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各地刺激消费大多采用网上抢券的方式(当下人们为什么要刺激消费)

最后一轮抢消费券时间 下周一 22日 10点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各地刺激消费大多采用网上抢券的方式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专家不建议发消费券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疫情好转为什么消费还是上不去
  2. 为什么各地刺激消费大多采用网上抢券的方式
  3. 疫情之后大家有报复性消费吗还是反倒舍不得花钱了
  4. 疫情过后的消费观念会不会改变

疫情好转为什么消费还是上不去

目前可以清楚是,在停滞了一两个月后,我们想象中的、期待已久的报复性消费还是没有到来,至少是现在没有到到来,看来事情不是按了暂停键这么简单,重新启动没有那么容易,我想主要是有这么几个原因,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国内疫情虽然好转,但是防控还未完全解除,包括物理上的解除和心理上的解除,目前大部分还是三级响应,学校还没有开学,体育赛事还未批准,社会运转起来还不是百分百顺畅,另外心理上的防备解除则更加困难和漫长,部分人们不愿意过多的让自己暴露在公共场合。

二、疫情造成的经济停滞,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甚至破产,很多人因此失业,后果是民众收入减少,进一步遏制了消费,消费不活跃,经济就难以繁荣,这又进一步遏制消费。内已需不振,外需更不容乐观,疫情已经在全世界蔓延,贸易近乎停滞,订单不来,只能望洋兴叹。国际油价的暴跌生动的诠释了世界经济包括中国在内的萎靡。

三、疫情教育了一批过度消费不留余粮的人,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理念,让人们更加重视储蓄和现金以备不时之需,这种观念的转变也导致了一部分消费被抑制。

四、生产、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互联网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大量的线下活动转移到线上,即使疫情过后,他们还是全部或者部分留在了线上,导致线下活动剧减,而线下的丰富、广泛活动才是我们能够真切感知并能切身体会的,并且对交通、餐饮、会议等有带动作用,线上只是肥了几个互联网大厂而已。

但愿疫情真正过后,经济能够提振,消费能够理性,生活能够更好。

为什么各地刺激消费大多采用网上抢券的方式

第一个问题:你花800元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但是到会场门口发现丢了800块钱,你还会进场观看吗?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表示会看,毕竟票还在手上。

第二个问题:你花800元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但是到会场门口发现门票丢了,你会再花800元买票进场看吗?这时候大部分人表示不会。

第三个问题:假定你打算到了会场再买票,买票前发现丢了800元,不过身上还是有足够的现金,你会不会买票进场看?这种情况下,有人会去,有人不去。

本质上这三个问题说了一回事儿,都是要去看一场门票800元的演唱会,在看之前都丢了800元钱或价值800元的东西,要看成这场演唱会,付出的成本都是1600元。但是,大多数人在三种情况下的选择却很不一样。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心里,钱跟钱是不一样的。这800元是用来买门票的,那800元是给孩子交学费的,都是800元却有着不一样的使命。

这就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的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心理账户

。人们会根据钱的来源、存储的方式或支付方式的不同,无意识地将本来毫无区别的钱加以分类进行管理,并且贴上不同的标签,比如血汗钱、救命钱、意外之财、私房钱等等。而不同标签的钱的花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血汗钱要省着花,救命钱不能随便花,意外之财抓紧花,私房钱得偷偷花。

从“心理账户”出发,就很容易理解补贴比减税更有助于刺激消费。

假设某地政府为刺激消费,有两种政策选择:一是为每位居民减税100元;二是向每位居民发放补贴100元。面对减税省下来的100元,居民会觉得“这本来就是我的血汗钱”,于是又放回到了那个叫做“血汗钱”的账户,不会大手大脚地花。而面对补贴100元,居民会觉得这是政府给我的“意外之财”,于是很开心地放入“意外之财”账户,出去吃个饭就消费了。

所以,在疫情初期为帮助企业活下去,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减税降费”,而在疫情形势缓解之后,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各地政府就开始密集向居民发放补贴。

刺激消费,发消费券比发现金更有效

问题再进一步,既然补贴比减税对刺激消费更有效,发消费券和发现金都是补贴,为何国外多选择发现金,而我国各地选择发消费券?

首要的差别在于疫情阶段不同而导致的政策目标不同。我国已进入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大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政策目标为刺激消费;而国外大多数国家尚处于疫情暴发期,政策目标是保障居民,尤其是

疫情之后大家有报复性消费吗还是反倒舍不得花钱了

应该只是年底被滞后需求的释放,但是疫情对于全球经济必然造成很大的影响,理智的消费者会克制消费以保存实力,渡过难关。

疫情过后的消费观念会不会改变

相对比疫情前的大手大脚,现在在消费上有一定的收敛,意识到了现金的重要性,除了生活必须品以外的消费更加慎重了,消费更理性,更注重性价比;

根据央视财经新媒体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对于疫情后的消费观,55.8%的年轻人群表示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生活必需品”,40.2%的年轻人群选择“少买点,买好点”,39.6%的年轻人群认为“购买决定比之前更慎重”,还有25.5%的年轻人群“担心(分期、信用卡)额度用得太多

关于为什么各地刺激消费大多采用网上抢券的方式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市民们,关于消费券你是否还有很多问号 没关系,你来问,我来答 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2/12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