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这样的发型有什么实际含义吗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的问题,以及和为什么不建议推头铠甲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2. 古人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
  3. 为什么在清朝一定要留辫子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历朝历代的发型中,最丑的无疑是清朝的辫子头,前“阳”后“阴”的样式,十分辣眼睛。无论本身长得有多帅气俊朗,只要一上这发型,颜值都得暴跌。

难怪有人说,检验一位男子是否真的帅,给他剃个辫子头就行,如果顶着辫子头还让人感觉看得过去,那不用怀疑,此人绝对是真的大帅哥。

可能有朋友会反驳,清宫剧里的阿哥们看起来并不丑,头型好的话,明晃晃的大脑门似乎也挺可爱的。要真这么想可就天真了,影视剧里几层滤镜,再加上现场打光,会为演员平凭几分光彩。

最主要的是,清宫剧里的发型是改良版,留的发量较多,没那么秃。真实的满清发型,剩的头发很少,像影视剧里那种,放在清初就是被斩的命运。

清军入关初期,多尔衮主政期间曾有一条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什么式呢?“金钱鼠尾”。这是满清入关前的标准发式,后来就成了所有臣民的标准。

明朝万历年间,有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卫匡国,写了本书名叫《鞑靼见闻》,其中有这样的描写“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

这种发型需要剃光脑袋四周的头发,只在脑后留铜钱大的一点,梳成一根小辫,状如老鼠尾巴,因而叫“金钱鼠尾”。再配上唇边十多根胡须,大家想象一下,这能好看吗?完全一幅鼠须鼠尾的模样。

以中原文明数千年的审美观,再加上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广大明朝男子肯定无法接受将自己剃成个金钱鼠尾,女子也不能接受父亲、丈夫、兄弟或儿子变成怪模样。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相信没有一个明朝人愿意采用此发型。

但没办法,明朝灭亡了。满清入关后,统治者为了驯化明朝遗民,消弱汉人的反抗意志,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下达了剃发严令,给出了十日的期限,过期还没有剃发的一律斩首。

清廷将剃发视为百姓归顺的标志之一,要求是“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头发和头任选一样。

这激起了广大汉人的激烈反抗,尤其江南,爆发了极为惨烈的抵抗活动,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有点骨气的臣民们对此深恶痛绝,明末文献《思文大纪》中说“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为了保住头发,他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遗憾的是,虽然死了几十万人,在屠刀的威胁下,男子们的发型还是都成了难看的金钱鼠尾。

最可笑的是明末重臣兼名士钱谦益,还是东林党的领袖,清军没打到之前,就数他抗清意志最为坚定,但清军攻破南京后,他很快就跪了,名妓出身的爱妾柳如是约他一起跳水殉国,他说“水太冷,不能下”,成为笑柄。

这还不算,没过几天他说头皮有点痒,忽然出门而去,家人也不甚在意,以为他只是出去兜兜风散散心,谁知晚上回来的时候,钱谦益就按着满清的标准剃了发,一时名声尽毁。

不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清朝的发型也并不是一直保持着金钱鼠尾的样式。

清朝中期,大约从嘉庆初年开始,发型就变了,头顶留发的部位不改,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

到了清朝晚期,剃发的位置不断前移,留的头发也越来越多,占了全部头发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鼠尾”变“牛尾”,称为阴阳头,也就是众多影视剧里清朝人的发型。

这是一种不以满清统治者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人明确倡导的、全社会潜在的自然运动,可以说是一种大势。照此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将蓄留全部头发。这当然不是满清统治者愿意看到的,也意味着满清的控制力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种同化,汉文化实在太厉害,所有入主中原的王朝,管你是什么族,最后几乎都会被汉文化征服。

但没等到头发全部留住,改天换日的大变化就到来了,清朝灭亡,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留辫子的人,被进步人士所鄙视。

总的来说,清朝发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鼠尾巴变猪尾巴、猪尾巴变牛尾巴,头发越蓄越多,辫子越编越粗。

