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陈为什么不把南梁彻底给灭了(南陈为什么不灭西梁)

南梁最后的名将 羊侃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南陈为什么不把南梁彻底给灭了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为什么不铲除南方报系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清朝临近灭亡时为什么不退守东北
  2. 南方蟑螂会记仇吗
  3. 徐树铮为什么要暗杀陆建章,他俩之间有什么恩怨
  4. 南陈为什么不把南梁彻底给灭了

清朝临近灭亡时为什么不退守东北

时代变了。

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1650-1911年清政府的变化。

这里我从历史案例与当时形势分析一下。

1、咸丰北狩

在太平如火如荼的时候,大清又在莫名其妙中与英法开战,基本陷入了两线作战状态。后果就是抗过了李开芳,抗不过英法。从太平前线调回来的胜保诸将压根打不过英法联军。

幸亏咸丰帝没有“君王死社稷”的想法,果断坚定的去了承德。(当时大臣也不同意,幸亏自己有主见)。慈禧也去了。

要注意咸丰去的是承德,这是他父辈去的地方,属于大皇帝陛下的夏宫,元朝的皇帝也是如此。这里是满蒙汉的结合部,是大清皇帝最值得信任的地方。

这方面可以看看茅海建《近代的尺度》

当然咸丰没有呆多久就死了,南京、北京都丢了,活太久,那得心多大。之后就进入新时代了。

(咸丰北狩)

2、甲午战争与工业内迁

如果说1860大清皇帝还眷恋他们的内亚传统的话。在1895年真看不出来了。一个是龙兴之地辽东被打爆了。无论是黑龙江、吉林的马队,还是出关的湘军,反正都是惨败。6万人打不下海城。

所以东北和沿海地区都不是安全地带。大清得考虑战时工业生产的问题。

所以就出于安全考虑,力主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迁移、扩散;力图统筹全国,集中发展若干重点军事工厂,以提高效率并强化中央集权。(有点国府工业内迁的影子,没错,就是这样。危机下的选择都是如此)

有兴趣可以看袁为鹏的《甲午战后晚清军事工业布局之调整——以江南制造局迁建为例》。

非要再说大清内亚性,就是耍流氓了。这时候你觉得还有迁回东北的想法吗?

(龙兴之地辽阳、沈阳还安全吗?)

3、慈禧西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武卫军精锐连战连败,慈禧逃出北京城,走的是居庸关、怀来,张家口一线。

他在这里也停留了一些日子。很明显,他在考虑去哪。

最终西南行去了西安,在西安重建中枢,有了与西方人谈判的资本。

如果去了东北,基本就是被俄国人活捉,成了傀儡。或者交给西方人。最最好也就是流窜,四处逃跑。

一句话“回不去的东北,可以去的西安”。

巧合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公车上书提的迁都地点就是西安。大清如果遇到危机就只能西迁,没有其他选择。东北居于日俄两大帝国之间,危险前所未有。

(慈禧西狩)

4、末日新政

痛定思痛,慈禧回銮后坚定要改革。对龙兴之地与满汉关系都有新的界定。

第一:满汉可以通婚。

第二:开发蒙疆。第一条国有铁路就是张家口、绥远修建,甚至计划修外蒙,即控制蒙疆。大量汉人进入开发。蒙古亲王不再是大清皇家的盟友,而成了西南的小土司,等着改土归流。

第三:东北建立行省。

这基本已经将汉制要推向所有的地方。那你说清王朝的重心在哪?自然是关内。

当关内反了怎么办?要么镇压;要么谈判。

东北是回不去鸟。

(辽阳、沈阳直接战场了。战后东北基本成为日俄势力范围)

