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之死,国民政府什么态度(张作霖死后的局势)

张作霖被炸死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很多朋友对于张作霖之死,国民政府什么态度和不建议张作霖坐火车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如果张宗昌当上山东督军后和张作霖翻脸了,谁能赢
  2. 铁路沿途有重兵把守,张作霖的专列为何还被炸了
  3. 张作霖之死,国民政府什么态度
  4. 东北军阀张作霖,死后多年才被埋葬,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如果张宗昌当上山东督军后和张作霖翻脸了,谁能赢

张宗昌打仗不行,但很会拉队伍。

1921年,张宗昌被吴佩孚扫地出门,净身投靠张作霖时,身边除了几个铁杆心腹,一个兵都没有,可谓是光杆司令。

然而仅仅也就是两年时间,张宗昌通过消灭了原吉林军阀高士傧,土匪卢永贵,再加上收编了从俄国境内败逃到东北的白俄军,竟然拉起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

拉队伍的速度如此之快,这让草莽出身,也擅长拉队伍的张作霖对张宗昌是刮目相看。

到了1924年,张作霖击败吴佩孚,奉系大军挥师入关,吞并直隶、山东等省后,张宗昌招兵买马的空间大了,他拉队伍的速度就更快了。

截止至1925年初时,张宗昌旗下乱七八糟的兵力加起来达到了六七万人之众,有五个军的番号,俨然变成了当时的实力派人物。

面对张宗昌的突然崛起,张作霖很警觉,不过当时直系退出中原,冯玉祥盘踞华北,奉系如果不赶紧抢地盘,胜利果实就都被冯玉祥摘桃子了。再加上当时直系后起之秀孙传芳等人虎踞东南,欲图北上收复失地,对张作霖的南面也构成了威胁。所以张作霖在权衡利弊后,便给了张宗昌更大的权限,替他争取了山东督军和苏皖鲁三省剿匪总司令的职务,让他驻扎在徐州,替自己守南大门。

张作霖的此举,相当于是默认了张宗昌半独立的事实地位。

在把张宗昌安排在山东后,张作霖又派了杨宇霆和姜登选分别去江苏和安徽任督军。其用意之一,是让他们和张宗昌互为犄角,相互之间能帮忙;用意之二,是让他们盯着张宗昌,别让张宗昌跟直系相勾结,调转枪口来打自己。

从张作霖的这一部署来看,当对张宗昌的人品还是信不过。

1925年10月,由于张作霖的势力扩张的太快,严重威胁到了直系孙传芳和冯玉祥,因而孙传芳便联络了冯玉祥和江苏、安徽等省的地方军阀共同反奉,从而引发了“浙奉战争”。

战争爆发后,孙传芳调集浙军四个师另六个旅向上海地区的奉军一个师发动突袭。当时奉军在关内一共有十一个师(不包括张宗昌的部队在内),数量虽然不算少,但是这十多个师被分别部署在了直隶、山东、江苏和安徽四个省份,兵力太分散。

为了收缩兵力实施反击,张作霖便第一时间命令驻守上海的奉军撤出。结果这一撤,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

江苏的本土军阀认为奉军完蛋了,便立即扯旗造反,以四个师的兵力将奉军驻守在南京的一个师包围。奉系江苏督军杨宇霆见势不妙,抛下部队就溜了。而他这一溜,等于又是门户洞开,把安徽的大门也打开了。

当时安徽的本土军阀认为上海、江苏的奉军都完蛋了,便也立即反叛,以优势兵力包围了安徽的奉军部队。于是一时间,奉系在沪苏皖三省的驻军全部被消灭。

眼瞅自己的地盘丢了,军队被灭了,张作霖心有不甘,他急调从东北调四个师加两个混成旅入关增援,并命张宗昌为前线司令,让他在淮河布防,挡住孙传芳。

张宗昌收到指令后,迅速南下,很快就在淮河一线布防。然而前面说了,张宗昌擅长招兵买马,但不太会打仗,真碰到高人,他不会打仗的缺陷立马就会暴露。

所以当孙传芳指挥直军抵达淮河一线后,很快就发现了张宗昌的正面防线虽然很稳,但他没有在侧翼布置兵力。于是,孙传芳指挥部队绕到了张宗昌防线的背后,打了张部一个措手不及。

