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寒食帖》好处在哪里(苏轼的《寒食帖》)

蒋勋 苏轼 寒食帖 究竟好在哪儿

大家好,关于苏东坡的《寒食帖》好处在哪里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苏东坡寒食帖为什么好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苏东坡的《寒食帖》好处在哪里
  2. 寒食帖:为什么被列为天下第三行书
  3. 怎么评价寒食帖
  4. 苏轼《寒食帖》艺术水平高在哪里

苏东坡的《寒食帖》好处在哪里

苏轼的《寒食帖》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主要在于其诗作的内容与书法的表现形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

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欣赏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其次才是技法。

这首寒食诗,苏东坡用阴霾的意象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谪居黄州时灰暗烦闷的心境。

表现形式上,东坡用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寒食帖:为什么被列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书法力求创新,并且重视天然之美、字外功夫,把“意”放在书法的中心地位,这就是《黄州寒食帖》能成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原因。

怎么评价寒食帖

寒食帖值得一读。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精品。此帖由于感情深挚,文词清丽,故诗词之外的书法独具一格。通观全篇,章法自然,随意流走,似不经意,充分体现了苏轼书法的特色。此书法故落笔纵横,如清风出袖,迅疾而书,一气呵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苏轼《寒食帖》艺术水平高在哪里

苏轼是宋代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他在诗词文章与书画方面皆有很高的成就。在书法艺术方面,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苏轼的书法被公认为“宋四家”之首。《寒食帖》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此帖笔墨随情感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整幅作品神清气爽,表现出一种洒脱不凡的潇洒气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被推举为天下“第三行书”。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轼《寒食帖》的艺术特点,我试着对苏轼《寒食帖》创作背景,以及用笔,结字、章法和神采气质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方便于我们对苏轼《寒食帖》更好地学习。

《寒食帖》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四个月后获释,苏轼重获自由后,随即被贬往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这一年苏轼45岁。

苏轼携家眷来到黄州后,靠微薄的一点俸禄过着清贫的日子。苏轼在城东坡之上,开荒种地,以自食其力的方式维持生计。生活虽然清苦,但并未使苏轼失去他性格中与生俱来的那份洒脱气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佳作,在后世广为流传,被赞誉为传世经典。苏轼还自属为“东坡居士”,表现出他性格中一贯的豁达乐观精神。

在元丰五年三月寒食日,也就是在苏轼来到黄州二年后,苏轼挥笔写就了《黄州寒食诗帖》。

《寒食帖》的主要艺术特点

苏轼在书写《寒食帖》时,心境是比较忧郁的,因生活上的清贫无助和仕途上的失意所导致的心情上的苦闷,都在下笔之时有所体现。我们在《寒食帖》开头的头一个字“自”中可以看到,苏轼下笔时是有些犹豫的,“自”字的撇画起笔明显不够爽快,运笔显迟滞,说明此时苏轼的状态似乎是若有所思的,其注意力并未专注到书写上。“自”字右侧竖画行笔时也稍显力弱,运笔同样有些迟缓。但苏轼很快调整了书写状态,他在“自”字将要写完时,在“自”字里的二个短横的书写上制造了情趣,他将“自”字里两个短横以点画代之,且头一横与第二横不连写,第二横与收笔横相连,这种处理方式,显得颇为奇巧。一扫起笔时短暂的迟滞所带来的压抑之感,将苏轼那率真求趣的书法风格显现了出来。

在书写第二字“我”时,苏轼那率真、求趣的书法理念继续得到了体现,“我”字在结构安排上取左低右高的动感险势,字势向右侧倾斜顾盼,重心似乎稍有不稳。

苏轼在书写第三字的“来”字时,将他喜用浓墨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苏轼在论及用墨时曾说:““须湛湛如小儿目晴乃佳”,可见他追求书写时浓墨重笔所带来的又黑又亮的书写效果,这一点在《寒食帖》的开头部分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一般来说,行草书刚起笔书写时,笔锋中已蘸饱墨,应连续书写数字后,墨色经历由浓变淡的自然变化过程,但苏轼此作在前二字写完,在笔中含墨量仍很充足时,又补蘸墨书写,于是此帖第三字“来”字呈现出溢墨的效果,使第三字“来”字在墨色上照比前二字出现了明显变化。这种用墨方法在《寒食帖》的整幅作品中都有体现,表现出了苏轼的用墨习惯和墨法特点。

