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王小波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有什么缺点和不足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为什么不建议读王小波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2. 为什么我觉得王朔、王小波水平一般,是否有吹捧的嫌疑你是怎么评价的
  3. 王小波的作品好在哪里
  4. 谁能说说你心中的王小波

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在说小波的缺点之前,我先介绍一些小波比较为人熟知的一些作品,免得读者看完一头雾水,觉得不知所云。(文章稍长,请别见怪笔者废话太多。)

王小波给我的印象非常奇特,读他的小说,时常会让笔者忘记自己身处的世界,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同样的感觉,我在白先勇的《台北人》、川端康成的《雪国》以及伟大的著作《红楼梦》里也有过。可能我前面这句话会让有些读者产生这样的误会,认为我在拿王小波的作品和其他那些书做比较,在此我只说的是自己的感受,我并不赞同将不同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这种事情给我的感觉和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放在一起,然后评论谁的鼻子更大、谁的眼睛更小一样,这种比较本身没多大意义。我觉得王小波最大的独特在于他既幽默风趣,而又充满智慧和哲理。

第一次读完《黄金时代》时心里有些糊涂,云山雾绕的,因为小说的叙述方式很是奇特,场景一直在变化,一会儿两人逃进了山里,一会儿又在人保组写交待材料,一会儿又在北京重逢,故事本身都没能了解透彻,更别说小说背后的东西。当时有个文学口味不俗的姑娘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她说:“你觉得王二和陈清扬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说实话,第一次读《黄金时代》时丝毫没有觉得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和爱情有什么关系。当时我对于爱情的认识可能受到年龄的限制,认为像爱情这种事如果和性爱联系到一起便会变得肮脏起来,所以那时候我更喜欢《伊豆的舞女》当中的那种虚无缥缈的灵魂感觉,这也曾让我怀疑这篇小说的伟大。

后来重读《黄金时代》,那次给我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小说开篇就写到陈清扬下山来找“我”(即男主人公王二)谈论她是不是破鞋的事情,我在书上默默地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惊人之处,就在于此。文章第二部分写到王二请陈清扬吃鱼(但并没有鱼),两人“倾心之谈”时提到“伟大友谊”,后来王二和当地一个叫三闷儿的打架,被三闷儿的娘拦腰一板凳,陈清扬是当时他们插队的那个地方的医生,她见到王二时第一句话便说:“你别怕,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读到这儿时我不再怀疑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虽然这爱情的开端有些荒诞。当然这篇小说最主要的不是爱情,而是关于人性的思考,在那个被称作是“黑色幽默”的年代里,连爱情都变得有些扭曲,但无论怎样的环境下,爱情都是神圣的,所以爱情才是神圣的。

《黄金时代》中王二和陈清扬两人与时代格格不入,甚至说在那种荒诞的年代每个人都被时代改变得面目全非,王小波通过“性爱”作为立足点,来反抗那个时代对于人性的摧残。比如说最开始大家都说陈清扬是破鞋,人们并没有立足于真实,而是凭借着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诋毁一个人。因为他们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而到后来陈清扬和王二之间真正有了关系之后,反倒没人说了。王小波的伟大在于他以超前的姿态、超前的思想讲述和批判了那个毁灭人性的年代。

一个人要反抗时代总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孤独的。在章风山上陈清扬骑在王二身上一上一下,“极目四野,都是灰蒙蒙的水雾。忽然间觉得非常寂寞,非常孤独。”还有后来的“天边起了一片云,惨白惨白,翻着无数死鱼肚皮,瞪起无数死鱼眼睛。山上有一股风,无声无息地吹下去。天地间充满了悲惨的气氛。陈清扬流了很多眼泪。”这些都显示出人在与社会斗争时那种强烈的孤独感。但他们是自由的,虽然被批斗,被关起来写交待材料,但在王陈二人之间却有着那个时代别人所不具有的自由。对他们自己来说,那都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人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外在的环境达到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而当看到丑陋的现实时只能走上去接受摧残,但心里终究还是快乐的!我想这也是《黄金时代》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追求自由可能会受到阻碍,但那些追求自由的时光将会是你人生中真正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篇幅不长,但极精简,王小波从二十几岁开始写这篇小说,一直到修改四十几岁。可见作者用功之深。

