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南宋为什么抵抗这么久)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和中国为什么不敢打台湾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以及中国为什么不敢打台湾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南明朝廷当时为什么不去日本避祸或者台湾也好
  2. 为什么来去台湾的飞机不能直接飞跃台湾海峡
  3.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4. 被蒙古军打南宋流亡朝廷为啥逃亡涯山为什么不逃亡台湾

南明朝廷当时为什么不去日本避祸或者台湾也好

南明是指公元1644年到1662年之间,与满清顺治朝同时存在的明朝流亡政权。在这近二十年中,先后出现了五个由明朝藩王建立的小朝廷。按时间顺序分别是: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朝、鲁王朱以海的“监国”朝、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朝、朱聿鑰的绍武朝以及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朝。这五位南明君主最终或被俘就义,或因病而亡,没有一人去国避祸、改换正朔,更没有一人觍颜降敌、苟活残生。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天下无主。在河南开封的福王朱由崧仓皇逃到陪都南京。凤阳总督马士英见朱由崧昏庸荒唐,易于控制,于是推举朱由崧为监国。不久,朱由崧由监国即位称帝,建号弘光,任命马士英、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共掌机务。此时的明朝还拥有中国华东、华南、西南等大片国土,长江、淮河之间有刘良佐、刘泽清、黄德功、高杰四位总兵镇守,形势尚有可为。无奈马士英结党专权,以图把持朝政,将忠心报国的史可法排挤出朝廷,到江北督师。马士英此举激怒了镇守武汉要地的总兵左良玉。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率兵二十万,沿长江顺流而下,直逼南京。马士英惶急之下,调遣防守江北的军队抵御左良玉部,导致长江防线门户洞开。1645年四月,刚刚入关一年的清军攻陷了江北重镇扬州,大肆屠城,南明督师史可法寡不敌众,以身殉国。随后,满清豫亲王多铎率兵横渡无人把守的长江,兵不血刃占领南京。弘光帝朱由崧仓皇逃到芜湖刘良佐军中,被已经投降满清的刘良佐捕获,献于多铎。次年,朱由崧被押解回北京处死。

弘光朝覆亡的同时,明宗室鲁王朱以海逃亡到了浙江杭州,被明朝遗臣张煌言、张名振、黄斌卿等人推举为监国;流落福州的唐王朱聿键在海盗郑芝龙、郑鸿逵、郑彩兄弟的拥戴下称帝,建号隆武。鲁王、唐王不思大敌当前,明朝社稷危如累卵,应当同仇敌忾,反而兄弟阋于墙,互争正统,以至于兵戎相见。清军统帅趁机渔翁得利,先击破鲁王势力,攻取浙江大部。鲁王朱以海在张煌言、张名振的护卫下率残兵逃入海中,寄居舟山群岛,最终被清军消灭,朱以海也郁郁而终。其臣下朱之瑜流亡到日本,以教书授徒为业,将中国的程朱理学传入东瀛,对后世的日本文化影响颇深。清兵攻占浙江后,随即进兵福建。此时福州的隆武朝被郑芝龙兄弟把持,政令出于郑氏家门。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虽然心怀明室,尽忠报国,很受隆武帝器重,怎奈父亲郑芝龙以隆武帝为奇货可居,暗中投降了满清。公元1647年夏,清军从闽浙交界的仙霞关进入福建,兵锋直指福州。郑芝龙立即在前线倒戈,清军攻陷福州,隆武帝朱聿键及皇后张氏被俘,不屈绝食而亡。郑成功愤而与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独自领兵撤退到厦门,继续抗清,并于1662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岛,作为基地,一直坚持到1684年。

隆武帝朱聿键死后,其弟朱聿鑰逃亡到广东,被当地士绅苏观生、何吾驺、钱肃乐等人拥立为帝,在广州建号绍武。绍武朝又犯了与隆武朝同样的老毛病,和湖南、广西境内的永历朝为争夺正统地位,屡动刀兵。仅仅一个月之后,刚刚攻占江西的清军在降将李成栋的带领下杀奔广州。绍武朝君臣瞬间作鸟兽散,朱聿鑰被俘,惨遭杀害,绍武小朝廷覆灭。

清军攻占江西、广东以后,流亡湖南、广西边境的朱由榔永历朝也岌岌可危。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最后只能在云南一隅立足。暂时的偏安使永历君臣旧病复发,小朝廷内部党争纷起、尔虞我诈,全然不知大祸即将来临。公元1659年正月,明朝降将吴三桂击破永历朝李定国大军,攻占昆明。永历帝逃入缅甸境内,起初缅甸国王还能以礼相待,后来迫于清朝的军事压力,假借“咒水之盟”诱捕了永历帝朱由榔,执送清军。1662年正月,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于昆明篦子坡,南明诸政权就此全部覆灭。

