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已经完全控制南京了,为何还要迁都到条件艰苦的北京

明成祖朱棣迁都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朱棣已经完全控制南京了,为何还要迁都到条件艰苦的北京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朱棣已经完全控制南京了,为何还要迁都到条件艰苦的北京的知识,包括朱棣为什么不建议去金陵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朱棣明明是“谋权篡位”者,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却很少骂他
  2. 朱棣已经完全控制南京了,为何还要迁都到条件艰苦的北京
  3. 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4. 如果蓝玉不死,朱棣还能打进南京城吗

朱棣明明是“谋权篡位”者,为什么后世的中国人却很少骂他

朱棣篡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排行老四,朱元璋把他当武将培养,所以说朱棣压根就没机会以合法手段继位。

可是在朱元璋去世以后,朱棣的侄子朱允炆一上台,这叔侄俩就闹掰了。按道理说,南宋朱熹问世以后,讲究君君臣臣,也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朱允炆要朱棣来南京,朱棣不应该不来。

结果朱棣偏偏起兵造反了。4年战争以后,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朱棣居然还打赢了。以一藩之力,击败了朱允炆全国大军,可见朱允炆有多废了。但是篡位就是篡位,为啥还没什么人说朱棣的坏话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明朝后世的皇帝,都是朱棣的子孙。

你会说自己老祖宗的坏话吗?我看不会吧!那么你会让别人说你老祖宗的坏话吗?我看也不会吧!这不就得了!

我们普通人都这样了,皇帝就更别提了。明朝十六帝当中,有13个就是朱棣的子孙后代,你让他们怎么去说朱棣的坏话呢?

他们自己不说也就算了,也不允许别人说。明朝那些当官的,哪个不是跟着皇帝后面混饭吃?你觉得他们会良心发现,说两句朱棣的不是吗?显然也不会。

由于朱棣是自己打下的江山,而且将都城迁徙到了北京,所以完全有改朝换代的可能。所以他的后世子孙索性将他的谥号从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就是为了告诉后人,朱棣的正统性不容置疑。

第二,朱棣的确要比朱允炆干得好。

朱棣治国水平如何呢?这事儿还真不好说。按道理来说,朱元璋让朱棣从小就上战场带兵,所以他的主场应该在战场上,而不是治国。

事实也是如此,朱棣做了皇帝以后,除了铲除异己以外,就是北伐漠北,真正在治国上似乎没什么太突出的贡献。

不过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人,那就是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这个人虽然只在位8个多月,可是他却做了20多年的监国太子。

也就是说,朱棣在位期间,自己管着军事,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监国太子朱高炽来管辖。朱高炽是个治国型人才,所以他创造了所谓的永乐盛世。

用人也是皇帝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朱棣自己不会治国,可是他会用儿子来治国,这本来也是水平,自然就比朱允炆干得好了。

第三,朱棣有战功。

这是朱棣最值得吹嘘的事情。朱棣在治国方面的缺陷,在战场上基本上都给找回来了。朱棣曾经五次北伐,打得北元生活不能自理,自此走向分化。

尤其是永乐八年,朱棣带着50万大军北伐,在斡难河畔痛击本雅失里大军。随后又挥师兴安岭阿鲁台大军,将其击溃。最终迫使阿鲁台投降。

瓦剌壮大以后,朱棣再次宣布亲征,虽说以50万大军和人家3万大军打了个平手,不过以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最终还是迫使瓦剌臣服于明朝。

除了北伐,朱棣还主导过南征之战。他让朱能、沐晟带着大军进入安南,将安南纳入了明朝的版图,将这里改成了交趾。

在西域方面,朱棣也没有放松。他让自己的义子脱脱前往哈密,在这里设立了哈密卫。使得明朝掌握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有这么多战功加身,朱棣一时间也成了开疆拓土的君主。只要他有值得夸赞的地方,那么他的名声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第四,清承明制,要稳定就不会黑朱棣。

