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

清朝军队打仗时时怎么处理辫子的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和古代散头发怎么弄好看吗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以及古代散头发怎么弄好看吗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
  2. 有些教材中把古诗中的“斜”字标注成xié,弃掉了xiá,你怎么看
  3. 古代日本人为何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
  4. 古代人真的分辨不出来“男扮女装”吗

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

提这个问题的兄台,压根就不了解清朝的辫子,你以为清朝人的辫子都是影视剧中的瓜瓢型,只剃一个额头,剩下的地方全给你留辫子?

这就大错特错了!至少在清朝前期,满洲人的头发是极少的,我们号称他为“金钱鼠尾”。

这种发型几乎是将整个头发全部剃光,只留下后脑勺部分一个铜钱大小处的头发,然后编成的辫子要细到穿过铜钱中间的空,从外形上来看就跟老鼠的尾巴一样,因此被称为“金钱鼠尾”。

除了我们的史料记载,根据1644年在清军入关时,正好在北京旅居的日本商人竹内藤,后来写了一本书名为《鞑靼漂流记》,在书中详细描绘了满洲人入关后的发型:“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

可以说,金钱鼠尾的发型,基本就是剃光头了,因此,清朝入关后不久在全国推广的剃发令,受到了汉人的强烈反抗。

在1645年顺治皇帝不得不发布严格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

这场由头发引发的反抗,不久就结束了,1647年清政府还公开声称“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虽然相对于现代人的短发,金钱鼠尾的发型很难打理,但是在古代,这种发型其实已经是最好打理的。

中国古代一直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是将头发与孝道捆绑在一起,而孝是古代最重要的品德,只有不毁伤头发,才能算是孝顺。

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人们要是剪发都需要挑一个黄道吉日,即使这样,剪下的头发也要特别处理一下,比如收藏起来或者是烧了,以示对父母祖宗的尊敬。

当然,这个剪发绝对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剪发,只是修修型而已,大多数情况下,男人的头发都是“长发及腰”。

由于人在未成年之前都是不剪发的,一直到成年行弱冠之礼后,才可以把头发盘上,然后带上帽子。

为了不让头发太过飘逸,古代的男人往往也需要一些方式将头发扎起来,但是总体来说,特殊情况下,披头散发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是打仗的话,更是要命。

除了头发,在服饰上,传统中原汉人的服装也不适合打仗,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组织了胡服骑射改革运动,让赵国人模仿胡人的服饰,目的就是为了让赵国人也能跟胡人一样骑马。

可以说,讲礼仪这一套,大多数汉族中原王朝都十分在行,但是打起仗来就不行了。

北方的游牧民族,每天都是骑马射箭,如果也像汉人一样留着长发,想必会很麻烦,比如你骑马的时候,由于速度过快,头发散了,披头散发绝对影响时间,搞不好就“翻马”了。

相对于大多数的游牧民族,女真人实际上是渔猎民族,游牧主要是放牧,而渔猎是靠打渔和狩猎为主,因为东北是“白山黑水”,打渔和打猎都有充足的资源。

然而无论是打渔,还是进山打猎,大多数环境都阴暗潮湿,头发绝对是一个让人很麻烦的东西,潜水后不容易干,进入森林后,有跳蚤一类的东西跳到人的头上,让人难以忍受。

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女真人逐渐发现,留一个小辫子既保住了头发,又方便野外行动,所以,女真人的发饰最终就形成了“金钱鼠尾”式样了。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自然是长发飘飘更带劲了,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俊男,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飘逸,出场自带仙气,披头散发的打铁,一边冒汗,一边散发着热气。

甚至有的人干脆直接吃五石散,让热气由内而外,好让头发飘起来。

但是这种美学也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看,一到近了就会发现,随着飘逸的长发飘来的还有味道。

相比之下,金钱鼠尾的发型那是真的很丑,我们看的清宫剧,其实都是美化过的形象,如果要看韩国人拍摄的《南汉山城》,就可以看到,女真人的发型是真的彪悍,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当然,除了不好看之外,金钱鼠尾的发型还有很多优点,比如很干净,便于打理,如日本人所说的那样,不管是当官的还是不当官的,大家都留一样的发型,无形当中还消磨了人的等级差距。

