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汉初三杰,张良为何最后不帮助韩信(张良为什么不复国韩国)

韩信 萧何 张良 汉初三杰助刘邦夺得天下,却得不到善终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同样都是汉初三杰,张良为何最后不帮助韩信这个问题,张良为什么不救韩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2. 楚汉决战,为什么韩信和彭越不及时参战
  3. 韩信为刘邦打下江山,惨遭吕太后毒害,为何张良却见死不救
  4. 同样都是汉初三杰,张良为何最后不帮助韩信

张良在灭楚以后真的归隐了吗他为什么不救韩国的韩王信

130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江湖小晓生

2019年12月09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导语:

张良的隐居一直都是比较矛盾的事情,从项羽失败以后,张良就宣布隐居了。可是吕后为刘盈争夺太子的时候,张良依旧可以为吕后出主意,让他去请商山四皓。

那么既然已经隐居的张良,是如何做到为吕后出谋划策的呢?要么就是司马迁在搜集史料的时候,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要么就是张良采取了半隐的办法。

01张良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刘邦不会放他走。

作为聪明人,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多年。可是张良的身份却比较尴尬,他是韩国贵族,而当时韩王信依旧还是诸侯王中的一员。

就算没有韩王信,刘邦分封了那么多异姓王,这些人手里要钱有钱,要兵马有兵马,就差一个肯动脑子的谋士辅佐了。

你认为刘邦会乖乖把张良给放走吗?他完全不放心这件事。张良一旦跑出去,被其他诸侯给弄走了,那他的天下可就出现危机了。

公大惊,曰:“为之柰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柰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

所以说张良在请求退隐的时候,刘邦肯定是想了各种办法阻止这件事。因为异姓诸侯王的事情还没有彻底解决,你张良是不能走的。

可是司马迁偏偏说张良就这么隐居的,这又该作何解释呢?我们会发现,张良在朝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一个官衔,以他的才能,做个丞相那是绰绰有余的,只少位列萧何之下,做个副丞相。

很可惜的是,张良并没有接受这样的官职,刘邦甚至要把齐国分封给张良,让他随便挑地方,张良也表示拒绝。为了不让刘邦作难,张良只要了当初跟刘邦相遇的留地作为自己的封地,其实也就是象征性地接受了一点赏赐。

由此可见张良在朝中是没有正经官职的,可他却偏偏时不时地出现在吕后身边,为她出谋划策,所以我认为他就是传说中的半隐。

02什么是半隐?张良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所谓半隐,也就是说,他在朝中不担任任何官职,属于闲云野鹤的状态。只不过呢,他的行踪必须要让皇帝看到,皇帝一叫他随时就能来的那种。

这就是雍正王朝里邬思道的境界,我想作者便是从张良隐退里找到的灵感吧。张良的确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自己完全做一个闲云野鹤,那么刘邦绝对不会放心。

可让他入朝为官,他并不愿意,况且异姓诸侯王一个个都被害了,张良知道朝堂并不是久留之地。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折中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境。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

我什么官职都不做,但是我随时都能来为皇帝您出谋划策。这种状态太神奇了,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位贤人是做到这种状态的。

古代贤者要么如姜太公、管仲之类安邦定国一辈子,要么如范蠡之流泛舟江上,做个富家翁。像张良这种半隐状态的人才的确只有这一位。

半隐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消除刘邦对张良的戒心。你说张良会帮助其他诸侯王造反,但是张良的一举一动,刘邦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张良每天都做些什么,在哪里做事。

这下子刘邦才算是彻底放心了,所以张良用这种办法得以善终。我们感叹人生不顺利的时候,其实可以看看古人到底是如何处理这些人生难题的。

03韩王信对张良意味着什么?张良为何不帮韩王信。

张良跟韩国的关系,那是非常深厚的。张良的祖先五代人都在韩国做相国,由此可见张良的确是韩国的著名贵族。

那么张良为什么没有帮助韩王信一统天下呢?我认为张良看不上韩王信。倒不是说韩王信有多么愚蠢,只是韩王信承担不起一统天下的大业。

张良要辅佐的那个人,一定是人中龙凤,是刘邦那样的大英雄,拥有一统天下的气魄和能力。绝不是韩王信这种甘于在自己的地盘上过小日子的人。

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史记》

所以张良绝对不会出手帮助韩王信,那么韩王信对张良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颗定时炸弹。

只要韩王信活着一天,只要韩国还在他的掌控之中,那么张良就无时无刻都处于危险之中。虽然张良知道他不会帮助韩王信,可刘邦不知道这件事。

张良和韩国的关系实在是太深厚了,五代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不由得不让刘邦感到怀疑。所以说张良不仅不能帮助韩王信,而且完全不能接近韩王信。

尤其是在刘邦一统天下以后,张良如果想要回韩国看看老领导,那么事情可就糟糕了。刘邦一定会认为张良这是回去帮助韩王信夺取天下了。

那么不仅张良走不了,刘邦还会带人去把韩王信给灭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所以张良绝对永远不能再见韩王信,也绝对不能再踏入韩国土地一步。自从走出来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张良与故土永别了。

总结:张良的隐居山林,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

打下大汉天下以后,作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自然是少不了册封和嘉奖。不过聪明的张良知道册封越高,那么将来的危险也就越大。