按道理说,改朝换代以后,清朝对明朝的君主应该各种黑才对,可是清朝初年为了稳定,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准确来说,明朝是李自成灭了的。虽然清朝跟明朝斗了很多年,但是始终没能真正做到灭掉明朝。

所以说当李自成灭了明朝以后,多尔衮立刻就有了新的入关借口。他表示自己带着八旗兵入关,那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

说到底,当年努尔哈赤都是明朝的官员,曾经担任过明朝的建州卫指挥使。所以说多尔衮给明朝崇祯皇帝报仇雪恨,似乎也说得通。

那么这个时候的清朝,为了能够顺利接管这个王朝,自然要好好拍一拍明朝皇帝的马屁。尤其是为了扭转读书人们的观念,就更不能把明朝皇帝踩在脚底下了。毕竟忠君思想在很多明朝文臣心里很重要。

比如说康熙皇帝,就曾经多次拜谒过明孝陵。甚至手书治隆唐宋,以彰显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朱棣作为定都北京的第一位明朝皇帝,自然也会受到清朝人的照顾,不被踩在脚底下就算是褒奖他了。

第五,朱棣把那些骂他的人,都给斩草除根了。

做人不狠,地位不稳。朱棣在夺取天下的时候,那手段是相当雷厉风行的。他灭了朱允炆以后,其实还是有不少人支持朱允炆的。

比如说朱棣让方孝孺给自己写登基诏书,方孝孺是明朝大儒,门生故吏很多。只要方孝孺投降朱棣,那朱棣就能招揽不少读书人。

结果方孝孺对朱棣破口大骂。朱棣表示: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方孝孺也很坚挺,表示:别说九族了,哪怕灭我十族,我也要骂你是个乱臣贼子。

朱棣微笑地点点头,满足了方孝孺的愿望,果然灭了他们十族,一共873人,一共杀了3天才搞定。等于说跟方孝孺有关的人,敢说朱棣坏话的都被朱棣给杀光了,一个不留。

像这种情况在朱棣夺位时很常见,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铁铉被杀以后,他的大儿子充军,二儿子被打成奴隶,虐待致死。铁铉的老婆和女儿都被送到官营妓院。

朱允炆的近臣黄子澄,被朱棣灭了九族,老婆女儿也送去了官营妓院,家里没什么可以骂朱棣了。齐泰九族也被朱棣给灭了。

通过这种手段,把所有反对自己的人包括相关的人,全部都给灭掉了,你觉得还有谁会没事儿找事儿做去骂朱棣呢?本来跟自己就没多大关系,何必引火上身呢?

总结:封建皇帝的私德能好到哪儿去呢?

其实从现代角度来看,封建时代的皇帝,没有一个好东西。但是我们不能用现代角度来评判封建时代的皇帝。

朱棣的私德的确有问题,但是朱棣做皇帝期间,文治武功又的确搞得不错。正如当初的唐太宗李世民,他杀兄逼父上位,私德也不咋样。可是他却创造了万国来朝的贞观之治,你能说李世民不是个好皇帝吗?

参考资料:《明史》

朱棣已经完全控制南京了,为何还要迁都到条件艰苦的北京

我是果壳侃宇宙,我来作答。

一、朱棣刚刚靖难成功,南京的官员们大多新附,朱棣对他们信任不够,而且南京是朝中大部分官员的根基之地,关系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利于朱棣对朝廷官员们的掌控。而北京是朱棣靖难起兵之地,当地官员,百姓对朱棣忠诚度高,而且迁都过去,朝中官员便从地头蛇,变成了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了,利于朱棣对朝局掌控。

二、明朝初期,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北元。朱棣几次北伐漠北,耗费了大量钱财,所以出于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考虑,将首都放在北京,有利于对北元势力的防范。可以方便对北元进行军事打击的人员调配,军事指挥等。

三、南京地区是江南最重要的地区,世家大族积聚,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而北京相对来说,世家大族少,对朝政影响力小。

