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作家余华的作品是什么样的评价(如何评价作家余华)

余华词条图片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大家对作家余华的作品是什么样的评价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年轻人不建议看余华作品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王小波和余华两人的小说你更喜欢哪个
  2. 余华的作品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3. 怎样评价余华的《活着》
  4. 大家对作家余华的作品是什么样的评价

王小波和余华两人的小说你更喜欢哪个

我十多年前因养病,先读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悦读感很强,记得在某书店泛览《兄弟》,终因忍不住笑惊到了一靓妹,情节好都忘了照顾美女了!王小波的著作是前几年在网上,通览了一遍,属电子读物可能打了折扣。

若论小说创作,我还是喜欢读余华的小说,比较自然流畅些;王小波的叙述独特,语言空明冷透,但他的杂文更胜一筹,成就也突出。

王小波

王小波在文章中,反复称赞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中篇小说《情人》和美国的几部经典影片,他的小说也有些刻意的模仿这一种反复循环的“意识流”手法,比如小说《王二风流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获奖剧本《东宫西宫》。

我对他的《黄金时代》有些印象,男主角的“性”,描写得怪诞、大胆,文革时期的批斗会,是用新的视角写,不同过去的“革命+恋爱”小说,看似玩世不恭,其实真挚而略带伤感。以反讽的手法表现革命权力话语对自然人性的伤害,集体意识对“人性”的“遮蔽”。有福柯《性史》及“权力制造知识”的一样的思想批判性。许多年轻人喜欢读他,大概能起到“人性再启蒙”的作用。

他可能是中国大陆现代新小说的开拓者,必须承认他的大量实验小说不很成功,但已影响启发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作家。

相比小说,他的杂文更成熟,随手写来妙趣横生,金句不断,显得才气过人。《沉默的大多数》系列,可能影响了更多的人。这里现实出了他深厚的理论素养(他研读过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又是罗素自由主义的追随者,对当代中国文化做了精到的批判解读。

余华

余华是八十年代与苏童、马原以“先锋文学”登上文坛的,后来也慢慢朝自然明晰发展。《在细雨中呼唤》带有青春叛逆的色彩,记录了七八十年代学生苦闷的读书岁月。《活着》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后名气很大,但小说写得更精彩,对我们的历史观有突破。《许三观卖血记》故事很好,哲理也很强,如同主人公每到人生的“节点”,眼看活不下去了,靠“卖血”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恋爱、结婚、生子、住院。

我们现代的普通民众,但凡有一点想日子过好些,不使出命力,“卖”血,是永远也过不上好日子的。小说写的是每个“拼命”的小人物!

余华的作品写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在国际上有“中国的狄更斯”称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被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入选“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我若以一个高标准衡量,当代中国大师级的作家是谁?莫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比较靠近,余华还很年轻!

关注乐活,学习交流!

余华的作品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余华是当代中国作家里的实力派。不过这几年似乎用力更多的在时评上,对公共话题发言。记得他前段时间新出的小说《第七天》,上市后引起很大争议。纯文学的阅读,尤其是小说本身而不是场外事件引起社会广泛争议与讨论,令人对这个时代仿佛真要刮目相看,连门外汉也想戳开纸糊的窗户,看看里面门道,弹赞一番。

所以有人戏称,余华不怕你们黑他,《兄弟》就是负面评论推动大卖。不过退一步想,严肃文学如此黏住现实不放,用抒情语言冲淡硬碰硬的结构,为活生生的当下做历史性注脚,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冒险,且经久不衰,是文学中的“中国病”——死伤挫败是不可免的,但总能开拓些新路,能大卖也是好事,总好过一大波活着的僵尸挡道。

就拿《第七天》来说,这个小说有一段描写动人心魄:“我们围坐在篝火旁,宽广的沉默里暗暗涌动千言万语,那是很多的卑微人生在自我诉说。每一个在那个离去的世界里都有着不愿回首的辛酸事,每一个都是那里的孤苦伶仃者。我们自己悼念自己聚集到一起,可是当我们围坐在绿色的篝火四周之时,我们不再孤苦伶仃。没有说话,没有动作,只有无声的相视而笑。我们坐在静默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感受我们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无限逼近无法把握的现实,甚至将真实与现实的界限混淆,或许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艺术形式。《第七天》对“新闻素材”的处理之所以引起关注,也在于小说被当成“主题小说”来阅读了。所以有批评者说:“作家不是历史学家,他应该与我们的时代保持距离,而不是扑进现实的漩涡,沉浸其中。”道理是不错的,但问题却不在这里。

总之读这些小说,不要人云亦云,要跟着自己的直觉走。

怎样评价余华的《活着》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余华《活着》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正如他所说,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有着对苦难异于常人的承受能力和乐观态度,从富有到一贫如洗他的一生经历了自己的大起大落,经历了身边的人失而复得和最终一个个离他而去,当最终他世界上的亲人一个不剩的时候,他也变成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买了一头老牛陪伴他,也给它取名叫福贵,把它当成自己死去的亲人们,他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我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大家对作家余华的作品是什么样的评价

谢谢邀请!

首先,在政治要求较高或曰审核较严的形势下,能够坚持写作,能够坚持写出有文学性的作品的作家,都是可敬的。

其次,有个性创造的作家是可敬的。

其三,由关注人群(或曰阶级)争斗,以立场定是非的写作,进入对人、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的作家是可敬的。

余华已获得以下奖项:2008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5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4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2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1998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2庄重文文学奖。

2015年,他又出版了作品,《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杂文集。

余华最重要的作品是《活着》,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余华的可贵不在于他获得多少奖项,他的可贵在于坚持写作,且内容题材直击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他永远做着先锋的探索,《活着》采用了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和象征手法,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出了新时期作家的风采。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作家余华 有些牺牲自以为很悲壮,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2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