总结

顺治的时候,因为孙可望、李定国作战凶猛,形势不好,会退往关外。

咸丰的时候,那时候黑龙江、蒙古马队还是帝国最重要的支柱,退往塞北也可以考虑。

到了洋务运动以后,朝廷依靠的是装备新式武器的湘军、淮军;武卫军;北洋军。而且朝廷的政策越来越把塞北当做待开发之地,加上东北形势越来越恶劣。回不去了。

慈禧曾经与咸丰去过承德,在40年后慈禧再次出逃却去了西安,这本身就是大清体制与历史形势的转变。

南方蟑螂会记仇吗

不会。1.蟑螂是一种昆虫,它的大脑极为简单,不具备复杂的情感、认知等行为,因此不可能有记仇的能力。2.事实上,蟑螂在生存过程中几乎不具备情感,只会对刺激做出简单的生存反应,比如逃跑或攻击行为,并不会因为仇恨或者其他情感状态而进行类似"记仇"的行为。因此,综上所述,蟑螂不会记仇。

徐树铮为什么要暗杀陆建章,他俩之间有什么恩怨

袁世凯死后,从天津小站出来的北洋系分裂成了直、皖两派。这两派人马虽然内斗不断,但也仅仅是政治斗争,不会搞到跟对方动武,暗杀对方的高级将领更是闻所未闻之事。即使是后来搞到兵戎相见的程度,也依然有军阀之间的潜规则:只要失败一方的军阀通电下野,便可保证财产和家人的安全,安稳的去租界当寓公。毕竟大家都是从小站出来的老熟人,要给对方留点面子。

结果到了民国七年,这个北洋军阀之间的默契就被徐树铮给破坏了。随着他在奉军驻天津司令部一枪打死陆建章后,一时间,在北洋军阀内部掀起轩然大波,军阀们人人自危,生怕对方会暗害自己。后来冯国璋下野后,时任大总统徐世昌邀请他去北京,他就不敢去,因为他害怕也跟陆建章一样,被皖系给暗害了。

据说,张作霖听说徐树铮在自己司令部杀掉陆建章后,气的大发雷霆!妈了巴子的,你姓徐的杀人就杀人呗,跑到我的司令部杀人?人家还以为我老张也是帮凶呢!我特么是黄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后来又因为一点事,张作霖在一气之下,率奉军退回了东北。这一下,徐树铮也不干了!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是杀,干脆设一个鸿门宴把张作霖也杀了算求。

于是在直皖战争前夕,徐树铮这个二愣子还真的布了一个鸿门宴,并在没有通知段祺瑞的情况下,就布置了暗杀张作霖的计划。张作霖见是段祺瑞请他赴宴,也没有多想,殊不知屋里屋外全是杀手,稍不留意就会被打死。后来还是段祺瑞发现不对劲,出手阻拦了徐树铮的暗杀行动。正在段、徐二人争执的时候,张作霖乘这个机会,以喝多了想吐为借口,躲到了厕所里面,借机逃跑了。

第一次暗杀不成,徐树铮干脆秘密组建了暗杀小队,把人派到东北,跑到张作霖的地盘上去暗杀张作霖。只不过这批人在奉天刚一露头就被张作霖的手下给逮捕了。徐树铮的两次暗杀都以失败收场。

张作霖是何许人?拥兵二十万的实权派,而且还是徐世昌以大总统的名义请到北京来的。这样的人徐树铮都敢连续派人暗杀,更何况是名声本来就不好,被陕西人唾骂陆屠夫,而且还是个没有实权,老早就下野的陆建章呢?

所以徐树铮杀陆建章的第一个原因:徐树铮本身就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心机和手段比较狠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杀几个人在他的眼里,不算什么事。

那么,陆建章和徐树铮又有什么仇?徐树铮又一定要杀他呢?这个就要先讲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陆建章和徐树铮都是北洋系的元老,当年在北洋时没少打交道。并且他俩还都是安徽人,是老乡关系。按常理理来说,两个人应该都是皖系的人。但是由于陆建章是冯玉祥的上司兼长辈,他跟直系的关系也还不错。在加上当时直系的领导人冯国璋还是代理大总统,权力最大。甚至把段祺瑞这个国务总理都给逼下台了。于是陆建章就投靠了直系军阀,为冯国璋效力。

投靠了冯国璋之后,陆建章为了直系的利益到处奔走。因为他是北洋元老,别人都得给他面子,因此他也给直系拉拢了很多人脉。这就让徐树铮很恼火了!因为当时冯国璋和段祺瑞搞掰了。