就算如此,也不能改变这样一个本质,剃发是满清对汉人精神压迫的一种方式,满清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来打击、摧毁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

这个目的暂时达成了,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金钱鼠尾、阴阳头什么的,必然成为历史糟粕,被人们所唾弃。

古人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

古代打仗常常是一城一寨的稳扎稳打,少有避开坚城,绕道攻取下一座城池的例子。如果绕开也会选择以优势兵力先围住此城,比如三国时期钟会伐蜀,久攻汉中重镇汉城、乐城不能下,进而重兵围城,绕道夺取阳安关口。从此也能看出,古代战争中,一般不会对眼前的城池不管不问的绕开,这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城池选址“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古代城池的选址是很讲究的,古籍中也能查到古代都城选址的一些硬性要求,大多城池也与都城选址的这些要求大至相同。地理地势的条件和水源水系的条件是城池建造的重要因素,所以古代城池往往建立在交通要塞之处,有险则要倚险,如山川河流。“因天材,就地利”的选址方式就使得古代城池大多处于交通坦荡的要塞之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

由于古代城市发展水平的局限性,所以在城池之外多数为荒野之地,如果战争时面对的城池在交通要塞处,那么只有打下这个城池才能顺利走向下一个城池。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城池大部分为“回”字形,而所为的交通要塞,就是指最为宽敞的坦途是在“回”字正中间穿过,由城南门至北门,或者由东门至西门。那么在四周荒野,唯有“官驰穿于城”的情况下,如果军队要通过此城,要么绕行距离太远,要么直接攻下此城。这种交通咽喉的作用不仅见于城池,还见于一些关隘,比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除了这道关口,两边还真的找不到能够饶过去的路。

战争目的

古代的战争目的往往很单纯,就是针对资源的掠夺。人口和粮食往往是发动战争最直接的目的,而人口和粮食都集中在城池之中,所以没有理由避开城池。如果是坚城,就说明是战略要地,那么从城池的规模和战略资源储备上都是更大更多的,既然是为了资源而来,又何必要绕开坚城呢。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听到打仗时“抢钱,抢粮,抢女人”的口号,这是夸张的描写手段,但也是一种写实,虽然军队不会以此名号出征,但这几句话也能概括了战争的目的。有一些战争的时间选择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往往在秋收季节发动的战争也都是奔着征伐地的稻田而去的。诸葛亮北伐时间选择上就是如此,春出川蜀,秋收陇右,这也是诸葛亮解决蜀汉粮草补给线过长的有效办法,所以陇右地区也一直是蜀汉与曹魏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补给与战略

军事界有句名言就是打仗时,“外行谈战略,内行谈补给”。也就是说战争打的就是补给,是综合实力,特别见于冷兵器时期的战争,粮食就是生命线。古代战争的粮食补给线都是在自己的后方,如果军队绕开前面的城池前往下一个城池,那么粮食补给线就暴露在了敌人的控制范围内,如果身后城池的军队出城断粮,那就威胁到了整支军队的补给安全,甚至有被包饺子的危险,从战略上和补给上都不合理。所以钟会绕道时也是选择了优势兵力围住孤城,以免上述状况的发生。

古代战争后勤补给的另一个途径就是掠夺和占领,也就是打下一座城就吃掉一座城的锱重和粮草,并且抓了俘虏充军充劳力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一座城池被打下后,对于军队继续征战的意义很大,是军队休整和补给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换一种思维就是说打下前一座城,更有利于打下后一座城,如果绕道深入则是给自己找麻烦。

综上所述,古代战争中如果具备足够的兵力优势,又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是可以围城后绕道而行的。但大多数情况还是步步为营,攻坚克难,一座城一座城的打,历史上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袭”之计,之所以被诸葛亮否决,我个人觉得有上述分析的原因,补给困难和腹背受敌都可能是致命的。