当然,随着清朝统治秩序的稳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越来越重,对于头发的信仰也越来越浓厚,清廷逐渐放宽留发的比例,老百姓的头发也越来越多了。

到乾隆去世的时候,清朝百姓的头发已经发展到四个铜钱大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掌心,留出的辫子跟猪尾巴一样粗。

到咸丰帝即位后,老百姓蓄发的速度加快,蓄发面积超过整个头部的一半,只有一个大额头需要剃,被人称为“阴阳头”,扎出的头发相当于蟒蛇一样粗。

随着头发的增多,打理起来也很麻烦,不仅要梳洗干净,还要扎成大辫子,清朝时期的理发匠堪称技术工种,剃头刮脸已经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行业了。

在这样的时候,清军再到前线去打仗,就丧失了入关之初的精神小伙气息,为之一变成了很土的大辫子,实在是不方便。

当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头发希的人可以把头发盘到头顶,头发厚的人会把辫子系到腰上,也有一些猛人,直接把头发盘在脖子上,然后用嘴叼住。

不管怎么说,有辫子都是打仗时候的软肋,那种被人薅住头发的滋味,想想都觉得疼,一旦被人薅住,估计只有放弃抵抗了。

所以,清朝晚期的人打仗专薅辫子,久而久之还形成俗语“被人抓住小辫子”,形容被人抓住了把柄,如今已经没人留辫子了,但是这句话却依然流行。

关于清朝的辫子,鲁迅先生是有着深刻的理解的,在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鲁迅还多次对辫子进行了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重新读一读这篇中篇小说。

有些教材中把古诗中的“斜”字标注成xié,弃掉了xiá,你怎么看

谢邀!"斜"字,在古诗里念xia,合辙押韵,从欣赏的角度来看,不变为妙。原汁原味,顺顺当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极有韵味!听听今天的孩子们念成"xie",总感觉变味了。但孩子们翻开字典,也是有根有据的,就是读作xia,我看只有认可好了。把古音韵典藏起来,传承下去。像"中国诗词大会"中,就涌现出来不少少年才俊,不必担心文化失传。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文化传承与时俱进的问题。古诗在古代,就是有腔有调的歌吟唱诵。叶嘉莹先生的吟诵就很有古人风范。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只能是普通话朗读,背诵,你根本上就无法去推行叶先生的那种传统吟诵。所以,专家治学与文化普及的区别就在于此。

古代日本人为何要把中间的头发剃掉

其实,考验男性颜值的,除了大清国的阴阳头或者金钱鼠尾发型,更大的挑战是日本的“月代头”(サカヤキ)。

想当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军队刚登陆日本时,大和民族的各色东方“情调”,可是把他们给吓坏了。女的都是一脸死白,脸上恨不得一边走一边掉粉,笑起来更恐怖,惨白的大脸配着小红嘴,露出一口黑牙;男人呢,凡是有点身份的,竟然不论老少,一律都很骄傲的剃成“地中海”,这就是所谓的“月代头”。

标准的月代头要将顶部的头发去掉,仅仅保留侧面、后面的头发,拢到后脑勺,再挽个小揪揪。开始属于武士“专享款”,之后,逐渐普及到了广大日本男性中间。

其实,早在飞鸟,奈良,平安时代(基本等同于咱们的唐宋时期)日本男人的发型还是很正常的,基本中国类似,男女服饰也是大同小异,没有特别鲜明的识别特色。大家可以看看有关遣唐使的古代画作,基本都是大唐衣冠,成年男子留着中式发髻,戴乌帽,跟咱们古代汉族的装束很相似。

(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日本青年复原的“遣唐使”队伍)

下图左二为遣唐使同时代,为古代的中日友好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女天皇——阿倍内亲王。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人的衣冠服饰,无论男女,跟现在大家印象中的差的还远,更具中华风采。

到了大概咱们中国元朝的时候,连绵的战事让武士阶层迅速崛起,再加上蒙古人的影响,日本人民的发型就开始逐渐走歪路了。

进入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等同于中国明朝),月代头成了日本武士的标准仪容,甚至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身份的象征。