相比于《黄金时代》来说,《我的阴阳两界》故事更加流畅,读过一遍大概就能理清故事情节,但这并不会妨碍我将这篇小说继续读下去。一般小说第一遍阅读能带给你惊喜,但是经不起多读,而伟大的作品就不会出现这种弊病,因为你不是想单纯地读完它,而是在享受阅读的过程。李银河在《我们曾经拥有》中这样写道:“小波的文章中有一种传统写作中十分罕见的自由度,看了没有紧张感,反而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小波的文章确实能给人这样一种感觉,让你在他所创造的那个世界里自由的飞翔。李银河说他非常不喜欢托尔斯泰,他觉得古典现实主义太乏味,他喜欢一切有趣的、飞扬的东西。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是自由思想者。

在笔者心中,王小波是多变的,有时他是一个俗痞有趣的男孩,有时又是一个睿智深刻的智者。他纯真、率直、干净,而人想要接触到智慧时,这些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想法有点类似于禅宗当中那种追求人的本性的哲学思维一样。《坛经》中说弘忍给慧能讲解《金刚经》,说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弘忍知道慧能悟了本性,就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人生来就有智慧,本自足,不生灭,无动摇,这种智慧能生万法。而人本心中的智慧往往受到现实社会的蒙蔽,不能自见本心。李银河在悼念王小波的文章中就这样写到:“他特别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真即是美”的文学理论,并且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认为真实的不可能是美的,只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和想像力的世界才可能是美的。”现实社会中人们不可能都按照自己的本心去生活,小波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世界,那里的主人公追求自由,将性爱看成是和吃饭、喝水、开花、下雨一样本真美好的东西,他小说中的自由度在现实世界中则很难去实现,所以他认为“只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和想像力的世界才可能是美的”。然而不论是《黄金时代》中的王二和陈清扬,还是《我的阴阳两界》中的小孙和王二,都是别人眼中的“异类”,但说到底,他们才是真正找到了本心的人。

王小波总和三个称号联系在一起——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他的浪漫毋庸置疑,从那一封封都以“你好啊,李银河”开始的书信里足可以看出来他是个浪漫的人。但行吟诗人这个称号我在最开始读他的作品时并不怎么认同,他的文字是具有魔力,但给我的感觉还不到诗性。直到后来,我读到一篇小说叫《绿毛水怪》,这是他早期的作品,比起后来的作品,这篇小说的确显得有些稚嫩,但我觉得这篇小说是他的作品中富有个人真实情感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男主人公陈辉和女主人公妖妖谈诗的情节,那天白天下了雨,晚上起了夜雾,两人走在昏暗的路灯下,妖妖问陈辉怎么形容这夜雾,陈辉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妖妖又问怎么形容路灯,陈辉说:“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读到这几句对白时,我毫不怀疑“行吟诗人”这个称号,王小波虽然极少写诗,但是他有做为一个诗人的天赋和才能。诗人总是能感受到别人所不能察觉到的生活中的美,而诗写给不懂它的人就是一件悲惨的事。人要成为诗人,我觉得一颗美的心灵是不可缺少的,而要读懂诗,就要有一颗能接受美的心。《绿毛水怪》最后妖妖长时间等不到陈辉跳海而死时,我禁不住心里的悲伤,眼眶有点发热。当时我想起这样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热爱妇女,所以我喜欢《革命时期的爱情》,这部以性爱为基础的书从来不会让我觉得龌龊,他是纯洁的,性爱本身就是爱情的一部分,所以他和爱情一样神圣。对于性,弗洛伊德说它是一切美的本源。但你怎样去欣赏美,这倒是一门大学问。造物者只负责创造美,而至于怎么去欣赏他,那是你个人的事。造物者给每个人一双不同的眼睛,但我想所有的眼睛里都包含着欣赏美的原始成分。当然,你有没有弄丢自己的“原始成分”,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喜欢有趣的事情,读到《红拂夜奔》时我欣喜若狂,这本书带给我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忍不住熬夜读完,为了不影响同宿舍其他人,我会一个人坐在楼顶放肆地大笑。《红拂夜奔》中也写了一种可怕的东西,叫做体制,当一个知识分子从体制之外变成体制之内的人时,他的灵感就渐渐消失了,他不会再像从前那样睿智,他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垂垂老矣的人,体制让我害怕。小说中虬髯公暗恋红拂但不敢说出口,虽然他后来做了国王,但他却不像是国王。得到的不一定是想要的,人如果不能得到想要的,就算是做了国王也是无趣的。小波在带给你快乐的同时还会让你思考,《红拂夜奔》不单单是有趣,它还富有哲理,小波善于用有趣的事来讽刺这个世界上的各种荒唐。

