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历高低对教育孩子有影响吗

清华教授 无论父母学历高低,教育孩子一定要对孩子说这7句话

很多朋友对于家长学历高低对教育孩子有影响吗和不建议把孩子培养的太优秀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你认为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为什么
  2. 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3. 推免生真的都很优秀吗
  4. 家长学历高低对教育孩子有影响吗

你认为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为什么

当今社会,在孩子教育方面,家长们都有许多不同的教育方法,成效也各不相同。其中一些家长或因子女学习不好,或因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等情况,经常会使用“打骂”这种办法以求解决问题,其理论根基大概就是“不打不成人”的中国千年的教育孩子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尤其是面对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孩子,我想说,尊敬的家长,请放下你手中的棍子!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孩子了,要尊重孩子成长的心理规律。

据资料表明:人有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2-3岁时,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称“宝宝叛逆期”。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12-18岁时,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而14岁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为的高峰年龄。叛逆期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相信不少家长也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学还好,到了初中(或高中)就像变了一个人,管不好也管不了,不听话,整日顶撞自己。学习成绩还不断下滑,每天被孩子弄的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了解了以上这些孩子的心理状态。希望家长不要在孩子的叛逆期非打即骂,横加指责,这样会适得其反,甚至孩子出现过激行为。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打骂孩子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很容易自卑。

家长打骂孩子之后,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听从了家长的“教导”,实际上,他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有些父母是因为孩子在学校表现,或成绩不好而打骂孩子,这会让在学校本就不开心或压力很大的孩子,进一步的否认自己的努力。家长打我,加上老师白眼我,同学看不起我,思想压力加上皮肉之苦,“坚强”的意志也会被摧毁,孩子毕竟是孩子嘛,不自暴自弃那才怪呢,愿意继续读书那才怪呢!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你棍棒之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恐惧懦弱的性格。

害怕犯错或经常因为犯错而挨打的孩子,会养成不敢犯错的行为模式。驱动他们“行走”的动力,往往不是来自内心“去那里”,而是“哪里远离恐惧”。逃离恐惧,几乎是他们心灵的全部。自然无暇思考什么是自己的方向,什么是自己的喜好。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之下,学生如何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呢?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长了,孩子一看到家长,甚至一提到家长,就会心有余悸,怕而远之。久而久之,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那么,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怎能不恐惧、懦弱呢?一个心理恐惧、懦弱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怎么能有所担当呢?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在你的威吓下孩子会感到压抑和孤独。

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孤独无助。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表现出不自信,做事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并且在家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时时在错误的旋涡里挣扎,他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总会出现“什么也不如别人”的心理。显得比较压抑、沉默。因此,不愿意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不愿意和同龄人一起玩耍,不愿意和老师互动,不愿意和家长沟通,性格上显得孤僻、难以接近,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心理上的自闭,这样兴趣狭窄,行为刻板的孩子怎能适应以后开放型的社会呢?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这样会导致孩子谎话连篇。

在家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慢慢形成说谎的习惯。由于经常动辄“猪脑袋”,要不就棍棒加身,孩子的身体受到了严重摧残,心理受到极大伤害,孩子为了规避不绝于耳的骂声和棍棒的袭扰,往往会说出一些欺骗父母的话,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小考结束了,可以把60分说成了80分;甚至作业篇儿上家长签字也找同学的父亲替签。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躲过一次,就免受一次皮肉之苦。这种强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说谎变得习以为常,构成恶性循环。很难想象,一个谎话连篇的孩子走进社会将会怎么样。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这样容易养成孩子暴躁、烦躁的性格。

