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总说书生误国呢(书生误国并非虚言)

古人讲 百无一用是书生 ,其实还有上半句,许多人不知深层含义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古人为什么总说书生误国呢,以及为什么说清朝误国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怎么看待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
  2. 为什么清史稿对盛宣怀的评价是“误国首恶”
  3. 在历史上,为什么说明朝的东林党误国误民
  4. 古人为什么总说书生误国呢

怎么看待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

怎么看待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这句话是源于大明王朝科技、GDP等综合国力,达到我国封建王朝的巅峰后,然后,在清军入关后,各方面突然加速下滑,出现发展大倒退。

大倒退,意味着这是一个“万劫不复”的局面,这也是长期以来,民间一直有一种观点,不认可清朝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至于,“满清非中国”的观点一度引发热烈讨论。

笼统地说清朝是中国或者非中国都不对。

清朝是在晚清时期完成中国化的,是被动完成的。清史研究所有相关论述,是客观的。

清军入关后,是去中国化的,推行“部族政权”制度,搞满城,推行民族隔离制度,搞压迫,搞奴役,立满语为国语,毁掉全部明朝档案,今天仅剩3000多件,删除明史中全部有关东北属于明朝的记录,不承认建州女真是明朝臣属。让中原百姓“剃发易服”,改变主体文化传统,阉割儒家,禁锢思想,推行文字狱达百年,至今令人谈虎色变,让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北魏主动汉化,没有任何可争议的。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看,清朝固守疆域有功,实际控制领土是有贡献的。但功是功,过是过,清朝最大的问题就是两个,没有主动汉化,没有照搬明朝,搞部族制度导致晚清屈辱。

所以,溥仪晚年说,爱新觉罗家族有罪于中国历史!

而让溥仪认识到的落后的那个制度,正是“部族政权制度”。它不是传统的封建制度,不是完整的儒家制度,当然不可能让清朝快速发展。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制度,“大清代大明”本来完全可以“顺水推舟”顺利实现“朝代更替”,却因为统治者的短视反而造成了文明的严重倒退。

那么,这个“部族政权”制度为什么阻碍了清朝的大发展呢?

部族政权具有几大显著特征:

一是强调满洲部族至上的特定人群为统治基础;

二是强调“君重民轻”的思想,极力拔高本就只占少数的“部族”的地位和影响;

三是放弃了君臣共治理念,集中皇权,突出顺从,用奴性毁灭了臣子的思想活性;

四是大量修建满城,把本部族和中原百姓彻底隔离开。

这是典型的民族隔离制度,其巨大的危害是,整个清朝一直处于“防汉”的高压体系之下,整个统治阶层不能全力以赴发展民计民生。

换句话说,本来可以“皆大欢喜”实现过度的政权建设,却因为自身的冥顽不化走到了事物的对立面。

按照正常的逻辑,清军入关后,统治集团——满洲贵族集团,应该迅速考虑“入关随俗”的政策问题了。

但偏偏此时,以多尔衮为代表的统治者,却突然要对中原地带实行“满洲化”而非继续保持中原政策的“传统”。

他们推行了“六大恶政”把部族制度进行强化。

剃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法,柳条边等。

这六大恶政,最大的失误之处,是把中原百姓作为敌对阶层放在了对立面上。

这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罕见的!是不可想象的!

他们在实行这个部族政策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维护只占了当时极少数人的“部族利益”,即,满洲部族的利益。

这样的最大危害性是什么呢?

著名史学大师钱穆总结得最为精辟,就是他们放弃了过往封建王朝“君轻民重”、“君臣共治”天下的理念,把大量的中原人口作为奴隶对待,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包衣”。

这个危害性有多大?他们把奴性发挥到了极致。

满洲贵族集团,通过圈地占地,加大了和中原百姓的矛盾,通过包衣,加强了奴性意识,禁锢了百姓思想,顺从的奴才越来越多。

不但如此,从康熙到乾隆,三朝变本加厉地推行文字狱,通过钳制人的思想,把中原百姓“当牛做马”不当人看!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汉人反抗他们!