苏轼在“来”字的书写上,一方面以浓墨重笔书写,另一方面“来”字的结构处理取安稳之势,将字的取势由上字的求险拉回到平稳状态。

苏轼《寒食帖》中的前三字,在用笔上有疾有缓,在取势上有稳有险,在用墨上亦不拘一格。在笔法,结字和墨法上均呈现出不雷同,求变化的特点。《书谱》中有云:“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就是说,作书应在保持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在笔墨上不能雷同,应具有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美学特点。苏轼的《寒食帖》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美学思想。

在经过了前三字的调整后,《寒食帖》此后的书写渐趋平稳,用笔和结字都可谓中规中距,直至第二行的“年”字,突然将最后一笔拉长,字势由平稳变得跌宕,这是苏轼书写节奏上的一种变化,苏轼以加长的一笔,来打破书写平稳沉闷的局面,这一笔既是苏轼率性随意书法风格的必然体现,也是苏轼内心压抑情感需要释放的一种表现,苏轼似乎要把内心中的苦闷和压抑通过这一笔释放出去。至此,《寒食帖》整幅作品那跌宕起伏的,率真写意的主要艺术特征在此帖的前二行书写中都有很好的展现。

苏轼《寒食帖》那以情感入笔墨的艺术特点源于苏轼尚意的艺术理念。在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形成过程中,苏轼以自身的影响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尚意书风的特点就是追求书法自然,率真的书写状态,将书写创作的过程视为书者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所谓“寓其心、通其意”。这一点在《寒食帖》随后的书写过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寒食帖》整幅作品字的用笔和结字基本依字势而为,除了几个竖画的加长笔之外,并没有特别夸张之处,这与苏轼崇尚自然的书法理念完全相吻合,而加长笔画的运用,舒发内心情感的用意也非常明显。

苏轼《寒食帖》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是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浓浓的文人书卷气息,《寒食帖》所具有的这种气质完全是苏轼自身所具有的极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在书写过程中所不经意间的一种流露。苏轼对书法艺术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他开拓出了一个文人化书法创作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包括“无意于佳”的创作理念,也包括“点画信手”的创作实践,而这种模式是建立在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之上的。秉持这种艺术理念的苏轼,书风随心而为,于深厚的积累中率意挥洒不计较工拙,这一风格特点从《寒食帖》的开头贯穿至结尾。

《寒食帖》通篇的书写节奏富于变化,在一段平稳之后总是适时掀起一个书写节奏高潮,这些高潮表现为字形大小明显的变化,浓墨用笔的不断增多,加长笔画的适时运用等。在高亢的情感舒发之后,苏轼总能用充满理性的笔墨让字势重新归于平淡,这些变化在作品的中段和尾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寒食帖》的书写自然流畅,于质朴之中散发着从容不迫的洒脱气质、此帖不以夸张的文字造形和笔墨来吸引欣赏者,而是用平稳之中所蕴含的跌宕起伏之势,将书法家的心境表达出来。书家将忧愁与感伤用浓浓的书卷气息包裹起来,又通过笔墨将其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结语:

《寒食帖》的艺术特点高在质朴自然,妙在其是书者内心情感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苏轼用深厚的文化积累,将书法艺术加以崭新的诠释,充分让世人领略了他那发乎自然,求拙求趣的艺术理念。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许多人将书法比拟为一个人的脸面 我想,比拟为一个人的表情是不是更好一些 南帆 尹默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6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