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

北京明陵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只有十三陵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南京为何被称为十三陵
  2. 明朝自朱棣在北京称帝后共有14位皇帝,为何北京却只有明十三陵
  3. 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
  4. 明十三陵和清十三陵地图位置

南京为何被称为十三陵

南京从来没有被称为十三陵,南京在明朝只有朱元璋葬在了南京称为明孝陵。明十三陵是在北京,而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另外两位是朱允炆和景泰帝。

明朝自朱棣在北京称帝后共有14位皇帝,为何北京却只有明十三陵

因为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驾崩后并未建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座皇家陵寝的总称。

这十三座皇陵分别是: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不过虽然这皇陵有13座,但是在北京的加冕为皇帝的却有14人,这其中唯一的一个未能按照帝王礼制建陵下葬的就是明代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钰。

(黄轩饰演的景泰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因为有他大哥朱祁镇健在,原本是轮不到他当皇帝的。

朱祁钰的出身并不好,母亲是是一名侍女,地位不高,因此朱祁钰的从小的待遇也很一般,直到他哥哥英宗即位之后才被封为郕王,这在明代皇子中算是受封时间算很晚的了。

不过好在他哥哥英宗皇帝对他还不错,兄弟俩感情也挺好。照此发展下去,朱祁钰大可安安稳稳的做个亲王,衣食无忧的渡过此生。

然而,命运这东西总是这个造化弄人。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不甘寂寞,脑子抽风的英宗皇帝,不顾群臣反对,硬是要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伏击,全军覆没,自己跟着当了俘虏。

瓦剌首领也先做梦也想不到能抓住大明皇帝,高兴的春梦都不做了。立即携天子继续南下进攻北京,试图以英宗为挡箭牌,迫使明军投鼠忌器。

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回北京,帝都震动。皇上被俘,而皇太子朱见深又年仅2岁,十分年幼,群龙无首的明廷顿时乱做一团。大臣们是戏也不看了,妞也不泡了,都专心收拾家当准备逃亡南京避难。

正值风雨飘摇之际,内阁首辅大臣于谦乾纲独断,拥立正在京师监国的朱祁钰为皇帝,稳定朝纲,抗击瓦剌,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而朱祁钰的身份也从一个亲王,一夜之间升格为天下之主,这种感觉:爽!

权力这东西是非常上瘾的,一旦尝上一口就别奢望戒除。朱祁钰原本是打死也不敢对皇位有所想法,而如今却受命于危难之际,登基称帝,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让他欲罢不能。

在经历了初期的惊恐、刺激、满足之后,景泰帝开始不希望自己的哥哥英宗皇帝回来了。他希望英宗永远的留在草原,为蒙古人民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但是人似乎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瓦剌这边见与明军作战占不到什么便宜,也先留着英宗也没什么用,竟然就把英宗放了回来。英宗一回来,景泰帝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

皇位一旦坐上,肯定不愿意再让出去了。为了防止英宗对自己产生威胁,景泰帝将他哥哥囚禁在了南宫之内,一关就是七年。

在这七年中,英宗过着阶下囚般的生活,生活受到严密的监视,吃的不好,穿的也不好。甚至以防朝臣和英宗联系,南宫周围的树都被景泰帝下令砍了,夏天英宗连个乘凉的地方都没有。

如此悲惨的生活,英宗一直过到1457年。这一年年初景泰帝突然病重,朝中的投机分子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于是帮助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一举夺回皇位。

复位之后的英宗对于景泰帝十分愤恨,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

而当时身体已经渐有好转的景泰帝,却在英宗复位后仅一个月就暴毙身亡,其中内因,不言自明。

景泰帝山崩之后,英宗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将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景泰帝朱祁钰也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陵的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明英宗之子。在他上台后,对他叔叔景泰帝朱祁钰的功绩进行了肯定,并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

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

这个主要是看需求和条件,有需求,能开放,就会开放。

清东陵和清西陵分别位于河北遵化和易县,这两个县都是山区县,虽说是山清水秀,但经济却是很不发达,好不容易有皇家陵寝这样的优质旅游资源,怎能忍住不开发?所以两地对陵寝是有强烈开发需求的。

反观北京,旅游资源多了去了,十三陵虽然也是个亮点,适度开放就差不多了,靠扩大对十三陵的旅游来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增长的需求并不是很强烈。

其次看开放条件,清东陵跟清西陵的建筑基本都保存完好,作为风景区来说,景观上具有欣赏价值,而东陵乾隆、慈禧,西陵光绪的地宫还都被盗,后来又专门清理了,更保持了足够的吸引力。而东陵、西陵那些还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陵寝,或对游客来说吸引力不是很大的陵寝,也都没有开放,比如同治帝的惠陵和惠妃园寝、裕妃园寝、咸丰帝定陵等都没有开放,即使在开放的康熙帝景陵、顺治帝孝陵里,其后寝部分,也是不开放的。

清东陵的惠陵还没有开放

而十三陵的开放条件,就远远比不上清东陵和清西陵,十三陵建筑基本全毁,只有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保存完好,其他的陵寝建筑在战争中被拉走木料、建筑材料修工事去了,只剩些残垣断壁,不仅欣赏价值大打折扣,而且如果进一步开放的话,还会对遗址建筑造型不可逆的更大破坏。而定陵,虽然地面建筑已毁,但地宫被打开了,又增添了吸引力,所以也有条件开放。

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所说的并不准确,十三陵中开放的,除了定陵和长陵,还有神道和昭陵。昭陵是明穆宗隆庆帝的陵寝,这个皇帝并没什么特别的话题,陵寝规模也不算突出,但其陵园保存相对完整,修缮起来更方便,为了让游客更了解明代其他陵寝都长什么样,所以对昭陵进行了复原,不过昭陵地宫还是没有开放的。

重修后的明昭陵,现在也是开放的

明十三陵和清十三陵地图位置

这又是误区。明朝的皇帝有十三个葬在北京的天寿山,被称为十三陵。清朝根本没有什么十三陵。只有清东陵和清西陵,都在河北省。

关于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为什么只有十三陵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何明十三陵对外开放的景区很少,清朝皇陵却几乎全部对外开放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5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