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相应,言为心声,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孩子语言沟通诀窍)

孩子总是喜欢自己玩自己的,家长要担心吗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关于心口相应,言为心声,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专家建议对孩子轻声细语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孩子的自尊心就一点儿也伤不得吗
  2. 教育孩子时是否需要惩罚
  3. 心口相应,言为心声,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
  4. 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要不要打,为什么

孩子的自尊心就一点儿也伤不得吗

孩子的自尊心需要保护,但也要有度。孩子还小,是正在发展中的一个个体,耐挫折能力比成年人差。有时候需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也不能一味的纵容。

1、适度保护自尊心很有必要。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都长短不齐。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些孩子悟性高,习惯好,对知识掌握的快。有些孩子领悟能力差,基础差。一次的考差也并不代表以后的成长。所以,对于考试成绩,不能说不准排名就没有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老师的教学效果,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根本没有必要公之于众。

2、耐挫折只是健康成长的一小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包括很多复杂的方面,自信、包容、孝顺、有爱心、大方······耐挫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家长也好,老师也罢,要寻求多种途径引导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比如坚持完成一件事。或者考试考差了,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制定目标,迎难而上争取进步,这些都比排出123,让学生难堪强很多。

3、教育孩子是家校共同的责任。不能因为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和老师都做老好人,孩子做错事了,都不批评,不指正,那样孩子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俗话说得好:“当面教子”有错误了及时的当面指出,并督促孩子改正,这才是合格的家长,合格的教育者。

总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像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作为学校、家庭、社会都需要各负其责,让孩子健康成长。

我是@爱善余温,你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让我与你一起进步、成长。

教育孩子时是否需要惩罚

作为家长,我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巧懂事的。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行事,孩子乖巧的时候可能像天使,但要捣蛋或者调皮起来,又是一个妥妥的熊孩子,分分逼疯你。

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的反应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暴躁型家长:这类家长眼里揉不下一粒沙子,孩子有错误就立刻纠正,并且严厉的惩罚甚至体罚,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误,并且永不再犯,一言不合就动武,口头禅‘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娇纵型家长:对孩子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孩子长大了就好了。总是把‘他还是个孩子’挂在嘴边。

引导型家长:适时干预和引导,跟孩子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把孩子当做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去认知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那么,当孩子做了很糟糕的事情,要不要惩罚?

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塞玛尔女士在《魔法岁月》一书指出:“惩罚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纠正行为,但“不应该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或反击。”

其实犯错这件事情无非就是触犯了大人世界的规则,孩子完全不懂这个规则所以不知道是哪错,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去引导他们去认识,因此我个人认为对犯错误的孩子不能放任不管,而要在尊重与爱的前提下给予适度的惩罚教育。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妨试试按照《大卫,不可以》中的方法步骤进行处理:

步骤一:相互冷静间隔期

罚坐/站,孩子可能会哭,这时不用和他说话,给自己一段时间冷静的进行思考一下,让怒火消下去,可以先给孩子传达一个信号“哭好了喊爸爸/妈妈”。

步骤二:外人不得干涉

在有老人的家庭中,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重要事情说三遍),家中谁罚坐的谁才有权让孩子站起来,其他成员不能干涉,比如是爸爸让孩子坐在那接受惩罚,全家只有爸爸能让孩子重新站起来不再受罚。

原因很简单,一旦其他人“解救”了,就意味着这个惩罚无效果或者大打折扣,教育者权威也就很难再建立起来了。

步骤三:去沟通,说明白事情

当孩子哭好了以后你去主动和孩子说刚才那种行为的危险性和为什么爸妈会生气,尽量用同理心去引导,特别注意:一切的沟通需要爸妈蹲下,和孩子有个平等的视线去交流。

步骤四:事情虽然做得不对,但我很爱你

和孩子说他以后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前和爸妈沟通,先表达出来,最后抱抱他,一定要紧紧抱住他,告诉他你很爱他,然后和孩子一起去吃点什么或者玩点什么。

切记惩罚的目的不是发泄我们心中的怒气,或者让孩子怕你,而是要让孩子真正的认识到问题,引导他/她更健康的成长。

心口相应,言为心声,怎样培养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

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吧。

首先我并不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虽然孩子爸爸现在挺能说,但是爷爷奶奶说他小时候并没有觉得口才好,很能说。我家娃一岁时只能简单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后来就很迅速的不到一岁半就各种单字开始往外蹦,一岁半就可以一个词一个词的说,不到两岁就可以跟大人对话,从一岁半开始,只要他能回答的话,从来没有回答错过,就是他从一岁半开始就能基本理解大人的意思,虽然是说不全。