他们规定,禁止结社,就是你们不能随便搞聚会,只要超过30个人集会,对不起了,你们这就是造反,死罪!

今天,我们很多历史人研究历史,都没有看到这些本质问题。反而,从表面上做文章,吹嘘什么满清汉化,却不知道,满清所谓汉化是从清中晚期才实现的!

更没有看到,满洲贵族集团错误的国家政策后面是一段段血泪历史。

这个政策的推行,其实就是在国家内推行满洲化,并在全国各地大修“满城”,去除中原文化传统,实行民族隔离制度,导致旗人与民人隔阂。

然而,有人偏偏移花接木,把这种落后的部族文化,有意无意地曲解为“儒家文化”、“封建文化”,以此为晚清的屈辱历史甩锅!

可他们一方面用清朝的版图来掩盖落后的部落部族制度,另一方面却完全对自身的落后政策视而不见!

有历史学者研究后就说,如果他们真正照搬了明朝制度,以清朝勤政的皇帝,他们怎么可能让清朝与世界脱轨而不是接轨呢?

说白了,他们就是因为自己的那点小心思,不愿意主动学习历史上的鲜卑人,积极主动汉化,怕被推翻,以为靠着修建柳条边,把东北作退路,就不怕被中原百姓推翻,所以,一直没有转换角色,这样发展,怎么可能不误中华呢?

总结起来,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其实是没有努力做到“入乡随俗”的结果!这就是,一滴水滴入大海,还想保留水滴的身份,这种反向行为,逆潮流,谁又能不败呢?

再说直白一点,剃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法、柳条边、包衣、文字狱等等,说来说去,不就是“一念之差”犯下的严重错误吗?你早点学习鲜卑人甚至于金国女真人,人家也是“入乡随俗”嘛!

自己作死,怪谁呢!唉,一声叹息!

为什么清史稿对盛宣怀的评价是“误国首恶”

盛宣怀和同时代的袁世凯等人类似,都是富有传奇性、成就耀眼的风云人物,但同时也是争议很大的人物。

慈禧太后评价盛宣怀是“不可少之人”,李鸿章赞誉他“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识敏瞻,堪资大用”,张之洞评价他“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

《清史稿》里把盛宣怀和瑞澂二人并列记入“列传二百五十八”,叙述了两人的生平之后,评论盛宣怀为“误国首恶”、瑞澂是“罪首”。

这两人都出身于清朝的官宦世家,地位显赫,曾是重臣、功臣,为何会被《清史稿》如此恶评呢?

盛宣怀是著名的政治家。他是李鸿章的得力助手,职位显赫,担任从一品的邮传部大臣、皇族内阁成员,还受赐太子少保衔。

他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秀才出身,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但也善于吸收西方的一些现代化模式,融通中西,能力超群,是个“实业官僚”。他斗倒了“红顶巨商”胡雪岩,被誉为“晚清首富”。

他创办了十多项“近代中国第一”:

第一家官督商办的企业、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卢汉铁路、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第一个勘矿公司,以及第一所官办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的前身)、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第一座公共图书馆,还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等……

他还热心公益,积极出面支持赈济救灾活动,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赈济人士之一。

他创办了许多开辟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等诸多领域。

因而,盛宣怀被称为企业家和慈善家,被后人尊称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闻名中外,影响深远。

这样一位实业救国、成就非凡的杰出人物,为清廷续命,创造了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的朝廷功臣,为什么会被《清史稿》评为“误国首恶”呢?

盛宣怀和瑞澂“晚节不保”

盛宣怀在任期间,倡导"铁路国有"政策,力主将全国的铁路权收归清廷中央。

于是清廷于1911年5月宣布:各省原已准交商办的铁路干线,一律"收归国有"。

随之,盛宣怀受命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了《借款合同》,把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

修筑川汉铁路的股东,分布于社会各阶层。清政府收回铁路权,却没有退还补偿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股东们的强烈反对。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人民也纷纷抗议。

于是,这几省各界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则派兵镇压、屠杀保路人士,更使全国人民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行径。