因为你掌握了更多权力,拥有了更高的地位,那么你跟皇位的距离就更加接近,这件事是刘邦所不容许出现的。

韩信就是完全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地想要权力和地盘,结果他把自己给玩死了。还有很多异姓诸侯王的下场比比皆是,这些人都是张良的好例子。

所以说张良就算想要享受荣华富贵,也只能选择放弃。其实有一个人他没有放弃荣华富贵,那就是刘邦的丞相萧何。

作为大汉的第一任丞相,萧何身上的担子非常沉重。不过因为他太过于优秀,以至于所有人都夸赞萧何的能力。

这就让刘邦心里不开心了,所以萧何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可萧何偏偏还是放不下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幸福,所以他选择了另外一种自保的方式。

萧何在晚年故意贪污受贿,这件事让刘邦给知道了,刘邦终于松了口气。因为像萧何这种人,什么都不求,就知道努力干活,是非常可怕的。

既然他求财,那么说明他对权力的欲望并没有那么深厚,由此刘邦放下了对萧何的警惕。聪明人的处事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规律是一样的,那就是用方法解决困难,而不是选择弃疗。

参考资料:

《史记》

楚汉决战,为什么韩信和彭越不及时参战

楚汉决战之初,韩信和彭越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一度对合围项羽并不是很积极,直接导致刘邦在追击项羽的途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这个时候,刘邦向张良问计:“韩信、彭越二人不按照计划来合围项羽,这可怎么办?”对于二人不遵守约定的行径,刘邦也有点无可奈何。张良回答道:“他们两个在观望,按照目前的局势,就算击败楚军,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实际好处,因此他们才不来合围项羽。汉王如果能够和他们约定击败楚军后平分天下,他们立刻就会赶来合围项羽,如果不能这样做,以后事态的发展就很难预料了。”这种实力派是不能用空话打动的,必须有实打实的利益才能说服。刘邦点了点头后继续问道:“子房,具体来讲,应该怎么办呢?”张良继续说道:“将陈以东直至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将睢阳以北至谷城之地封给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若如此则楚军可破,项羽可灭。”他们有爵位、有部队,所缺少的就是封地,给他们就是了。刘邦听从了张良之言,果然韩信、彭越立即挥军南下赶来合围项羽。刘邦同时命刘贾率领部队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在垓下最终完成了对楚军的合围,垓下一战也成为了西楚霸王项羽的最后一战。战略合围的完成,仰仗于张良之谋,刘邦的舍利求全,韩信、彭越、英布的逐利无信,霸王覆灭已经不可逆转。诱之以利,动之以理。利益的诱惑,对于逐利之人来讲是十分有效的。韩信、彭越、英布做虽然被尊称为“汉初三将”,但从格局上来看,都难为上品,皆为目关短浅的逐利之人。

欢迎大家关注、点评、讨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韩信为刘邦打下江山,惨遭吕太后毒害,为何张良却见死不救

首先张良自身的地位都不稳固,自己都不敢说没有受到怀疑,怎么去帮韩信?!战友之间可以共患难,但是难以共同享福,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汉朝初年,敌对势力消灭完毕的时候,内部的矛盾就开始凸显,汉初三杰几乎都遭到怀疑和防范的,当然张良在其中最轻,刘邦对其最信任。

刘邦大封功臣的时候,准备把张良封在齐地,给三万户,待遇是不低。但是不要忘记了,韩信当时就是齐王,齐地是韩信的封地。现在把张良也封过去,潜在的意思就是在张良和韩信之间制造矛盾,让他们互相监视。

张良多聪明啊,一看这种情况,马上就拒绝了,不过拒绝的手段很高明,说不要那里的封地,当初我们是在“留”这个地方相遇相识的,就把这块地封给我算了,于是就封在这里,是为留侯。此后张良就功成身退了,基本不再参与朝政,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象萧何那样朝堂中根深蒂固,所以刘邦对他不是很猜忌,他也得到善终。

张良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会去为韩信说情?!

张良

其次,张良和韩信的关系没有那么铁,他们只是普通的同事关系。当初韩信打下齐国后,就要求当齐王,这个时候刘邦就对他很是忌惮了。后来西汉成立,刘邦对韩信也是百般猜忌,同时韩信也是非常跋扈,在军事上是天才,但在政治上感觉有些低能。

早在韩信要求当齐王的时候,张良就和韩信拉开了关系。这时候干嘛要站出来就韩信?嫌自己死的不够快?再说,张良出来就韩信,刘邦、吕后的感觉是什么?是“汉初三杰”中的两个联合起来要反攻倒算啊!只怕韩信死得更快!

韩信

同样都是汉初三杰,张良为何最后不帮助韩信

首先张良的父亲和祖父曾经战国时期韩国的相国,家道殷实。秦灭韩后是,张良怀着亡国灭家之仇,立志反秦。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在刘邦取得天下后,张良不留恋权力,尽力隐退。韩信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但韩信熟谙兵法,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成功案例。因此刘邦、吕后等皇权贵族十分忌惮韩信,张良和吕后关系甚好,都崇拜黄老之学,在韩信有异心之时,张良当然不会为韩信求情。

同样都是汉初三杰,张良为何最后不帮助韩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张良为什么不救韩信、同样都是汉初三杰,张良为何最后不帮助韩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同样都是 汉初三杰 ,韩信在被杀前,张良为何没有伸出援手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