至于南明政权为什么不去日本或台湾避祸,上述的史实已经完全可以说明。明朝向来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气节观念,君主是不屑于依附蛮夷之邦的。另外,南明诸帝基本上都是被满清军队俘虏杀害,根本没有机会出逃国外。并且当时的日本处于幕府时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可能接纳流亡的皇帝;而台湾此时还在荷兰殖民者手中,更是不能前往的虎狼之地。

(注:文中南明绍武帝的名字在字库中找不到,只能用同音形近字代替,望谅解。)

为什么来去台湾的飞机不能直接飞跃台湾海峡

民航客机不是按两点之间最近的直线飞行的,民航客机有专门的航路。而且因为两岸历史原因,台湾不愿意开放直飞航路,在台海中线设立了4个禁飞区,禁止两岸直飞客机飞越。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首先逃到台湾也没用,忽必烈连日本都打了几次要征服它,台湾当时也是属于元朝的。其次,台湾本身也不是很太平地方,基本上台湾被当地的人统治者,如果不是近代日本用重型军火,才彻底打败当地的土族人...

被蒙古军打南宋流亡朝廷为啥逃亡涯山为什么不逃亡台湾

台湾在历史上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有文字记载的台湾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即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一万余名的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台湾),当时东吴太守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

此后由于中原战乱,接近500多年的时间里,大陆都没有怎么跟海外联系,曾经在东汉、三国时代朝见的日本也断了联系,一直到隋唐时期,统一的中央帝国才开始跟海外诸国联系了起来。

到了宋元时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汉人来到澎湖,并且开始向台湾发展,到12世纪中叶时期,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渐频繁。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够很清晰的发现,台湾在很早的时期,已经被大陆发现了,只是,还没有广泛的开展探索。

既然南宋时期,已经有汉人到了澎湖定居,那么为什么南宋流亡朝廷不逃亡去台湾呢?其实,别说台湾,就是已经设州立县的海南,都不是流亡朝廷考虑的目标。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即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台湾对于宋人而言,太过偏僻了。虽然台湾在宋时已经被发现了,以当时的航海技术,是完全可以度过海峡,抵达台湾的。但是当时的台湾岛上,根本没有任何文明基础,完全还是原始部落状态。

没有城池可以依托,没有成熟的农业生产,没有手工业技术,二十几万人去了那里,能干啥?宋代虽然文明成就很高,生产技术成熟,但是要一群没有任何物资供给的人,贸贸然跑到原始状态的海岛上,是很难生存的。

并不是这群人到了岛上,就能立即开展种田,然后苟住闷头发展,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跟原始部落一样,从头开始,除了要面临台湾原住民的威胁,元朝的军队也不会放过他们,依然可以渡海而来,在没有城池依托,没有稳定的后勤补给的情况下,最终也得凉凉。

明末时,台湾的开发,是经过了长达50余年不断的迁徙汉民,与土著作战,跟荷兰殖民者对峙,才有了明郑政权苟延残喘的机会,在宋时,要达到郑成功流亡朝廷的水平,在大陆全面沦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长达20余年时间迁移汉民的。(颜思齐尽20多年一直往台湾迁移汉人。)

所以,对于流亡朝廷而言,失去大陆,逃到台湾,灭亡也不过几年光景。

其二,大陆人安土重迁的思想.海南从隋唐时期就开始设置行政机构管理,然而到了明朝时期,依然是一个流放罪官的地方,可见,这些脱离大陆的地区,人烟稀少,开放困难,是没有人愿意去的。

而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汉人农耕传家,安土重迁的思想所造成的。离开大陆,所面对的风险是相当高的,流亡朝廷即便能够带着20几万军队和老百姓到了台湾,必定会因为气候生存条件的恶劣,最终分崩离析。开荒这种事情,没有几代人经营,是根本不可能有成效的。流亡朝廷如果渡海而去,他们是无法实现对这些人的统治,同时也会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最终垮台的。

古代社会,开放一个新的区域,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帝国做后盾的,比如秦时经营百越之地,真正完全把南方开发出来,是到了隋朝才卓有成效的。这不是穿越小说,随随便便几千人带着大量现代物资装备能够在短期内在一个荒蛮的地方,初步实现自给自足的何况还有元朝这个强大的敌人。

从1620年五月花号离开英国抵达北美,到美国十三州独立组建合众国,也是经过了长达150年的发展的呀,并且这150年时间里,外部环境相对是和谐的,且有一个当时正一步步走向世界第一的国家带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