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为什么施行节度使治理国家

唐朝多少节度使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唐朝后期为什么施行节度使治理国家的问题,以及和扩张之路为什么太监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设置节度使一职呢
  2. 唐朝后期为什么施行节度使治理国家
  3. 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有什么历史影响或意义
  4. 为什么说平定准噶尔、西北回乱是满清的唯二贡献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要设置节度使一职呢

“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中晚年葬送了自己奋斗而来的一手“好牌”,盛唐由盛转衰,开始了苟延残喘的起伏!李隆基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自然知道要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不然也不会有他摆平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任用良臣开创的盛世了!那么,并无糊涂的唐玄宗为何把大权交给节度使,并成为导致唐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呢?

有人认为,唐玄宗晚年宠信奸臣,沉溺美色,所以才导致了藩镇偷偷发展壮大,以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可事实上,唐玄宗设立藩镇节度使却是在他执政初期,即“开元盛世”阶段所干的一件重大举措,其初衷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大唐帝国的两大难题:边患和财政危机。

唐王朝全盘继承了“西魏—北周—隋”三代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持续不断地对外扩张,便是帝国军政机器运转的必然。因此国家刚从战乱中统一还没几年,人口还只有隋朝极盛时的1/4,(隋炀帝大业初年,户口800余万,唐高祖武德年间,户口仅仅剩下200余万),唐太宗李世民却不曾和汉朝建立后一般休养生息几十年,而是依仗着麾下一群猛将良将,将几十万百战精兵,迅速投入到对外开疆拓土中,开国百年时间里,四面八方同时开战。

哪怕当时整个中原地区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如湖南一带还十分荒凉,(整整五十年间才难得有一人中了进士,被称为“破天荒”,当地大员喜出望外,特意奖励70万贯钱),福建、岭南、贵州这些地区更遍布荒山僻野,原始丛林,

唐王朝却依然长时间将大量的国力军力,持续投放到的距离中原万里之遥的雪域高原,戈壁荒漠,天山南北,和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浑、回纥、铁勒、大食、突骑施、契丹、奚、高句丽、百济、日本、南诏等一个个此兴彼伏的对手交锋,进行着远东和整个亚洲的争霸战争。

风卷战旗陌刀霍霍,烽火连绵葬敌万千,在铁骑蹄声和硝烟弥漫中,大唐帝国终于建立起华夏王朝前所未有的最大版图。唐太宗李世民也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唐高宗更成为称霸亚洲的“天皇大帝”。

然而大有大的难处,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戍卫边疆需要付出非常昂贵的成本。比如在八世纪初期驻守西部的唐朝守军兵力约为五万,可是这五万人的军费开支却比京畿地区十几万人部队的开支更加巨大。到722年,整个帝国总兵力约为六十万,其中多数为边防守军。

虽然唐朝的边防军人数不少,但在保卫国境线上能做的努力却很有限。因为唐朝周边势力都是游牧或半游牧民族,他们的军队机动性高,且目标并非是为了占领土地,而是要以突袭的方式劫掠粮食、人口。大部分边镇只有数百人驻守,如果游牧骑兵大规模入侵,这点兵力显然无法应对。每当这个时候,唐朝中央就必须出动大规模军队,并临时任命有经验的军事统帅前往讨伐。可是这个过程却非常繁琐,效率极低,往往是当大军到达边境时,敌人早就已经撤回自己境内,消失在茫茫草原和戈壁之中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从唐睿宗(唐玄宗之父)执政后期开始就任命长期的节度使以指挥各防区。如果某个防区遭到进攻,身处边疆的节度使就能迅速作出军事部署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等待朝廷任命战地统帅和动员军队导致的长期延误。

权力下放的效果立竿见影,唐朝边防军在节度使的指挥下战斗效率大大提升。因此在唐玄宗即位后相继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总共十大藩镇,每个藩镇节度使拥有一大批直属军队(通常称“经略军”),其中兵力最多的范阳节度使拥兵达九万余人。此外,为了提高效率,藩镇节度使还被授予行政大权,可以在自己管辖的藩镇内任免官吏。

不过,节度使的设立虽解决了军队效率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却仍很突出,那就是长期面临的财政困境。唐朝从立国开始一直执行粗放式的财政政策,坚持不与民争利。因此唐朝百姓比较富庶,但中央财政却很吃紧。