四、南京自古就是金粉之地,俗话说得好,温柔乡是英雄冢,朱棣不想自己的子孙都迷醉在金陵的繁华中。所以纵观有明一朝,奇葩皇帝再多,也没有什么荒淫无度,纸醉金迷的皇帝。

五、明朝初期是利用勋贵、宦官平衡朝政,江南自古就是文化圣地,士林风气盛,出于平衡的考虑,将都城定在南京,必然会极大的受明朝士人的影响制约,而北京文人势力小,利于朱棣的平衡手段施展。

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答案很简单,无论建文帝削不削藩,以什么形式削藩,最终朱棣都会造反。

下面谈谈理由。

第一,朱元璋的五个嫡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

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第一次分封诸子,一共封了十个亲王。其中,大儿子朱标是皇太子,二儿子朱樉封为秦王,三儿子朱棡封为晋王,四儿子朱棣封为燕王,五儿子朱橚封为吴王。

这五个儿子是嫡子,最被朱元璋看重。但这五个儿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比一个不听话。

被封为秦王的二儿子朱樉在西安就很不老实,朱元璋把他召回到京城,因为皇太子朱标极力为他说情,朱元璋才放他回西安。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死去,朱元璋在诏书中批评他不注重修养品德,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因此丧命。一句话,这位秦王是作死的。

老三朱被封为晋王,智识出众,性情骄狂,不守法纪。他的封地在太原,曾经有人向朱元璋说三皇子图谋不轨,朱元璋大怒,皇太子朱标极力为三弟说情。洪武三十一年,朱死去。

老四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在北平,据《野记》记载,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朱棣就在姚广孝的帮助下,秘密准备。姚广孝在专门设计的地下室里打制兵器,为了掩盖声音,附近又养了大量的鹅鸭。据说,皇太子朱标有一次住在燕王府中,听到过地道中传出来的锻造的声音,甚至被吓出病来。

老五朱橚原本被封为吴王,后来改封为周王,籓地改为开封。朱橚对这个封地不满意,今天去凤阳,明天去南京,气得朱元璋想把他送到云南去,有一次甚至下令处死他。皇太子朱标日夜哭号,请求自己代替弟弟领罪。

到朱元璋死的时候,朱棣的三个哥哥都去世了,他成了老大,地位自然非常特殊。

第二,朱元璋的错误设计

朱元璋设计的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大倒退。他的儿子被封为亲王,每年食禄一万石。亲王都有亲王府,下设三个护卫,每个护卫下面又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所。一个王府的护卫士兵,少的三千人,多的可以达到一万九千人。

这种设计,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到了危难时刻,藩王们根本起不了藩卫的作用。

明朝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朱元璋选择三个大儿子分别镇守西安、太原和燕京,朱元璋特许他们自行裁决,只有特别重大的事务才需要报告。

几位亲王几次率兵出塞,筑城屯田,受到了不少锤炼,他们当然不会对朱允炆这个小毛孩子服气。所以,如果朱元璋去世之后秦王、晋王还活着,恐怕也会像朱棣一样不老实。

朱棣后来几次提到,当初大哥朱标死去之后,父皇朱元璋曾经有意立他为皇太子。当然这是朱棣的一面之词。但朱元璋丢开一大帮野心勃勃的儿子,选择了一个年幼的长孙朱允炆做接班人,本身就不太妥当,为后来骨肉相残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为了照顾儿子们的感受,又制订了一套特别的礼仪:亲王到京城,在朝堂之上拜见过皇太孙,然后再到内殿,皇太孙朱允炆向各位叔叔行家人之礼。

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朱元璋的这种设计纯粹是画蛇添足,一下子给未来的小皇帝弄了十几个太上皇,大损威严,也为朱棣等人未来的篡逆行为埋下祸根。

第三,朱允炆的措施也有许多问题。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当天夜里即入敛,停放七日即安葬。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

明太祖病重时,朱棣赶往京城,走到淮安时,齐泰向朱允炆建议,以明太祖的名义让朱棣不许渡江进香,所有藩王不能擅自离国。朱棣勃然大怒,想要强行渡江,却发现江口一带已经有重兵把守。