张宗昌见后路被抄,情急之下,只得赶紧撤军跑路,他一边跑,一边向张作霖支援。

当时张作霖非常想支援,但由于冯玉祥忽悠郭松龄反奉,且冯又派兵向直隶进军,抄了张宗昌和关内奉军的退路。张作霖无奈之下只好让张宗昌先撤退回山东,固守待援。同时让直隶督军李景林退往山东,与张宗昌报团取暖。

于是,“直鲁联军”在这个时候就成立了,在张作霖的授意下,张宗昌任联军总司令,李景林任联军副总司令。

1925年10~1926年3月期间,张宗昌惨到了极点。当时他北面是冯玉祥,西面是国民军井岳秀部,南面是孙传芳,东面是大海,他哪一边都惹不起,为了保住地盘,他只能祈求老帅张作霖赶紧杀回来。

到了1926年4月,事态终于迎来转机。在吴佩孚那个缺心眼的倡议下,张作霖和阎锡山组成反冯联军,吴佩孚和张宗昌也出兵,四人合力在北京南口击破冯玉祥的国民军,张宗昌生存的危机才被化解。

事后,张作霖再次强势入关,他对张宗昌的表现很满意(至少没投靠直系),便把直隶和山东都交给了他。

张宗昌得到了直隶,基本盘又大了,他联合直隶督办褚玉璞等人招兵买马,仅半年时间竟然拉起了拥有36个军番号,将近20万人的规模。这一部队规模,仅次于张作霖,与当时的五省联军孙传芳和东山再起的吴佩孚平起平坐。

1927年,北伐军击败孙传芳,孙为了求张作霖出兵支援,亲自北上北京拜见张作霖,在孙传芳和张宗昌的一致推举下,张作霖宣布成立安国军政府,他本人担任安国军政府总司令,张宗昌和孙传芳因拥护有功,一并被封为安国军副司令。

不过前面说了,张宗昌会拉队伍,但不太会打仗,而不太会打仗,也说明他不太会带队伍。他当时统帅的直鲁联军是“联军”,不是张宗昌一个人的武装,张宗昌只是联军的“盟主”。比如直隶督办褚玉璞基本上就不听他的指挥,二人实际上是平级关系。所以此时的张宗昌名义上兵强马壮,实际上只是“虚胖”而已。

并且由于直鲁联军是在毫无节制,军队编制完全处在失控状态下扩张出来的。连张宗昌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军队。用山东人的话说“司令满街走,参谋多似狗”。

所以张宗昌的直鲁联军跟真正的威武之师打起来,根本不堪一击,也没人会替他卖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27年3月,张宗昌奉张作霖之命,与孙传芳一起南下迎战北伐军。

当时北伐军根本都没与张宗昌部接触,张宗昌的部队在上海就被工人起义武装打跑了。

想想看,连上海的工人武装都打不赢,直鲁联军士兵的战斗力到底是得低到什么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张宗昌被工人打败后,张作霖十分恼怒,他表示要追查责任。张宗昌听说老帅怒了,就把自己手下第八军军长兼海军司令毕庶澄毙了,说此次大败是因为毕与北伐军有暗中联系,把战败罪责全推到了毕庶澄头上。

不久后,张作霖再次让张宗昌南下,抵抗冯玉祥。张宗昌为了一雪前耻,便让人用计诱降了冯军之旅长姜明玉率部倒戈,并逮捕了冯军第八方面军副总指挥、军长郑金声。

张宗昌闻之大喜,下令枪杀郑金声,众幕僚一致劝阻,说不能杀姓郑的,杀了你就没有退路了。但张宗昌为了讨好张作霖,不听劝阻,最后还是杀了郑金声。而他这一杀,就完全断了自己的后路。

1928年4月,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和冯玉祥集体宣誓北伐,以七十万大军对张作霖和张宗昌的四十万奉、直鲁联军进行打击。

张宗昌驻守山东,他首当其冲的就遭到了北伐军的打击。在坚守半个月后,不堪一击的直鲁联军被北伐军击溃。当月底,张宗昌率部逃出济南,撤往德州、天津,来到冀东。

一个月后,奉军也是全线溃败,张作霖宣布退出关外,坐火车离开了北京。两天后,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认为自己难以镇服张宗昌,便不让他出关。当年八月,桂系的白崇禧部追到山海关下,将张宗昌部全歼。其残部五万人被收编(后来盗掘东陵的孙殿英当时就在其中),张宗昌只得只身逃往日本占领下的大连,以求日本的保护。