唐朝疆域庞大,兵员众多,所以后勤支援就成了个大难题。把各地的粮食、物资集中到京师,再从京师统一运送至边疆地区是传统的做法,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如此来回运输,加上沿途损耗,势必会造成惊人的浪费。《孙子兵法》中就提到过“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言下之意就是说,军队只需要吃“一钟”的粮食,但如果由中央从地方收取再输送到前线,需要付出“二十钟”的成本。

虽然唐朝各地的边防军都设有军屯,能部分实现自给自足,但军费的“大头”还是要靠朝廷拨款。可是唐朝国库本来就不宽裕,很难承受这样巨大的支出。为了实现高效率管理和运作,唐玄宗决定进一步下放权力,将藩镇所辖区域的财政大权交给节度使,让其实现自负盈亏。如此一来,节度使在掌握了军权、行政权之后,又进一步掌握了财权,藩镇俨然成为了节度使的独立王国。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安禄山。唐玄宗天宝时期,全国边境地区共有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安禄山一人担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威权之重,到达顶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玄宗之所以要赐予节度使很大的权力,实在是形势所逼之下的无奈之举。假如唐朝没有面临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外族的威胁,假如边境地区都歌舞升平、一派和睦景象,那就根本不需要在边境地区驻扎常备军队,也就不会设置节度使了。唐玄宗为了解决两大难题而设立了节度使,可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几十年后,节度使却成了自他以后所有唐朝皇帝的最大难题。由此可见如何应对难题才是每个面临困境的人真正该思考的问题。

唐朝后期为什么施行节度使治理国家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晚唐时期哪里是节度使治理国家,分明是国家没有办法,才让节度使们裂土称尊而已。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兵权就不可避免的分散了,地方上的藩镇逐渐控制了军权,并且逐渐控制了行政权和经济权。尤其是著名的河北三镇——卢龙、魏博以及昭义,互为犄角互为奥援,竟然达到了父死子继的程度!

碰到这样的情况,你是皇帝,您能咋办?摆在你面前的就两条路:一、好好劝他们把兵权什么的都交出来;二、打得他们交出来。

上来就选第一条的,基本等于做梦。好好地当个土皇帝不美滋滋,凭什么要把军权给你?给你了我还有命活么?那就只能选第二条了,打!

打?打的过吗?这些藩镇都是常年作战的,刀口舔血惯了的,你唐朝中央拿什么打?就算你去打,打仗可是要花大笔大笔钱的,而政府控制的地盘又那么一点大,经济实在是有些入不敷出......

那就只能劝,劝了半天爱听不听,又得打;打了又打不过,所以还是劝......

唐朝越到后面,这种恶性死循环就越明显。而由于藩镇势力的坐大,导致皇权又必须依赖宦官来保护自己,这对于已经快要病入膏肓的唐王朝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

李唐王朝就在这种动态平衡之中,缓慢地迎来了自己的死亡,直到黄巢起义、朱温降临,这个王朝才算彻底迎来了解脱。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有什么历史影响或意义

影响极为巨大。

首先,从大中华角度。

我们在失去西域上千年后,重新拥有了这块幅原辽阔资源丰富的土地。这一次的拥有,同唐汉时期的羁縻制度不同。它是真正的拥有,是建省,同内地完全同质化的建制。清廷从内地大量移地,更充实了这一地区。

(图:准噶尔汗国示意图)

其次,从清廷角度,准噶尔汗国也非死不可,双方没有共存的基础,只能你死我活。

因为清廷的立国之本,就是“满蒙一体"。

满人在征服漠南漠北蒙古后,林丹汗之子献上元朝的传国玉玺。皇太极于是在崇德元年4月11日称帝,并兼任蒙古大汗。

皇太级接受蒙古和满人贵族的共同朝拜。也就是说,皇太极不仅是满人的王,也是蒙古人的王。

为巩固满蒙关系,双方长期联姻。皇族之女远赴蒙古苦寒之地嫁给蒙古王爷,清廷皇族也常娶蒙古黄金家族的女儿为妻。

满清只有二十万满人八旗军,如果没有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以降清的明军为主体)辅佐,满清根本无力在中原立足。所以,满清绝不允许失去蒙古八旗。