朱允炆此举实在缺少自信,也为朱棣提供了口实。此后朱允炆大力削藩,把周王废为庶人,派张昺、谢贵等人去北平,严密监视燕王朱棣。

第二年,湘王自焚而死,齐王、代王、岷王等人先后被废为庶人。

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杀死张昺、谢贵等人,正式起兵。

如果蓝玉不死,朱棣还能打进南京城吗

蓝玉不死,朱老四是进不了南京城的,甚至朱老四连造反的勇气也没有。

纵观朱棣的所谓“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朱棣的“清君侧”有多少正义,皇帝兼他侄子朱允炆在那儿呢,他可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钦定的皇太孙,上位是合法的,作为合法的皇帝建文登高一呼,不说天下群起响应,至少天下无人敢公开反对。作为皇帝,完全可以合理合法调动天下兵马,事实上朱允炆也动辄调动了几十万大军。朱允炆,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的,又占领舆论高地,为什么最终打得稀烂?我看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一个卓越的军事人才。

朱允炆手段不可谓不辣,黄子澄、齐泰两个书呆子下手也挺狠,削藩是下了杀手的!古人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对李善长、蓝玉这帮元勋功臣相当苛刻,要杀就杀,要剐就剐,但对儿子们而言他却是个溺爱他们的父亲,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这样教育下来的王爷儿子们横行不法那是司空见惯的事,周王被流放、代王被迁到蜀地管制、岷王被贬为庶民、湘王被逼全家自杀、齐王代王被废为庶人……对朱棣他也是亳不留情的,只不过厚黑专家朱棣更狡猾、更阴险,兵部尚书下令张昺、谢贵监视朱棣及家属,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逮捕朱棣。但张信叛变,张昺、谢贵被杀,朱棣夺取北平,造反大业第一步成功!

即然朱允炆与朱棣开打了,双方的综合实力、双方的军事统帅的能力是关键。朱棣在北方边境经常和北元交手,过惯了刀头舔血的日子,早以傅友德等名将为师,从战争中学会了战争,成为卓越的统帅。而朱允炆先后拜耿炳文、李景隆为帅,如一直让耿炳文为帅,耿帅在开国将领中以防御见长,防御的本领不逊于当年独守南昌、独抗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朱文正!当年长兴侯耿精忠守长兴十年,成功地抵御一代枭雄张士诚,如不换帅,让耿精忠以守对攻,只有守住真定城,顶住朱老四,长此以往,朱老四部树倒猢狲散不是没可能!但换上猪头元帅、将二代李景隆,局面才一发而不可收拾。

如换上蓝玉,情景就大不相同啦!蓝玉不世出的名将,扫平了北元,完成了徐达、傅友德、邓愈所没能完成的事业,回望历史,一路直扑沙漠,在捕鱼儿海荡平北元,其毅力、其判断力、其统帅力均可以傲视群雄。蓝玉用兵、为人处事均类名将兼他姐夫常遇春,和朱棣也相似,两人同等兵力对阵,朱棣也难有胜算,如在靖难之役,蓝玉统兵六十万,统十万余众的朱棣只有被吊打的份儿。

朱棣造反,成功的关键在速战速决,所谓“清君侧”的旗号是标准的“注水猪肉”,正牌皇帝朱允炆在南京城端坐着呢!他的北平毕竟不是正牌的京城,只要朝廷大军顶住了朱棣的进攻,再加以宣传、分化、瓦解(这方面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出一人即可)!朱棣不哭鼻子,那就是朱元璋保佑他啰!当然朱元璋是不会保估他的,不用荆条抽他,已是照顾他啰!谁叫你朱棣造侄子的反呢?当然,朱元璋杀光了良将,帮了朱棣一把!

苍茫大地认为:蓝玉若在,允炆稳住江山有九成把握!但是历史不容假设。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棣为何迁都北平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1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