相比于小说来说,有人说更喜欢王小波的杂文。在说王小波的杂文之前,我忽然想起以前遇到过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喜欢说这样一句话——我读了那么多的书,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每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是要强忍着以免笑出声来(因为她脾气暴躁)。我想用以下两个理由来反驳他:首先你这一生才开始不久,你怎么就知道过不好这一生(他是个年轻人),再说怎样才算过好这一生?其次可能你读了很多书,但一本也没有读懂。如果有人想要在书中找到一种来指导他怎样过好一生的方法的时候,我建议你一定不要读王小波,因为他不会告诉你怎样活好这一生,反而可能会把你气个半死。他会给你说:“罗素以为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把什么都规定了就无幸福可言。”

现在有一种很有趣的社会现象,有些书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些书往往都还是一些比较畅销的书。我不能评价那种生活方式的好坏,就像我没有权利去评价他人的生活一样。可是有些人看了以后,辞了工作,放弃了学业,刻意地去追求书中的生活,有些几乎是用摧残身体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幸福。当人们沦落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幸福时,这已经不单单是个人的问题了。笔者建议各位,不要只按名声好坏去读书,那样你可能会沦到连好坏都不分!还有一个问题是按照那些书中提供的方式生活,他们真的幸福了吗?可能刚开始会有一点效果,但那一点点幸福过后,带来的是比以前更多的痛苦。源远流长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突如其来的幸福往往像一场大病,带有很严重的后遗症。我写以上这件事可能会遭到反对,但写作自古以来就带点危险性,往远了说,金圣叹被砍了脑袋,往近了说,老舍跳了太平湖,马建成了关键词,现在虽然没以前那么可怕,但心里还是有点战战兢兢。

王小波的杂文涉及面广,言辞犀利。他的杂文集颠覆了我的很多认识,比方他在杂文中对于孟子的说法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认识,在他那里孟子是一个凶巴巴的老头,他的基本方法是推己及人,要是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种说法让我重新认识孟子,这还是那个“善养浩然正气”的孟子吗?虽然王小波说得不一定都对,但细细想来,还是有些道理的,可能我们一样,都是喜欢自由的人,不太喜欢生活被人设置。

他总能发现社会当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事物,接着反思这种不合理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他有一篇杂文叫《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在这篇文章中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认为中国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不提倡用脑子想,提倡用肩膀扛。

如今的中国人已经不同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期了,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不再是消极忍耐,不再提倡用肩膀扛,提倡用脑子、用科技,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从他的杂文中也能看出来中国人正在渐渐消失的一些东西,他的《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当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八十年代初的北京小姐,就是洛克菲勒冒犯到她,也是照骂不误:“别以为有几个臭钱就能在我这儿起腻,惹急了我他妈的拿大嘴巴子贴你!”断断不会见了港客就骨髓发酥非要嫁他不可——除非是领导上交待了任务,要把他争取过来。粗鲁虽然不好,民族自尊心却是好的”。看来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在一点点消失,人们对于金钱和虚荣的追求几乎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

