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攻城的时候不会伤到老百姓(为什么一定要攻城)

八国联军侵华实拍 慈禧向世界开战,最后却化妆成这副模样逃跑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攻城的时候不会伤到老百姓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不建议攻城打仗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古代行军作战,为何非要攻城直接绕过去不是方便很多吗
  2. 为什么古代战争战胜方会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
  3.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4. 为什么攻城的时候不会伤到老百姓

古代行军作战,为何非要攻城直接绕过去不是方便很多吗

估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

地图那么大,为啥有地方不绕着走,偏偏要死磕一座城。

这你就要先知道,古代城的作用。城最早指的是城堡,是出于军事用途才修建的建筑群。既然是出于军事目的而修建,那么城池的选址也就显得万分重要。

对于大多数城,选址会选在有地形优势的交通要道上,其内涵意思就是这里你非走不可。比如说三国时期的陈仓城,别看就是个小城,但是它正好卡在陇山和秦岭之间的渭水北岸,是从散关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你要大军绕过去也行,但是军队要吃饭吧,就怕你前面打不下来,后面粮草还被陈仓的守军给截了。所以说无论如何,诸葛亮出兵散关的话都是要拿下陈仓的,不然自己就会陷入危境。

另外一种建城选址会在大河周围的平原上,这种城通常来说会占地广泛,并且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只有拿下这座城池,才能够打通粮道,缩短补给线。最重要的是可以辐射性的夺取周围的村落和小城,方便扩大战果。就像南宋襄阳城,忽必烈不顾一切的要拿下襄阳,目的就是打通汉水通往长江中游流域快捷通道。襄阳下,则补给线可以缩短,运输速度加快,能克服地形问题,直接对武汉造成威胁。如果放过襄阳,反而会给自己增加后顾之忧。

所以攻城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固战线,预防自己被敌人截断补给线,或者背后捅刀子。

为什么古代战争战胜方会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

为什么古代打仗赢的一方总是要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

原因有四点:

一是震慑敌人。通过屠城方式彻底击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清军入关后,在征服南明并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时,受到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清军在江南一带制造了多起屠城事件。最有名的当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据《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在攻进扬州后,“从破城之日起,豫王就下令屠城。”屠杀共持续十日,“城中积尸如乱麻”超过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指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将“李成栋入城下令鸣炮屠城。小街僻巷,无不穷搜。全城刀声砉然,嚎叫之声,动地惊天”,分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屠杀了近二万民众,血流成渠,其中最可怜是妇女,“有美色者生虏,于街坊当众奸淫。若有不从,钉其手足”,史称“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汉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事后,和硕豫亲王多铎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布告中,就露骨地宣称:“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扬州)可鉴。”公然以扬州大屠杀来威胁其他还没有投降的城市。古人不仅搞屠城,还有一种特殊的做法,就是将敌军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压实,做成金字塔形的土堆,称为“京观”,以彰显军威、恐吓敌人。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今越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这一做法虽不人道,却让安南彻底对明朝服服帖帖。

二是鼓舞士气。古代打仗,将士们舍命打仗就是为了财富和女人,攻下城池后烧杀抢掠可满足士兵的发财欲望,从而鼓舞士兵们多打仗、打胜仗。清将周培公在带兵平定察哈尔王叛乱时,定的军法中有“抗命者斩、临阵脱逃者斩、救援不力者斩”等十三个“斩”,唯独没有掠夺民财者斩。平定察哈尔后,周培公不仅大开杀戒,而且纵兵掳掠,察哈尔王“数百年的基业,珠宝无法计算”被抢掠一空。事后,康熙皇帝居然率文武大臣亲迎,没有一点责问。

三是发泄仇恨。古代攻城战异常艰苦,攻下一座城池,会僵持很多天,也会死很多士兵。同时,由于守城一方大多会动员老百姓参与防守,这样,攻城的士兵就会把怒气放到全城百姓身上,所以一旦城池被攻破之后,就会大肆屠杀以泄愤。比如,太平军北伐最惨烈的沧州之战,出征时两万精锐,在沧州就折损了五分之一。太平军主将林凤祥“屠城以泄愤”,对城中居民不分官民,大开杀戒,“一时官绅士庶遇害者万余人”。《粤氛纪事》中记载道:“贼自入直境以来,此其受创之最重者,故积忿屠之。”

四是防止反噬。被击败的敌人虽然临时投降,但仍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一旦战况反转,随时可以反噬,只能屠城杀俘以绝后患。1398年,中亚屠夫帖木儿进攻印度,途中攻下了木尔坦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木尔坦市),俘获城中十余万俘虏。贴木儿手下大将劝他屠城并杀光俘虏:“我军渡印度之后,俘其教徒及犹太人已逾十万,如事有缓急必为我之大患。”帖木儿一听也是,十余万俘虏不仅是个累赘,而且是个定时炸弹,不如杀了干脆!于是下令屠城,将全城十余万俘虏全部屠杀。

为什么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

大致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古代没有单独的炮兵,火炮数量少不说,威力也相当有限。中国战争史上真正较大规模使用火炮,还是明朝末年,但军中多火铳、火箭等小型火器,大炮(如红衣大炮)数量不多。

第二。古代大炮精度不高,射程不远,机动性差,很难抵近城墙,进行精准轰击。只能远远架起来,对着城的方向开炮!那时的新型大炮虽然也有瞄准装具,但开炮仍属于概率射击,打到哪里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第三,古代的防御战,并非死守城池,往往背靠城墙壕沟鹿砦,在城外布设兵力,即决战于城外。敌人的大炮离战场远,当双方交战,混战在一起时,很难发挥作用。

第四,城门是防御的薄弱点,但古代的城门外多有瓮城,瓮城开门都是顺着城墙和马面(城墙上凸出的一块,用于防守)开的,并不对着城外,敌人火炮如何轰击?

第五,而且每当大敌来袭时,守城一方都会提前用砖石等将主要城门堵死,威力有限的大炮即便对着门轰击,弹丸也多会弹射开去,不会造成一轰即开的效果。如果城门有所坍塌,守军也会迅速组织抢修,用石块杂物重新筑磊防御,岂容敌人一拥而入?

总的来说,还是古代火炮威力不够,炮兵技术落后,所以城墙城门还受得起火炮的轰击。

为什么攻城的时候不会伤到老百姓

一般情况下要攻取一座城市,首先要完成对城市的包围,包围后为了避免老百姓的伤亡,一般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流出一条通道让老百姓撤出城市的,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解放军的做法。

但是在反侵略战争中,则会有所不同,外国侵略军是不会在乎城内百姓的伤亡的。

关于为什么攻城的时候不会伤到老百姓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国联军进京,当地的老百姓为什么帮洋人架梯子,还动手攻城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24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