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模仿心理极强,而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就是这个家庭的情绪处理模式。在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孩子也无法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处理自身情绪,当然也无法合理地表达自身情绪,孩子自身的情绪当然也无法稳定。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容易表现为怨恨心理。由于父母非打即骂,会在孩子的心灵中形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来得到解决。所以,孩子会慢慢养成脾气暴躁、牢骚满腹的性格。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愿与父母交流,有什么想法也不屑与父母沟通。因此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越来越深,鸿沟越来越大。情绪不稳定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容易变得喜怒无常,莫名其妙地惹是生非。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的绊脚石。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固执和逆反心理。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固执。棍棒之下的孩子,与家长对立的情绪和逆反心理极强烈。有的孩子用固执的“闭口”来表示无声的反抗,有的孩子则以故意“捣乱”宣示有形的不满;更有甚者你说东,我往西,你说打狗,我撵鸡,故意和家长唱反调,让你心不疼肝疼;还有的孩子,父母宁打不屈,“意志”极为坚定;心里在想:看谁心疼?有的孩子则用离家出走、逃学、自杀来与家长对抗,你打我,我死给你看,看看谁痛苦!这样孩子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自私,越来越逆反。家长们,一个固执、自私、逆反心理极强的人以后怎么能融入社会呢?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这样会造成他们生理上的创伤。

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管教孩子,古时师有戒尺,现今家有棍棒。每当孩子有错,则可一打再打,有打出哭泣的,也有打出悲剧的。事实上,我们听到的家长打孩子造成重伤、休克、甚至死亡的事件也不少吧?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又怎能够经得起成人的棍棒和拳头?气到肝疼时,请你抽支烟,想一想能不能用其他有效的方式平息你的“怒火”呢?

总之,家长打孩子后果严重,危害很大,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取的。当然,孩子有了错误,我们可以惩罚他,管教他,约束他,可以用N种有效的方式教育他。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从错误中收获成长,“打骂”是最不奏效的方式,是离我们原本的目标越来越远的方式。

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不懂事就开始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从开始说话就学习父母的口气语调和口头禅,从懂事开始就学习父母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和对财富金钱的重视程度。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最先在上面涂鸦的人,他们自己言行举止就是涂鸦的笔。

现在常有人抱怨熊孩子多,大多数熊孩子背后都是有一对熊家长,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古话不无道理。用一句更通俗的话讲父母榜样的作用,那就是龙生龙凤生凤……

当然,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被更多的因素影响改变他的性格习惯,但父母的榜样就像是烙印在骨子里一样,或许会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磨灭。

推免生真的都很优秀吗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为什么老师都爱要保研的学生而不喜欢考研的学生?因为保研的学生视野开阔+择优录取+先到先得。如果我是导师,也会选择招收一个985、211高校保送上来的,而不用费力再从双非学校选拔学生。保研的学生视野开阔、底子好,而且确定保送成功后就可以协助老师做科研,相当于比考研学生多了接近一年的时间,肯定很吃香,而且我认识的保研学生的确很优秀又有涵养。

1.保研学生都是出自一本学校,本身底子就好,而且在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好,科研能力也不错

为什么说多数保研的学生都很优秀,要么学习成绩好,要么科研能力棒?因为这些具有保研资格的学校都是不错的学校,通常都是985高校和211高校,即使不是211,也都是省属重点大学。这些学校的级别、师资队伍水平、科研实力和学科实力都很强,远远好于普通高校,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差不了。

这些好学校的学生本来就不错。而且,要想获得保研资格,必须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再加上科研成绩、获奖经历和实践经历、学生干部等加分。所以这些学生真的是优中选优。说明这些保研的学生最起码成绩不错,很多还有很多荣誉,在学习成绩、专业视野、实践实习、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很好。所以很多保研的孩子出身就比一些考研的学生好。

也就是说,保研的学生,相对双非学校的学生来说,接收到的教育更好一些,不仅视野开阔、专业成绩好(知识底子好)、综合能力也不错(通常好学校保研加分都很多)。

我有个北大的同学,还有个二本学校的同学,俩人同样学习小语种,跟了同一个研究生导师,北大的同学早在入学之前的假期就已经帮助导师翻译了十万字的外文文献,而二本学校的同学读外文文献很吃力,虽然也可以勉强读下来,但是速度很慢,更别指望能够流畅翻译出来了,这就是差距。