因为,冷兵器时代搞近身战,武士们互相搏杀的时候,经常有发髻没捆结实,挡在了眼前,影响了视线而导致战败甚至身亡的惨剧。加之,打斗起来一激动,运动量大,头顶容易出汗。所以,前面和头顶剃干净,既可以避免意外,还能散热,算是挺实用的选择。

那么为什后脑勺和周围还得留长发再扎起来呢?都剃干净,岂不更方便。其实,这个也是实用的考虑。

因为武士搏杀时,很多情况下是要佩戴金属头盔的,如果是个光头,脑袋直接接触金属,一方面冬冷夏热,另一方面还很硌得慌,可能不好受,所以,周边和后脑勺的头发能起到隔离和缓冲的作用。

实际上,满清的“金钱鼠尾”的用意,跟日本的月代头,也算是异曲同工的考量,前面剃的光秃秃,省的骑射时头发影响视线,带头盔的时候,余下的头发还能缓冲一下。

然而,要命的是,这发型刚开始在日本流行的时候,由于冶金术不够发达,没有合适的剃刀,这个发式竟然是用木头镊子一根根拔掉的。

记录江户初期人情风俗的《庆长见闻集》载道:“黑血流地,骇人之至。”那个年代,讲究的武士们常常忍耐着剧痛,一身血污地拔除头顶的毛发......不愧是发明了“切腹文化”的民族,做个发型都用让人背脊发凉的残忍形式。

不过,到了大概咱们明朝晚期,武士们拔头发的工作改为用剃刀,日本的男人们也总算是摆脱了鲜血淋漓的状态。

这个发型算是个“战斗的发型”,意味“时刻准备为主公而战”。要是哪个武士不愿意整,就说明他是胆怯之人,同僚们会不屑与之为伍,职业生涯和生计基本就断送了。

所以,大家都这么搞,人人都追捧,最后整成了大众潮款,时间长了,大家不但没觉得磕碜,反而被看成是勇猛无畏的象征,都以之为美,甚至一些非武士阶层的男子,也纷纷效仿。

脑袋顶着月代头,腰间插着两把刀——这就是当时的公认的日本男人最“炫酷”的形象。

尽管之后的500多年中,月代头属于男性的主流的发型,但是日本有几个阶层是不采用月代头的,它们是分别是天皇和公卿、医者、僧侣、学者以及贱民。

最终,月代头跟日本女人的大黑牙一样,随着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改革迅速退出了日本历史舞台。虽然政令初始之时,在政府强制手腕下还有不少武士极力反抗,但到后来,民间也对这个传统发式逐渐没了好感,主动摒弃掉了。毕竟,开眼看世界后的日本人自己也觉得,这个奇葩发型,实在是丑拒。

总之,要看男人帅不帅,来,先剃个月代头。

古代人真的分辨不出来“男扮女装”吗

感谢邀请,在古代女扮男装我觉得是不容易认出来的,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古代人与人之间有一定距离,没有那么多的亲密动作,所以不容易发现。在古代,受儒家理学等思想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一套比较规范的礼仪,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做出太亲密的动作的,无论是男男之间亦或是男女之间。因此即使女子女扮男装,在古代也难以被发现,因为很少有人会有冒犯的动作。同时着装又是一种社会秩序,表明了权力与身份的地位,不同的地位之间不可以逾越,否则就要受到处罚,正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同时在服装上规定了“男女不通衣裳”。

2:古代普遍男性思维中无女子着男装意识。同样是因为一些纲常伦理,大家潜意识里面都认为不会有人女扮男装,甚至根本就想不到这种情况会发生。因此当人们看到一个身着长袍的人站在面前的时候,第一个想法绝对不会是去想他穿上女装的样子,而是直接认为他是男人。这个不难解释吧,就算是混装盛行的今日,你在街上也不会认为你看到的人都是变装的吧。

3:历史流传故事告诉我们,女扮男装是可行的。在古代,我们知道比较著名的女扮男装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代父从军”等等,这些故事既然在古代可以流传,这就说明了在古代有一些古人是想到了有人可能有这么个女扮男装的情况,而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这是说明在古人眼里这种情况是可行的。毕竟如果是一种不可能的情况,又有什么记载的必要呢?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20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