之自己之后都无法复制的杰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向永远经典致敬……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