自从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进京继任代理大总统。南方的两广、云贵军阀以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名义反对段祺瑞。段祺瑞主张灭掉南方军阀,但冯国璋跟南方军阀有私交,当年反对袁世凯时就是盟友关系,主张和平解决问题。段祺瑞见明争不是办法,就玩以退为进的办法,宣布辞职。但在暗中却到处给冯国璋挖坑,甚至把曹锟和吴佩孚这两个直系大佬也给挖过去了。

冯国璋吃了大亏,只得把段祺瑞又重新请回来坐镇北京,还学历史上的皇帝一样,发了一篇罪己诏,自己骂自己失职,这等于是向段祺瑞投降了。段祺瑞复职后,继续痛打落水狗,动员议会搞冯国璋,最终把冯国璋的代理大总统也给撸了。冯国璋和段祺瑞的交手,以段祺瑞的完胜告终。

段祺瑞这么咄咄逼人,冯国璋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派出了陆建章,让他去帮自己疏通人脉,其中的重点就是把曹锟和吴佩孚拉回来自己这一边。(段祺瑞跟曹锟说,如果曹锟听皖系指挥,就让他当副总统。)

于是陆建章就跑到了天津(曹锟的司令部在天津),准备去说服曹锟。由于陆建章跟曹锟关系还不错,曹锟的部下冯玉祥还是陆建章的内侄女婿,关系不一般。如果让陆建章见到了曹锟,他很有可能说服曹锟反水,这样一来就会破坏段祺瑞全盘计划。

徐树铮作为段祺瑞的心腹大将,自然是不能让陆建章见到曹锟了。他在听说陆建章到达天津后,就给陆建章写了一封信,请他到奉军驻天津司令部见个面。很多人劝陆建章不要去,但是陆建章认为自己是北洋派的老前辈,徐树铮这个晚辈不敢拿自己怎么样。结果等他如约而至后,徐树铮明面上殷勤的招待他,暗地里却安排卫士从后面开了一枪,把他打死了。

所以徐树铮杀陆建章的第二个原因:如果陆建章成功说服了曹锟,会对皖系的全盘计划有巨大的影响。

徐树铮之所以能杀死陆建章,主要是因为陆建章太大意了,他没有想到徐树铮这小子敢杀自己。或者说权力斗争自古就是屡见不鲜,当时直系和皖系还没有闹到要动刀动枪的地步。在外人看来,徐树铮有点小题大做了。如果因为这点事就要杀人,那北洋系的将领都该死。

至于徐树铮为什么要杀陆建章,除了前面提到的徐树铮的个人性格外,以及陆建章对皖系计划的危害性之外。据说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徐树铮和陆建章的私人恩怨。

据说当年袁世凯在北洋练兵时,段祺瑞是陆建章的长官,一个是统制,相当于师长;一个是协统,相当于旅长。但在陆建章自视前辈,不把段祺瑞这个长官放在眼里。后来徐树铮加入北洋军后,陆建章也瞧不起他。因为徐树铮跟陆建章的儿子是同学,在陆建章的眼里,徐树铮就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陆建章因为跟段祺瑞搞翻脸了,被袁世凯调到了军政处担任执法处长,而这个部门就是专门约束徐树铮这种刺头的。两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矛盾,回许陆建章不以为然,但是徐树铮肯定会记仇。

总的来说,徐树铮杀陆建章就是三点原因:

第一、徐树铮的个性很强。换作一般人估计不会杀陆建章,但是徐树铮这个人做事有很强的目的性,当年他在收复外蒙古后就大搞铁腕政策,杀了不少人。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出来的事。

第二、陆建章的威胁。当时段祺瑞已经拉拢了曹锟,眼看就要成功了,陆建章这个时候前去策反,会坏了皖系的大事。依徐树铮的个性当然不能留他。这一点,在徐树铮的报告中也有描述。