他还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杂文《卡拉OK与驴鸣镇》,文中提驴鸣镇这个名字的由来(详见《堂吉诃德》),他用驴鸣讽刺他住的楼里那些晚上唱卡拉OK的人。虽然只是一篇简单的小文章,读完可能让你能笑一下,但是生活中这样的人的确是屡见不鲜。如果看了这篇文章,以后再大喊大叫的时候可能就要注意一些了,不然邻居不是想要来找你拼命,就是会把你写成驴鸣。

一个人所写出来的文章不可能都是好的、有用的。王小波还有些关于电影、电视剧的评论性文章我不怎么喜欢。毕竟我不是做电影的,也不是搞电视剧的,这些文章可能电影导演会比我更感兴趣。我前面说过,王小波的杂文不会教给你怎样去生活,但他会带给你思考,给你一种全新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他的杂文中能学到这点,也就足够了。

上面介绍了一些笔者所了解到的王小波的作品。至于这些作品的缺点,就文字来说,小波的作品文字功夫上有些不足,汉语是一门非常精深的学问,而且文字这个东西,天赋幼功是非常重要的。小波的小说读起来趣味十足,但文字总觉得差些力道,我觉得完全可以用更有质感的汉语将他的思想体现出来。

说到趣味,也就暴露了小波的另一个缺点,太注重趣味,反倒削减了文章中其他部分的力量。

小波文章中的思想不深,跟大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还有就是感觉小波的作品不是一气呵成,总是断断续续,结构上可以更好。

为什么我觉得王朔、王小波水平一般,是否有吹捧的嫌疑你是怎么评价的

才不是一般,更不是实在一般呢!

二王不仅天才,而且努力,他们的成名,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他们的作品,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硕果。

王小波的成就主要在学术、小说、杂文方面,王朔的成就主要在小说、剧本方面。

但王小波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王小波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不然,还不知道要干出些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王朔则不仅和他的一帮人把中国过去没有过的情景剧搞得轰轰烈烈,还开创了小说的一种崭新写法。

二王的不普通之处在于创造性,文学最稀缺的就是创造性。

对于过去的文学,他们是崭新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相对自由让他们的才华得以比较充分的发挥。

他们也确实是才华横溢超凡脱俗成就卓著的。

怎么会一般甚至实在一般呢?

王小波的作品好在哪里

王小波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在黑色幽默中表现人性的复杂与丰富性,揭示荒诞不经的人生。读他的作品时代三部曲《黑铁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确有一种冷冷的穿透感,给人以余震之后的持续震撼。

阅读王小波的作品最大的享受是语言的生动和趣味。那些小说语言与人物塑造近乎“无厘头”,但是又能真切的感受到。他的语言不善雕琢,不虚伪粉饰,却处处闪烁着艺术创作的光辉。

王小波是真正会写小说的优秀作家,尽管他的作品故事不像传统小说那样循规蹈矩,恪守成规,但他的作品总是在漫不经心,轻描淡写,不经意之间击中人心,刺人远望,令人手不释卷,反复阅读,读后又回味无穷,引发许多共鸣与思考。

王小波的确是一个独立特行,不按套路出牌的个性化作家,但也正是他的这种个性,才成就了他有别与平庸作家的闪光的含金量,他的作品无疑是一道无人能及,难以模仿,一道属于王小波专利性质的风景线。

谁能说说你心中的王小波

我认为他是一个长得不帅但有内涵的撩妹高手。

王小波身高180以上,身高优秀。但从长相看,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中,他确实不算帅。但这一点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撩妹高手。

他与他的夫人:爱你就像爱生命。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1980年1月21日,由于当时有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正在读大二的王小波秘密与李银河结婚,没有结婚照,也没有婚礼。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国内第一独立的王小波李银河的书信版本。书名就来自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一封未面世的书信,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爱一个人如爱生命,这不能不说是对爱人最极致的爱恋。

他的作品:通过普通人琐碎的故事,通过爱情与性爱的思考,折射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理解。简单的摘抄几句:

1.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2.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越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嬉皮。

3.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4.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5.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6.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7.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8.深思熟虑的结果往往就是说不清楚。

9.一个人想像自己不懂得的事很容易浪漫。

10.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11.咱们应当在一起,否则就太伤天害理啦。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王小波 影响了我的作家们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0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