但准噶尔汗国的志向,就是想效仿成吉思汗,统一整个蒙古,包括满清控制的漠南漠北蒙古。

(图:清廷和汗国的血腥战争)

假如这两个地区没了,就等于蒙古八旗的老窝被端了。那么,蒙古八旗或者一轰而散,或者投降准噶尔国,掉转枪头来对付清廷。

那汉八旗的忠诚也可能在这时候出问题。清廷如何在中原立足,是个问题。恐怕连自己老家东北都保不住了,要么退到西伯利亚,要么臣服于蒙古或中原。

所以,清廷必须灭掉准噶尔国。

最后,没有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之战,就难谈“康乾盛世”

对于准噶尔汗国持续的挑衅,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廷用了整整70年,花了祖孙三代的时间同准噶尔汗国缠斗。不灭掉准噶尔汗国,决不收兵!

灭掉准噶尔汗国还有另一现实意义,那就是可以把准噶尔故地作为和野心勃勃的沙俄间的一道屏障和缓冲,以保护帝国核心区。

沙俄与清帝国的冲突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而暂告一段落。由于深陷于欧洲战场的泥潭,沙俄乃向准噶尔汗国提供大量先进火器,给清军巨大杀伤。让清廷和准噶尔自相残杀,以保证沙俄后方安全。

准噶尔部原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后逐渐成为漠西蒙古的领导者,建立汗国。全盛时期,准噶尔汗国面积达到七百万平方公里,超过当时全球绝大部分国家。

(图:噶尔丹影视形象)

一代强人噶尔丹即准噶尔汗位后,不仅征服了中亚各国,而且从西到东,又击溃了漠南漠北蒙古,直打到离北京仅两三百公里的乌兰布通。以至京师震动,康熙宣布在北京实行全城戒严。自己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发生激战。噶尔丹败。

但不久,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布坦抄了噶尔丹的后路,在后方登上汗位。噶尔丹腹背受敌。在同清军进行两次大决斗后,噶尔丹进退不能,被活活困死。

然而,得到沙俄火器帮助的策妄阿拉布坦更加强悍。雍正九年,清廷大败,由傅尔丹率领的一支精锐部队被准噶尔全歼,六万人几乎无一生还。

雍正不得不和策妄签署和平协议,四年后在抑郁中去世。

蒙古民族传统的强悍战斗力,加上沙俄的火器支援,让拥有庞大军队的清廷,受尽挫折。

但准噶尔汗国的内乱,给了之后的乾隆帝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策妄之孙达尔齐,同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发生火拼。

乾隆遂主动出击,以倾国之力,把准噶尔汗国连窝端掉,并斩草除根。

(图:清廷平定准噶尔示意图)

结语

乾隆把灭准噶尔汗国作为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一,得意非凡。

这确是乾隆〝十全武功〞中成色最足的,亦是乾隆送给中华民族的重要礼物。西域在离开中原千年后,重新回到中华民族大家庭。

准噶尔灭国后,流亡沙俄的土尔扈特部,听说准噶尔被灭后空出大量草场,于是向乾隆请求回归故土。

这场史诗般的回家之路,土尔扈特部冲破沙俄重重阻挠,九死一生,回到故土,又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胁的爱国颂歌。

晚清时期的沙俄,妄图一点一点地吞食新疆地区,从帕米尔高原到伊犁。正是因为准噶尔汗国故地极为广阔,作为守护中华民族核心区的屏障,提供了巨大的纵深。

从这个角度,也可见消灭准噶汗国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说平定准噶尔、西北回乱是满清的唯二贡献

清朝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平定准噶尔和西北回乱,而是在发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依然保有1100万平方公里,4.5亿人口的国家形式上的统一,让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了基本盘。

明朝说到底是一个“穷死”的朝代。

在明末,明朝已经病入膏肓,纵使有那么多的良臣名将来辅佐,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因为明朝的税收制度,以及特权阶级的存在,让明朝的财政收入逐渐降低,至明朝末年国家常规财政收入仅400万两,连明朝官员的工资都不够发,同期辽东军费每年就该700万两。