屡有自称陆将军名建章者,诡秘勾结,出言煽惑等情。历经树铮剀切指示,勿为所动。昨前两日,该员又复面访本军驻津司令部各处人员,肆意簧鼓,摇惑军心。

第三、陆徐二人的私怨。陆建章在北洋系内部倚老卖老不是一天两天了,像徐树铮这种北洋系的晚辈没少挨陆建章整。出于私怨,徐树铮也想杀陆建章。

南陈为什么不把南梁彻底给灭了

严格来说,南梁已经被灭了。南陈没灭掉的小国在历史上被称为“西梁”或“后梁”。这是一个西魏扶持的傀儡政权。

西梁的开国君主叫萧詧,他是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梁武帝萧衍之孙。

侯景之乱时,侯景叛军将南梁都城建康团团包围。梁武帝萧衍急忙遣使者赴各地,让各地的萧氏亲族进京勤王。这其中就包括了萧詧和他的二哥湘州刺史萧誉,以及他们的七叔,时任荆州刺史兼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的湘东王萧绎。

但是,由于萧氏宗族各怀鬼胎,因而一直到侯景叛军攻破建康,把梁武帝锁在皇宫中活活饿死后,都没有人进京勤王。

梁武帝死后,各自心怀鬼胎的萧氏子孙立即内乱,为了争夺皇位大打出手。

首先是萧绎和萧誉的内战。内战的结果是河东王萧誉被自己七叔击败,兵败被杀。

紧接着,萧詧为二哥报仇,领兵从襄阳进攻江陵,然而也被萧绎击败。不过,萧詧没有他二哥萧誉败的那么惨,他兵败后逃回了自己的老巢襄阳。

之后,萧詧自知得罪萧绎必然会遭报复,于是他为了自保,就当了带路党,把整个襄阳地区和盘托出,归降了西魏。

公元550年三月,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册封萧詧为梁王,算是给他撑腰了。

萧绎听说萧詧归降了西魏,勃然大怒。他一面派大将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一面派人去骂宇文泰,骂他不该管梁朝的家事。萧詧因此跟萧绎的关系闹得更僵。

然而,就在萧绎忙东忙西的时候,他的八弟武陵王萧纪也跟他闹掰了。当时身为益州刺史的萧纪见自己七哥俨然一副做大之势,于是他就也在益州自立为王,想跟萧绎划土分疆。用萧纪自己的话说:“地拟孙、刘,各安境界”。(以后你作孙权,我当刘备)

不久后,侯景兵败被杀,萧绎让王僧辩杀了侯景立的傀儡皇帝,并同时于江陵称帝,是为梁世祖。

萧纪见自己七哥称帝,他也不含糊,立即也在益州称帝。然后,兄弟两人就关于谁才是正统皇帝的问题,大打出手。

当时,萧绎的兵都在外面,打不过萧纪,于是他就开始遣使求和。然而萧纪不准,坚持了要灭了萧绎。于是萧绎也当了可耻的带路党,请求西魏出兵袭取益州。

宇文泰收到萧绎的求援信,自然乐开花,然后他派兵攻打益州,联合萧绎灭了萧纪,并霸占了大半个益州。

萧纪兵败被杀后,萧绎突然觉醒,意识到了引魏军入蜀是引狼入室。但是,他又没有好办法让宇文泰吐出侵占的梁土。于是,他就是如白痴一般的写信给宇文泰,要求其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

也就是让宇文泰把吃了梁朝的领土,全部无偿再吐出来。

萧绎的这封信,言辞极为傲慢,把宇文泰气的要死,大为不满,遂即便命令常山公于谨和大将军杨忠(杨坚的父亲)、以及后来的北周权臣宇文护,领兵五万进攻江陵,并把萧绎打得全军覆没。

听说萧绎兵败被俘,南梁头号带路党萧詧高兴坏了,他以“梁奸”的身份入魏营,并亲手用土袋闷死了自己的七叔。

其后,宇文泰封萧詧为帝,年号大定。打算以他为傀儡扼守荆州。进则可吞并江南,退亦可替自己挡住扬州之兵。

当时,梁朝内部还是有明白人的,比如萧詧的部将尹德毅就看穿了宇文泰的心思,偷偷的跟萧詧说:“西魏狼子野心,我们现在可以趁魏军精锐尽在,设下鸿门宴,埋伏武士杀死于谨等人,再分头命令果决勇敢的人奇袭魏军营垒,全歼魏军。然后我们再抚慰江陵百姓,任命文武百官,以救命之恩获得百姓支持,不让祖宗的基业被魏军夺了去。”