2.研究生更像是考取科研助手,那么学生本科阶段接触到的前沿知识和视野非常重要,保研学生在这两个方面优势非常明显

什么是学术视野?也就是你看待一个学术问题的深度和宽度。

比如看到一幅敦煌的飞天壁画,有些同学一直在感叹这幅画到底有多美,而有些同学早就已经去查资料看现在学术界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到了什么深度、什么广度,如果现在要研究敦煌壁画的话如何将其与习大大的文化自信观点相结合,如何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相结合……等等,这就是学术视野的差别。

笔者本科和硕士都是985高校,但是明显能感觉到那些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到底有多优秀,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甩我们好几条街。

什么是学术前沿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当前学者们正在研究的东西。考研的时候老师就是在找学术助理,如果学生A对学界的研究现状和空白区域非常了解,还能主动去发文目前学界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又到了什么水平。而学生B只能死记硬背书上的内容,对社会热点一问三不知。

如果你是导师,你选A还是B?结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吧。

3.保研学生能确定获得研究生资格的时间,比考研的学生能早一年,这一年的时间,真的可以做很多事情

多数高校保研夏令营通常是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保研的推选、笔试、面试也基本都在9月份到10月份之间举行,很早便能定下结果。而考研则当年12月考,等出来录取名单的时候都第二年五月了,要入学定下导师则要等到七月甚至9月份。

这样算下来,保研的学生见到导师的时间,比考研的学生早了接近一年。

而且很多保研的学生比考研的学生更加珍惜机会,很早就联系导师,开始做一些科研项目,从基础的查资料做起,很多保研的学生刚入学便能写一篇小论文或者是实质性地参与导师的课题了。

而很多考研的学生不大习惯提前联系导师,觉得等入学再联系就行。其实不然,等你入学以后才发现,好导师早就招满学生了。为啥?因为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主动,比你刻苦。你在9月份研究生入学的时候,发现你保研的室友自去年10月份开始就已经帮导师做课题而且自己也发论文了,而你可能还在纠结于选哪个老师。

4.考研的学生的确很优秀,但是也有一些很高傲瞧不起别人的,这一点不是很讨喜

在读研期间,我们的确发现一些本科就是985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瞧不起考研的学生,尤其是双非学校考研上来的学生。

5.不论考研保研,只要被录取了,都是一样的起点,就好好努力就行了。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双非学校本科毕业的同学甚至比所谓的本硕都是985名校的同学都好

读研能否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不管你考到了本校、211还是985,都要利用好这几年,让自己的人生在研究生阶段有质的飞跃,不管是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学术能力都要有所提升,这研究生读得才不亏。

考研不易,祝福认真准备的学子都能考出好成绩;祝愿所有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同学都能在读研期间有所得。

家长学历高低对教育孩子有影响吗

父母的学历与孩子没有关系,只有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孩子有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包括:父母的善良和胸怀、通情达理的修养和智慧。父母的这些品质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可以说,父母的学历和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学历和品质不是一个概念,只能说,父母的学历加品质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有影响,如果父母有学历而没有好的品质,对孩子只有负面影响。如果父母没有学历,但是有好的品质,孩子就会受益一生。

父母的良好品质,是积极推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源泉。比如说,很多富翁、明星、大腕的子女,为什么会被社会调侃和诟病呢?因为缺少家庭教育的富二代只会坑爹拼爹的奢侈,在社会上引起负面影响,受到公众非议。也就是说,父母头上的光环并不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风向标,更不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有力证明。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谚语就说明了,缺少优良品质的孩子,是不会给自己、给家庭带来荣耀的,从而,脆弱的后代,一代不如一代,逐渐衰落和消失。所以,影响孩子成才的不是父母的财富和名头,而是父母高尚的良好品质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良好的品质,不但是孩子的幸福,更是家庭的幸福,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

文章分享结束,家长学历高低对教育孩子有影响吗和不建议把孩子培养的太优秀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高三期中考试500分,目标 一本 大学,还有希望吗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1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