至此,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就彻底完了。

综上所述,张宗昌有很大的势力,但实力并不强。他虽然独霸山东三年有余,然而从时代走势来看,并不具备独立出奉系的资本。

在1925初~1926年4月阶段,张宗昌想在山东站住脚跟,他就必须要依靠张作霖,否则都轮不到张作霖来打他,冯玉祥、孙传芳就把他吞了。

1926年4月~1927年4月阶段,张宗昌麾下二十万大军,势力很大。但他势力大,张作霖的势力力更强大,奉系有五十万大军。灭了他是分分钟的事。1927年6月,阎锡山在山西反正,投靠国民政府,挥师出晋与张作霖大战,结果差点被打死。张宗昌的实力有阎锡山强吗?用脚指头想也知道没有了。

至于1927年4月~1928年5月,张宗昌就更没有独立出奉系的资本了。因为国民政府容不下他这个旧军阀,他要保存实力,只能死心塌地跟着张作霖。

所以说,张宗昌敢跟张作霖翻脸,都用不着奉军揍他。张宗昌自己的部下会做选择,谁胳膊粗,一目了然。就凭直鲁联军那种军纪作风,分分钟会倒戈在张作霖旗下。

铁路沿途有重兵把守,张作霖的专列为何还被炸了

当时日本人为张作霖布下了一个必死之阵,而张作霖只有一次逃生机会,但被他自己放弃。

为什么说是必死之阵?

日本关东军为了能一击成功,行动方案上做了三方面的安排!

1、争取直接炸死。

为此,日本方面准备了240斤高爆炸药,在南满铁路与京奉铁路交叉点,就是三洞桥路段的桥墩上安装爆破装置,利用电气引爆,由日军工兵队长亲自负责。

2、如果爆炸不成功,再利用脱轨器致使列车脱轨,因此,日军在京奉线两侧安装了脱轨器。

3、组织敢死队,用机枪扫射、用刀砍死。

假如爆炸没成功,脱轨器也没能致张作霖于死地,埋伏的敢死队将发动突袭,以机枪扫射和冲上去直接砍死的方式给其致命一击。

值得注意的是,240斤炸药,那是很有分量的,就这么赤裸裸地安置在桥墩上,一定会被人发现。

为了机密起见,原本铁路桥两侧有日本人修建的两座炮台,策划这起事件的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曾经承认,他们将炮台的防护沙袋里的沙土替换成了炸药,以此作为隐蔽。

看到了吧,按照这个安排,张作霖基本上是没有机会跑掉的。

方案制定之后,就进入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掌握张作霖的出行信息,包括出发日期精确到分钟级,沿途停留站点以及停留时长,列车经停后发车时间,张作霖具体坐在哪一节车厢等最详细的情报。

这么精细的情报,日本人怎么获取的呢?

为了能得到张作霖的准确出发时间和沿途信息,日本方面发动了在东北以及北京一带的谍报网,同时动用了一切能接触到张作霖的外交人员探听情报。

张作霖出行时间的情报其实是比较容易探听到的。

要知道张作霖当时还是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北洋政府的统治者,他返回东北奉天时,先发了通电,还在北京怀仁堂举行告别茶会,招待各国外交使团。

探听情报不难,而关键的环节是,要将所有情报人员组成一个谍报组,并且这个谍报组内部成员之间要实现情报实时共享,相当于搭建一个监视系统。

日本方面的分工和实施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任总指挥,坐镇奉天,统揽并安排一切。

日本驻吉林武官竹下义晴、驻北京武官长建川美、田中隆吉、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官等负责打探张作霖动身消息。

而且要掌握具体发车时间、张作霖乘坐哪一节车厢等具体信息。

张作霖出发后,在火车站,送行的人有不少,主要是些东北军要员,还有些外国使团的人,日本人也利用外交官的身份混杂在里面假意送行。

张作霖出发后,日本武官竹下义晴便将发车情报发给了坐镇奉天的河本。

收到情报后,河本立刻命令铁路沿线各地的所有谍报人员全部行动起来,沿途监视这辆专列的一举一动。

另外,为了避免张作霖对日本人不放心而有疑虑,日本顾问町野武马、仪我诚也也跟着张作霖随行。

到了天津站的时候,町野武马下车,但张作霖没有怀疑他,町野武马立刻又在天津给河本发情报,把张作霖发车时间、车厢再次确认。

而且,在天津站,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部也同时向河本发了专列发车时间,这谍报简直是万无一失的安排!