可能大家会说,好多孩子都这样,我以前也是觉得很正常。后来上幼儿园,我当时很怕她适应不好,没想到第一天去接的时候,幼儿园老师说他表现特别好,特别容易沟通,只要耐心的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跟他说,他就能听懂照做还可以接上话。这个其实我不是很惊讶,因为之前我已经跟老师说过,我家娃沟通能力不错。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很惊讶,幼儿园第一年秋游,我和孩子爸爸带着孩子去的时候,至少三个家长告诉我,这是XXX吧,我家孩子回家说XXX是我最好的朋友。加上我之前知道的,我家娃已经是六个孩子最好的朋友了。后来看一篇报道,说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在幼儿园比较吃香,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里,因为小朋友都喜欢跟比他大的小朋友玩,能说会道可能在小朋友眼里看起来就是“大”吧。

可能是遗传了点爸爸的基因吧,但是我觉得从他出生到产假结束,我又请了两个月假,总共八个月,我每天陪在他身边,经常给他唱歌,对着他说话,各种唠叨各种聊天不管他是否能听得懂也是起了一些作用的。我会用手机给他放歌,然后自己学了之后再给他唱,白天没事就逗他玩,跟他说话,因为我也喜欢小孩子,在他百天之后可以玩了,我还经常会做一些夸张的表情啊或者讲故事用夸张的语气。用专家说的话,就是妈妈的语调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敏感的,也是接受程度最高的。

等到他两岁了可以跟我们正常对话了,我就会有意无意的让他解释某件事情,或者我给他解释某件事情,用他能理解的语言,说得多当然词汇量就大了很多。

很多家长可能跟客人见面的时候,会让孩子叫‘叔叔、阿姨’什么的,我发现,我家娃在一岁半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开始能一次性说三个字的时候,特别喜欢说话,见人的时候不用提醒,自己就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叫,还打招呼说你好,但是到2岁半的时候就开始直到陌生、距离和害羞,见人不会主动打招呼了,你让他说什么他也不说了,但我不会强求,也不会跟客人说这孩子害羞,只是跟孩子说一声该打招呼了,孩子是不是要说话是孩子的事情,我也不强求,这样下来,基本到3岁,这个毛病就改了,见到人我会告诉他:这是XX叔叔,这是XX阿姨,他就说叔叔好阿姨好。

而且,我也经常会跟孩子聊天,虽然他现在才3岁半,我会跟他聊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然后还有我的看法,比如有时候我生气训他,等到事情平息了,我会告诉他我生气的原因,然后告诉他他应该有的应对方法;或者讨论他生气哭闹的原因,然后再分析是否应该哭闹;或者聊对某个人的看法;或者聊遇到陌生人或者遇到新朋友应该怎么办等等。

像我家娃的其中一个爱好,特别喜欢看危险提示牌,遇到一个就要问我这个什么危险提示,刚开始我还很新鲜,觉得给孩子讲知识呢,后来真是烦不胜烦,他什么都要问,只要自己看到,比如“禁止游泳”、“禁止扒门”(电梯里的)“禁止吸烟”“火警不要乘电梯”“禁止宠物入内”等等,问完了如果他不理解还要问为什么,真是要抓狂了,但是不能打击孩子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不是?我耐着性子一个一个讲,甚至有的还要问三四遍,见一次问一次,但是后来我发现不用讲了,他基本都认识,甚至可以举一反三了。所以,不要以为孩子小,觉得他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然,他懂的远比你想象的多。

我认为,很多事情需要一个过程,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慢速的世界,你不要要求孩子必须达到你的速度,现在的小孩,童年已经负担很重,幼儿期间,就不要追的那么紧,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孩子会给你个奇迹的。再说了,好好的教是指要融入生活的教,而不是教条的教。要用他能听懂的话来聊天,说一些他能明白的事情。

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要不要打,为什么

对于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我建议家长先不要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问题: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二、了解孩子老做错事背后的真实原因。三、根据年龄特点和具体事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讲一个真实案例:

隔壁老王是某单位的部门领导,精明能干、待人谦和,唯独对自家的14岁的儿子毛毛头疼不已。

每次见到儿子,都跟炸了毛的狮子一样,简直判若两人。

在毛毛小的时候,只要做错事,老王就训斥;在孩子越长越大时,老王的吼叫不管用了,就开始上手。因为他信奉“棍棒教育”。

结果呢,在孩子12岁时,父子俩就经常上演“拳击大赛”,大都是一方失败,另一方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效,却会给孩子留下长久的阴影。