至此,明朝的国家机器,陷于停摆。士绅官员无力改变现状,只是一味地侵占田地,贪污腐败,招致官逼民反,内外交困下的明朝最终灭亡。

清朝也殷鉴明朝灭亡的很多教训,在税制上做了很大改革,同时消灭了大量的特权阶级,在短暂的动乱过后,清朝的经济开始恢复并发展。如此一来,清朝的国库收入就要比明朝丰裕得多,因此也就有余力去完成中华的大一统。

其中,平三藩、收台湾、灭准噶尔、平西北回乱等是维护祖国大一统的最为重要的战事。清朝完成这些壮举时,意志非常坚定。这可能是由于清朝是“捡漏”得来的天下,以杀伐立威,没有立下大功德,因此清朝的皇帝都非常在意政权合法性的问题,意图以丰功伟绩来完成统治天下所需要的“有德者”的进化。

如清朝这般富有疆土进取之心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清朝的疆域直到嘉庆年间,立国180多年后,仍然处于扩张的状态,并最终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庞大规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清朝在领土的治理,即实控程度上,是远超前代的,这也是清朝灭亡时仍能保持1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原因之一。

准噶尔汗国是一个国力非常强大的国家,不仅有强大的战争持久力,也有不错的军工能力,甚至还多次击败过意图向南方扩张势力的沙俄,其统治区域面积达到700多万平方公里,囊括了现在的外蒙、新疆、西藏,还有现今中亚地区的很大一部分。

这也让准噶尔汗国有了与清王朝争雄的资本。

对于清王朝来说,准噶尔汗国如鲠在喉,是最为麻烦的敌人。清朝入主中原,蒙古人是帮了大忙的,而且清朝的皇帝同时还兼着蒙古的共主可汗,也意味着如果准噶尔汗国攻灭了清朝,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清朝皇帝的法统,对漠北蒙古、漠南蒙古、中原一带,都领土要求。

准噶尔汗国的汗王噶尔丹,其目标就是恢复成吉思汗的国土。为此,他的一生,多次带兵攻打清朝边境,最近的一次,已经达到了北京城不远的乌兰布通。

也正是此时,清朝不得不在外东北和外蒙古、西域之间做出抉择,最终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稳住沙俄,从而才能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准噶尔。

虽然在外东北地区,清朝失去了西伯利亚大片的国土,但是在与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清王朝用了80多年,历经祖孙三代人,终于将西域这片土地收回中华帝国的版图内,取故土新归之意,置“新疆大臣”,后又设新疆省。

清乾隆帝

清朝不仅在军事上收回了西域,还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用伯克制度对新疆基层进行管理,有效地加强了对新疆基层的统治。

时间过了100多年,随着清朝局势的稳定,西北地区生齿日繁,人口逐渐增多,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西北地区的穆斯林在听说太平天国起义后,也开始图谋在黄河以西建立伊斯兰国家。1862年,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材率军经略陕南,陕甘地区的清军由此大批南调,围剿太平军。在西北地区的穆斯林就在白彦虎、马化龙等人的挑唆下,爆发了破坏性极强的陕甘回乱。

陕甘回乱爆发时,清廷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东南,意在剿灭太平天国。因此,叛乱蔓延很快,几乎整个甘肃、青海、陕西都被波及,西北地区政令不通,已经不为清朝所有。

在太平天国平定之后,左宗棠旋即被任命为上陕甘总督,对陕甘地区的回乱进行镇压。左宗棠用了六年的时间,终于剿灭了陕甘回乱。乱民的一部移军至新疆,伙同当时的阿古柏,继续同清廷对抗。

左宗棠为此再次请命出征,最终彻底赶跑了乱民,消灭了阿古柏政权,让新疆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同时,左宗棠还以军事为后盾,帮助曾纪泽在与沙俄谈判时,争取回了伊犁地区的所有权。而白彦虎带领的回民,则退缩到如今的安集延(属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成为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东干族。

白彦虎

此后,尽管后来的历史屡有反复,但是新疆归属于中国的事实一直没有变。中国西北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保留在了版图之内。

所以,清朝在西北地区,延续200多年的持续用兵,终于将新疆(西域)地区在近代民族国家成立之后,以实际控制的形式将新疆领土纳入到了中华版图之内。从这一点上来,清朝确实是有巨大贡献的。

唐朝后期为什么施行节度使治理国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扩张之路为什么太监、唐朝后期为什么施行节度使治理国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唐朝的一镇节度使,到底能管理多少军队,为何能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