当专列到达山海关时,黑龙江督军吴俊升特意赶来迎接张作霖,因此也上了车,这是他悲剧的开端。

这个时候,日本在山海关的谍报人员石野芳男监视了专列,将通过山海关的情况和发车时间发电报给河本。

当列车驶出山海关那一刻,张作霖的命运就注定了!

河本收到情报后,为了避免万无一失,特意再派人到现场和负责爆破、砍人的团队再次反复确认情报信息。

6月4日凌晨4点左右,日本人部署在新民县火车站的谍报人员发来电报,预计张作霖将在凌晨5点左右抵达奉天。

河本不放心,又亲自到现场查看了部署情况,可谓是费尽心机啊!

当专列开进皇姑屯附近的老道口涵洞时,日本人部署在附近的情报人员开始拿起望远镜观察列车,并同步给爆破点信号。

当列车驶到三洞桥时,一声巨响,张作霖所在的车厢被炸得面目全非,两侧铁轨弯曲变形,张作霖被炸出三丈多的距离,吴俊升被一颗钉子穿进头部,当场毙命。

事发后,张作霖随车的警卫部队还向南北两个方向扫射了几秒钟,随后将张作霖现场急救后送往大元帅府。

但最终抢救无效,张作霖临死前遗言:

告诉小六子(张学良的乳名),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我这个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沈阳。

我们来分析一下皇姑屯事件:

其一,沿途戒备森严,日军如何得手?

主要是地点选择上避开了东北军的警戒,三洞桥铁路桥下面虽然是东北军在警戒,但是铁路桥上面属于南满铁路,当时被日本人占据。

将炸药置于桥下容易被发现,所以为了避开东北军,于是将炸药安置在铁路桥上面,因为上面归日本人管。

东北军曾要求与日军共同负责警卫,但被日本人拒绝,甚至还拍着胸脯保证,出了问题,日本负全责。

由此将东北军警戒部队排除出铁路桥上面。

其二,日本人干掉张作霖的动机是什么?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上台,自东方会议之后,日本人加紧了对东北的侵略,进一步逼张作霖签卖国条约。

这其中包括东北的铁路权,以及很多控制东北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卖国条约,一旦签署,东北将名存实亡。

张作霖不愿卖国,跟日本人耍心眼,日本人逼他签字,实在拖不下去了,干脆就签了。

只不过签的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一个“阅”字,这把日本人给耍了。

而且张作霖为了对付日本,跟英美各国走得比较近,以田中义一为首的日本政府慑于英美压力,不想直接干掉张作霖。

田中义一打算等张作霖回东北后,再想别的办法逼迫他签那些条约。

但是关东军少壮派军人不干!

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干掉张作霖,以武力夺取东北。

而且河本在策划皇姑屯事件前,得到了关东军司令部默许。

这一起事件,直接导致日本内阁政府对军队失去控制,张作霖死后,东北易帜,田中义一内阁倒台。

日本彻底被军国主义控制,加紧了发动侵略战争。

其三,张作霖唯一的逃生机会

在张作霖返回东北之前,东北军方面已经察觉到日本人在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叉口一带行动异常。

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曾发电报提醒张作霖注意安全,最好不要坐火车,改道旱路回去比较稳妥。

但是张作霖不仅没听,还把齐恩铭斥责了一顿!

当时日本人在东北的军队调动频繁,不仅增加了兵力,连坦克、火炮、飞机都开进去了,看起来就好像马上要占领奉天一样。

张作霖自己也知道日本人对他已经十分不满,种种迹象表明,日本人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点。

可他自己似乎不大相信日本人真敢把他杀掉,回东北的时候又是发通电,又是搞告别茶会,送行队伍的阵仗也不小。

结果,半路上真就被干掉了......

张作霖之死,国民政府什么态度

张作霖之死,是在他回东北的途中,那么他为什么要回东北?搞清楚了这个问题,那么张作霖之死,国民政府什么态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1928年,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火车站被日本人炸死,张作霖之死,自然与日本人脱不了干系,但与南方的革·命·党和北伐军以及国民政府,其中利害关系,也是剪不断理还乱!