声势浩大、规模壮阔的“保路运动”,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

革命烽火燃遍四川全省,清政府则从湖北调集军队前往四川镇压。从而清廷在武昌的军事空虚,给武昌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提供了一个良机。

于是,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

随后,中华民国成立。很多省份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

显然,盛宣怀力主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发了武昌起义及辛亥革命,清朝专制帝制被推翻。

武昌起义爆发后,盛宣怀遭到清廷很多人的谴责,被革职、永不再用,被迫逃亡日本。

而瑞澂,全名为博尔济吉特·瑞澄,满洲正黄旗人,祖父是大学士琦善、父亲是黑龙江将军恭镗,家世显赫。瑞澂先后担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封疆大吏。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时任湖广总督的瑞澂获得武汉革命党人秘密名册,便按名抓捕、诛杀。于是军心骚动,提前发动武装起义。瑞澂则弃城逃至上海。随即被清廷革职。

也即,盛宣怀推行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前夕,瑞澂处置不当、激化了兵变,随即放弃抵抗、弃城而逃,使得武昌起义更加顺利。

由此,盛宣怀和瑞澂将清廷推向深渊,自身也从清廷的重臣、功臣一落千丈,被视为清廷的掘墓人。

《清史稿》的政治立场,决定了对盛宣怀和瑞澂的评价。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经袁世凯批准、赵尔巽为总担纲,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清朝历史的纪传体大型历史著作。

由于长期没有依照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之《清史稿》本身史料确实丰富,因而它的影响力很大。

但是《清史稿》也有自身的硬伤。

《清史稿》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但编者基本上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编写的。

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参加编撰《清史稿》的人,大多是清朝遗臣。

袁世凯,曾在清廷担任要职,辛亥革命期间力主以和平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竟然复辟帝制。赵尔巽,是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历任多个地方的封疆大吏,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力图维护清廷统治。

因此,《清史稿》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例如诬蔑明末农民起义军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视辛亥革命为“倡乱”。

以致于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在1929年12月呈请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发行,列举了十九条理由:反革命、蔑视先烈、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清朝讳等内容。

而且,《清史稿》仓促成书,记述的史实中有不少错误。

当时由于时局动荡,众人编纂、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审核、校对,以至于《清史稿》中记述的史实过于粗陋,有不少错误。

编者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披露”,因而才叫《清史稿》。

因而,盛宣怀被《清史稿》评为“误国首恶”,也就不奇怪了。

几十年后,鲁迅在《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一文中,说盛宣怀是“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其实,评论者的立场、角度不同,评价、结论就不同。

在盛宣怀的生前和身后,褒贬毁誉一直存在着两个极端的评价。

在历史上,为什么说明朝的东林党误国误民

明朝的东林党初期用心是好,起初以办学为目的,广纳人才,也邀请了几位著名学者一起参与办学。他们岀于对国家大事的关心,除了讲学,还会经常在一起讨论时局,并献计献策,得到了众人的共鸣。学员中很多人也踏入官场,为国效

力,东林党红极一时。但在魏掌权时,对东林党进行打压,把几个著名学者也折磨至死。被打压时期,东林党表现岀一身正气、清廉正直、铮铮铁骨,得到了人们的同情、爱戴和拥护。

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后,东林党就不顾国家的安危和利益,成了一个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团体了。大部分人也丢掉了知识分子的节操,弄得国民一塌糊涂,无心守国。在李自成来时,迎李自成。满清来时,投降了满清,使得明朝加快了灭亡,东林党也被人们骂为是一个误国误民的祸害。

古人为什么总说书生误国呢

书生误国自古至今存在,古人称书生为儒生。孔明舌战群儒答汝南程德枢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攻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当今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君子之儒当领导,为国为民为社禝,呕心呖血之国家栋樑。其有小人之儒治国爱民无能力,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神通广,如现今有一学者,北大毕业在日本电视台专栏骂中国、抹黑祖国为荣。有(磚)家为谋私利,收取西方世界反华组织黑金,惡毒抹黑祖国。这类畜牲乃误国畜牲也。

好了,关于古人为什么总说书生误国呢和为什么说清朝误国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再话古人勤学史,真正的勤奋让人感动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