然而,当时萧詧却莫名其妙的昏了头,他对尹德毅说:“你的这条计策很好,可是魏人待我十分宽厚,我不能违背道德。如果仓促之间依计而行,就会像邓祁侯说的那样,我不会有好下场了。”

说完,萧詧就拒绝了尹德毅。

结果,魏军在事后果然如尹德毅所言,把除了江陵附近八百里之地以外的,包括先前已经吞并的襄阳等地,全部并入西魏。并且魏军还将江陵一带的人民财产掳掠一空,只给萧詧留了一个残破不堪的国土。

事后,萧詧追悔莫及,他见屋宇残破,战乱不息,为自己威略不振而感到羞耻,心中常怀忧愤。

就在荆、益两州的萧氏子孙自相残杀,先后给西魏当带路党的同时,梁朝东部的扬州各势力也是勾心斗角。

当时,在建康有两大势力,一是萧绎的部将王僧辩,二是由广州起兵勤王的陈霸先。这两人起先都受萧绎节制,奉其之命,固守扬州,防备北齐南下。(萧绎继位后,有人曾经建议他迁都建康,但他犹豫了,结果就在江陵兵败被杀)

萧绎死后,两人都没了顶头上司,于是两人报团取暖,立萧绎第九子萧方智为帝,于建康重复梁朝,继续跟北齐、西魏对抗。

公元555年,王僧辩认为对抗没前途,便单独与北齐媾和,打算也当带路党。陈霸先苦劝无效,便起兵诛杀王僧辩,仍立萧方智为帝,助其保守基业。

后来,陈霸先的部将劝他,说梁朝已经人心尽失,没必要扶保了,您不如直接称帝,建立基业,大封群臣以激励人心,我们还可以寻机再收复失地。

于是公元557年,陈霸先逼萧方智禅位,代梁称帝,建立陈朝,是为陈武帝。

陈霸先称帝后,萧詧建立的傀儡小王朝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什么价值呢?一是前面提到的扼守荆州的战略价值,二就是标示“正统”的价值。

在萧詧看来,他是梁武帝之孙,是南朝的正统皇帝之后。而陈霸先只是个乱臣贼子,陈朝是个篡梁自立的伪政权。他和陈霸先虽然实力不对等,但名分是对等的。(相互都可以骂对方是伪政权)

北周(当时西魏以被北周取代)正是看到了萧詧的这一存在价值。因而,北周明帝宇文毓就出面给萧詧站台,替他撑腰,扬言如果陈朝敢打后梁,他就出兵支持后梁。

面对北周干涉自己的“内政问题”,陈霸先肯定是不鸟他们的。以他的脾气,灭掉萧詧的后梁伪政权,统一江南,这是他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否则仅凭江东一隅之地(南陈的地盘比东吴还小),自己无法与北朝对抗。

不过,对于当时的陈霸先来说,收复江陵还不是他首要的任务,因为北齐占了淮南,齐军就在他眼皮子底下。他首先要做的,是要收复淮南,保障建康的安危,其后才能西征江陵,灭掉烦人的后梁。

但是呢,又因为侯景之乱,本来人口就不多的江南十室九空,南陈没实力北伐,必须要先休养生息才能图谋大业。所以,陈霸先在北伐之前,还要先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秩序后才能北伐。

至于西征后梁,就只能排在休养生息和北伐淮南之后,等于是被无限期的拖延了。

总的来说,南陈无法灭后梁,无非就是一个实力问题。侯景之乱时,东魏、西魏利用梁朝内乱分别抢占了长江以北、荆襄以西的大片梁朝土地,使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形成了北强南弱的格局。对于南陈而言,虽然它与北周、北齐是三足鼎立之势,但是它的实力最弱,处于北周、北齐威胁之下,它不挨打就算好的了,哪还有腾出手对小小的西梁下手的余力。

关于本次南陈为什么不把南梁彻底给灭了和为什么不铲除南方报系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经部 国学古籍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2582.html