日本人痛下杀手,是因为张作霖久而久之、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驯服,不过直到张作霖死,日本内部对于张作霖这个东北王的态度,也是莫衷一是,争议不断。

只是日本军部部分军官,包括亲自动手的河间大作,决议一定要铲除张作霖,重新选定代理人,执掌东北。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日本人挑选的时机其实很好,当时的张作霖说他如丧家之犬一般逃回东北可能有些过分,但与狼狈出逃北京也差不了多少。

谁逼得张作霖或者说谁把张作霖吓成这样了,说实话,张作霖从一个小土匪做到东北王的位子,绝不是被吓大的,谁整的那么可怕,张作霖都要逃回东北了。

张作霖当时在北京可不是去旅游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打败曹锟吴佩孚一伙人,顺利入主北京,张作霖荣任中华民族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主权,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

可就是有人给他添堵,那就是“北·伐·军”,当时一期北伐已经结束,1927年四月十二日的事情已经发生。

蒋介石表现出来的作为给了张作霖想象的空间,他甚至主动给蒋介石去信,告诉他可以与他划江而治,可是让张作霖什么气愤的是蒋介石竟然不识抬举,一口拒绝了张作霖的提议。

张作霖有心出兵与北伐军一决高下,但奉系军阀早已丧失了原来的进取心,根本打不过北伐军,张宗昌驻守的山东朝不保夕,如果不是日本人保他,发动济南事变,山东早就改朝换代了。

张作霖愈来愈觉得北京没有安全感,没有他的东北踏实,但说实话,就在张作霖准备返回东北的当口,有人捎信给他,说南满铁路皇姑屯一代的日军有异动,动机不明。

张学良也是眼皮子老跳,他虽然心里不相信日本人要除掉张作霖,但综合各方面的消息,日本人的确存在除掉张作霖的可能,张作霖是九五之尊,断不可冒一星半点的风险,因此张学良提议张作霖轻装简从,坐汽车悄无声息回东北。

但最终被张作霖拒绝,结果已经广为人知。

从这一点来说,张作霖一死,东北军群龙无首,国民政府应该高兴都来不及吧!

东北军阀张作霖,死后多年才被埋葬,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张作霖能从一个土匪到东北的东北王,中间肯定有靠日本人和沙俄的暗中支持,当然也离不开张作霖自己的运转。但是也正是因为张作霖一步步的做大,引起了日本人的觊觎。有关于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历来都是各种说法不一。虽然绝大多数证据表明是日本人做的。然而张作霖被炸死之后,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当时张学良还不在东北,听到消息的时候急匆匆的赶回来,此时张作霖的尸体已经被运送到了大帅府当中。

虽说张作霖已经没了,但是东北作为一个土皇帝管理的地方,总不可能一日无主。于是张学良紧急接手了父亲的职位,成为了新上任的东北王。

张学良一生风流,但也是一个十足的孝子。张学良在给父亲举行完葬礼之后,就开始准备继续修建元帅林,张作霖的灵柩则是被暂时安放在沈阳东关珠林寺内。

张作霖选坟,准备给自己百年之后用?

有关于张学良为张作霖安排陵墓的事情,我们先把它放在一边。其实在很早之前,张作霖就已经考虑自己的百年之后。

比如说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张作霖想把他老家的张家坟茔,迁到另外一块风水宝地。毕竟古代人重风水,认为只要祖坟选的好,就可以庇佑后代几辈人。

但是当时张作霖比较忙,他就把这件事情交给了自己的姐夫吴永恩。吴永恩找了当时最出名的风水先生,选中了位于锦县的驿马坊村西。

于是张作霖花钱,买下了周围大约40公顷的范围,准备打造张家祖坟。并且在民国二年的时候,把自己母亲的骸骨从黑山县搬到了这里,并且作为主坟。▲张作霖老婆

再到后来张学良的母亲病死,张学良的母亲也就是张作霖的原配。在张学良母亲赵氏病死之后,张作霖就把她的坟地埋在了这里。占地面积大约15亩左右,周围都是一些果树和耕地。

虽说张作霖已经把坟地选好了,但是当时也是民国初年,张作霖只不过是刚刚起色。所以说并没有对此地大兴土木,只是简单的修缮出来了一个轮廓。

后来张作霖越发的发达,从督军兼任省长。于是开始大兴土木修缮陵墓,把整个买下来的陵墓四周都修了墙,还在门口安了一个牌坊和一个凉亭。

坟茔前面还有两个粗大的石柱子,在石柱顶上刻有两个狮子。再往前面一点是一个大石碑,石碑上面还基本上没有任何文字,张作霖当时是想等到自己百年之后,交给张学良等几个儿子来书写。