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调皮捣蛋。

还记得,我们对刚生下来的宝宝的印象吗?可爱、好玩,肉肉的额,想摸又不敢摸。就算他从早到晚扯着嗓子哇哇直哭,我们也不会说孩子调皮,只会说孩子是不是不舒服了,得找个医生问问。

现在呢,孩子做错事情了,我们每次以我们的标准来认定他老是不改,就想动手。有没有考虑到孩子为什么不改,是不是心里不舒服,是不是得请教专业人士。

很多人在孩子3岁之前甚至6岁以前做错事的时候,都认为孩子小,不用理他,大了就好。熊孩子就是这样被熊家长养成的。孩子小,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几十天的宝宝吃奶粉时,被热的奶粉烫过一次,下次在喝时,就会用嘴巴不停的试。反复几次,直到喝到嘴巴里的奶粉不烫时,才会咕噜咕噜快速吃奶粉。

下面我简述下2-3岁孩子的特点:

思维特点:想象和现实易混淆;把身边的万物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只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

行为特点:不会拿勺子、拿茶杯,但是不愿意接受帮助;喜欢玩玩具,但是不会收拾;不会物品归位等。

二、了解孩子老做错事背后的真实原因

晚上吃饭时,4岁的苗苗将妈妈盛给自己的鱼汤,全部倒给了君子兰。

妈妈一看,辛苦熬了一下午的汤白费了,养了几年的君子兰死了,瞬间火冒三丈,将苗苗痛打了一顿。然后打电话,将苗苗奶奶叫回来了,这么调皮的孩子实在是让人生气,计划送到奶奶家住一段。

这是苗苗一周内浇死的第四盆花了。

在奶奶的安抚下,苗苗哭着说出了背后的原因:“她浇的都是妈妈最喜欢的花草。听妈妈说鱼汤有营养,她想让它们增加点营养,让它们长的快一点,妈妈也会更开心。”

其实孩子在被打第四次后,也没弄明白“妈妈为什么打她”。

听了孩子的话,苗苗妈瞬间抱着孩子,非常自责的哭了起来。

通过这个小事例,大家还觉得孩子只是调皮吗?真的只是屡教不改吗?错在哪呢?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美】珍妮·艾里姆

万幸的是,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和孩子道了歉。随后在教育孩子当中,妈妈肯定不会依个人想法认定孩子不听话,随意打骂。这是一个觉醒了的妈妈。

三、根据年龄特点和具体事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对于反复犯错、不知悔改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去学习他的年龄特色,然后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最后才是采取措施。

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反复扔玩具,在你批评后,绝对是死不悔改。因为他正在度过手臂敏感期,以及通过重复扔东西判定自己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成人不仅不能阻止,还陪着孩子一起安全的扔、有趣味的扔。直至这个敏感期过去,他对这类游戏厌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不可避免,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他明黑白、知对错。我一般会这样做:

1.在他第一次犯错时,我会找他聊天,告诉他那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做个提醒。比如:人没有到齐,自己去抓饭。

2.关于危险的事情,我会批评他。比如:在火炉子旁走来走去。

3.同一件事情,反复出错,我会冷处理,让他站墙边思考。比如:多次玩水,弄湿衣服。

4.如果出去玩时,多次没有把骑出去的车子骑回来,我会停止他骑车,或者取消他的部分权利,让他付出代价。

5.最后才是动手打,也仅限于打屁股。

管孩子,就是教育孩子,让孩子在鼓励和批评的相互作用中,健康成长。

盯着孩子身上的“亮点”,常使用鼓励教育,会让孩子越来越听话,也越来越自信。

使用的多了,会让孩子活在“我最棒”的幻想里,不能连接现实,遇到挫折就过分自责,太脆弱而经不起风雨,没有韧性。

批评教育:在一次考试中,小明考的不好,被妈妈像唐僧念经似的批评了一个周末。下一次,他就会想,我要好好学习,一定不能让妈妈再批评我而错失了出去和小伙伴玩的机会。

他学习的动力因为反复批评而变了。这改变了我们批评他的目的。

因此,批评、惩罚不可多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当孩子一直朝着反方向去走,成人后,他就习惯了迎合,忘了本心。这不是教育的目的。聪明的家长,对孩子往往是鼓励多于批评。

综上所述:孩子做错了事情,打是最快速的解决办法,却治标不治本。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愿我们都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做智慧父母,科学育儿。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心理学 言为心声 ,父母的嘴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1/6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