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重大意义

论持久战的重要性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论持久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重大意义,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最后一定胜利的中国原因
  2. 为什么说战略相持是关键阶段
  3. 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形成过程
  4. 论持久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重大意义

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最后一定胜利的中国原因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第三,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抗战要走一段艰难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终一定胜利。

《论持久战》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双方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再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从优势到平衡再到劣势。

为什么说战略相持是关键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

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形成过程

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提出的长期抗战战略的总方针。这个战略方针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准备阶段(1931年9月至1936年9月):由于日本入侵中国的时间比较早,国民政府和军方还没有准备好全面抵抗,在此期间,军事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抗战计划和口号,如“满蒙保护计划”、“西北抗日同盟会”等。

2.战略调整阶段(1936年9月至1937年12月):在日军全面占领中原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被削弱的情况下,军事委员会适时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将抗日战争划分为“内战”、“外战”两个阶段,并确立了“抵抗到底,持久抗战”的宗旨。

3.全面抗战阶段(1937年12月至1945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现实情况,将抗日战争划分为“内战”和“外战”两个阶段。在“内战”阶段,国民政府继续加强抗日宣传和组织国民革命军进行抵抗,同时积极搜集情报。在“外战”阶段,国民政府一方面积极与其他国家的联盟进行外交,同时派出军队进行抵抗。

4.战略决战阶段(1945年8月至1945年9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认为,中国已经无法再进行长时间的抵抗,因此,提出了“打扫战场”的口号,随后展开了对美国的反攻。

因此,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形成过程是基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现实情况的分析,以应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

论持久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重大意义

抗战前,在国民党营垒中一直存在着“亡国论”的思潮。全国抗战开始后,又有所谓“再战必亡”的论调。为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五六月间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以及阶级分析方法,深刻系统全面地分析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持久战理论对于今天我们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判断世情、国情,开拓现实,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关于论持久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重大意义,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持久战 写作发表的前前后后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