再到后来张作霖成为东北王,感觉自己之前选的坟地配不上自己,又在抚顺章党附近选了一个依山傍水,风水极佳的陵墓,并把它称作是元帅林。

其实在这个时候张作霖就已经飘了,虽说只是号称东北王,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元帅林按照皇帝陵墓的格局来修缮。

参考清昭陵的模式规格,并且从北京的隆恩寺以及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太等人的墓地,运回来了众多的石狮子等石质建筑物,加起来差不多六七十件。这个时候差不多都已经来到了1928年,中间过程虽然修修补补,但是相对来说没有什么突跃性的发展。毕竟当时张作霖才50多岁,也没想过自己这么早便会走掉。

张学良连爹都没葬就跑了,还是汉奸帮下的葬!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从北平回来,路过皇姑屯的时候,被日本人所埋的炸药炸死。张学良赶紧跑回东北,举行张作霖的祭奠仪式。后来由于元帅林还没有修缮完成,所以暂时把他的灵柩放在了沈阳东关珠林寺内。

但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元帅林到现在还没有修好。张学良最后竟然选择以不抵抗的方式,撤出了东北。所以说元帅林也不得不停工,张作霖下葬一事一直悬着。

张学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走就是一辈子,自己父亲的棺材,最后也没有交给自己亲手下葬。但是不代表他没有想到过自己父亲还没入土,所以说身在关外的张学亮也是着急的不行。

后来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前,当时吴永恩之子吴廷奎就在张学良身边。张学良就告诉他,元帅林肯定修不成了,但是父亲不能在外面晾着。我不方便回东北,你就代我回去处理这件事情。

另外先把父亲移到之前选的祖坟驿马坊,然后找几个靠谱的人管理好此地。等到我们日后回去的时候,继续修建元帅林,到时候再把父亲移回去。但是当时东北已经被日本人占领,想要搬迁张作霖的棺材,不是你说想动就动的。吴廷奎只好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其中正好把这件事情求到了张景惠头上。

此人是谁?他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当年张作霖刚起家的时候,张景惠就已经跟着他了。后来张作霖被炸死之后,他也曾经跟过张学良一段时间,但是在东北改旗易帜之后,他就跑到了南京担任军事参议院院长。

再到后来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张景惠竟然跑到了东北做了汉奸,在伪满洲国担任了众多的职务。据说他的汉奸相十足,连自己办公室的门把手都拽下来,送去给日本人造子弹。

但是不管怎么样,他都是张作霖曾经的老手下,而且还是拜把子兄弟这层关系。于情于理的方面,都应该帮衬一把。另外当日本占领元帅府之后,张作霖的灵柩被移出了之前停放的寺庙。

当时吴廷奎不仅找到他,而且还有张作霖之前很多的老部下。但是最重要的人就是张景惠,因为他的官最大,可以在日本人面前说上话。后来在他的运作之下,日本人同意了安葬的事情。

元帅林肯定是不可能了,再加上有张学良的同意,最后还是选在了驿马坊,这也是张作霖一开始选的地方。于是在1937年的时候,吴廷奎准备把张作霖的灵柩,用火车从沈阳搬运到羊圈子车站。▲张作霖的儿子

但是中间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按照当时东北的风俗习惯,这种下葬的事情,必须交给儿子来处理。但是张作霖的好几个儿子都不在关内,所以最后只找到了张作霖的外甥。

虽然说张家已经威风不再,但是整个搬迁过程也是大操大办。表面上说离不开汉奸张景惠帮忙,但是主要主持人员还是张作霖的姐夫。而且整个移灵过程,最后还登上了报纸。

再到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战役,张作霖的这块坟地也没有逃过,最后只剩他之前立下来的两块石碑还树立着。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张作霖的陵墓才重新被修缮起来。

再到后来政府又多次拨款,重新修缮此地,准备打造成一个文化景区。再到后来张家人的后裔听说这件事情之后,虽然人不在这里,但是也会通过各种渠道筹钱。

而且张学良的几个老部下,也过来帮忙打扫陵墓。在1986年的时候,张学良的侄子侄女和家人一起从巴西来到这里,为张作霖扫墓。第2年的时候张学良的表弟,也带着夫人来扫墓。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张学良本来也想亲自过来扫墓一次,但是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不了了之,可能也成为了他心里最大的遗憾。总而言之,在张作霖去世三年之后,由于元帅林没有修建完成,所以说一直没能下葬。后来因为战争耽搁了6年,最后才在自己第一次选的地方下葬。前后加起来共计9年。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此事证明 张学良在张作霖死前就下定了抗日决心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9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