为什么在清朝一定要留辫子

谢谢邀请,笔者作如下回答:

一、说到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那就首先要了解一下清朝统治者满人的风俗习惯。留辫子是满族人(金人)的习俗传统。清朝起于塞北,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也许是由于骑马的缘故,很早就有了结辫的习惯。满族人的祖先是金人,就是剃发蓄辫的民族,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面的头发结辫垂于脑后。究竟这种习惯始于什么时候,保持了多久,现今难以确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三年,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宋史》记载宋将刘琦抗金事迹时说:“是夕,天欲雨,电光四射,见辫发者辄歼之。金兵退十五里。”

二、留辫子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强权的需要。

大约是祖先有此强迫削发之先例,几百年之后,当满洲的八旗兵势如破竹地越过山海关,开入关内,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确立清朝的统治以后,清朝统治者便开始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以树立满清王朝的权威。1645年,清顺治皇帝发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否则“杀无赦”。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剃发令”。

皇帝下令“剃发蓄辨”,那么“留辫子”就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个伦理的问题,而是上升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清朝统治者为了强权的需要,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是把剃发作为一种表示归顺的标志。因此从臣僚不得论奏剃发,开始“留辨子”,从上到下推行这项“剃发令”。

三、民众反抗“剃发令”,遭到镇压屠杀,满清强权“留辩子”成为事实。

当初,在清顺治皇帝的“剃发令”出来后,很多民众不惜以死要挟。特别是对汉人来说,是无法接受,一缕青丝,不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于明朝的象征,这是千万不能剃掉的。为此,很多汉人奋起反抗,口号是:“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反抗异常激烈,满族统治者的镇压也异常残酷。血风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惨不忍睹的历史悲剧,江阴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头落地。

最悲壮的反抗“剃发令”事件莫过于“江阴十日”了,是年农历六月二日,江阴人在阎应元、陈明遇的率领下誓死捍卫头上之发,誓死效忠明朝,坚守城池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人,有六万七千壮士战死于城墙上下。城破,清军纵兵屠杀十日,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有十七万多军民死于清兵刀下,仅有五十三名老小幸免于难。

“江阴十日”之后,还有人不断反抗,但是,满清强权继续镇压,再反抗,再镇压。随着南明小朝廷一个一个地垮台,人们光复的希望也一个一个地破灭了。人们不再反抗了,终于接受了满清统治的现实。而辫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来。随着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们麻木了,习惯了,不再觉得不顺眼,不再觉得它是化外蛮夷之俗了。甚而,辫子乃至成了中国人当然之习俗流传了二百余年。

四,清朝“留辫子”历史的终结。

清朝末年,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向皇帝奏请断发剪辫的人。

1903年,《学生界》发表“剪辫易服说”一文,申述剪辫有利于“强兵强种”之由。1904年,《大公报》又发表一篇文章,提出中国出洋留学生应该“改装去辫”,以“便与西人来往”。尽管提出者小心翼翼,把剪辫的范围限制在去洋留学生之内,但此种议论在当时仍然有“易服改元,革命排满”之嫌,没有更多的人敢于去冒这个风险。

1910年10月3日,作为清朝新政产物的资政院第一届常委会开幕。开会不久,一名叫罗杰的议员便提出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的议案;接着,来自湖南实为革命X人的议员周震麟又提出《剪除辫发改良礼服》的议案,资政院议决时认为“两案之主旨,皆以中国辫装妨碍运动,朝廷整军经武,非剪除辫发,改制冠服,不足以灿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骄奢之习惯”。最后,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获得通过。资政院关于剪辫易服的议决案一经通过,消息传来,不管清廷是否批准此案,民间的剪辫便“一时风发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但是,这时候的剪辫还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没有形成强制性的社会压力。总之,满清存在,留辫子难以清除。

最后是“辛亥革命”终结了满清“留辫子”的历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当时有一名《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文章分享结束,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和为什么不建议推头铠甲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18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